右玉城堡论文

在云冈头上,探索城堡

刘俊熙

1980暑假,在大同热电厂实习。有同学高高兴兴去了云冈,一路泥泞。踏入石窟,不开洞,震撼,抬头,项强。石窟河对面有动静,但我什么都不知道。

在第三窟待久了,虽然是个半生不熟的工程,但对古人来说还是很神奇的,这可能成为后来定居大同的原因。之后多次陪同客人,直到2015走进对面的云冈石窟。原来是金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下到矿井探秘后,无意中爬上了拜佛台。阳佛台是公园的最高点。从这里向北望去,可以看到享誉海内外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全景,高耸的绿色五洲山向东延伸,蜿蜒的十里河向西蔓延向东。这是山环水绕,在云冈石窟上方发现一座古堡,更是令人惊讶。

手握凉棚,只能长时间看轮廓,就在地球人都知道的露天大佛头顶上方。城堡东面的烽火台也很显眼。环顾四周,这个地方很高。从这里看云冈,不用抬头担心脖子。出于礼貌,很自然的说你仰慕佛祖的平台。只是向上看,其实还不如微微向下看。如果你带个望远镜,那就太棒了。从这里可以看到,在云冈景区和石窟的悬崖下可以看到城堡的一部分。在佛台上往下看,有一潭水,其实名叫晋阳湖。

首先,走近云冈

云冈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五洲山南麓云冈峪。它始建于北魏,是第一个谭瑶洞穴,后来逐渐开放了200多个洞穴。石窟沿着山体开凿,从东到西绵延2英里。现存主要洞窟45处,于2006 54 38+0 65 438+2 65 438+04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再往西是高山镇、左云、右玉、沙湖口(西关),这是著名的通往蒙绥的神河古道,是西关古道,是从明朝兴起的“万里茶道”的一部分。康熙两次征服格尔丹时走的就是这条路。云冈和对面的矿山公园隔江相望,由一座桥相连。

参箭头古道多见于地方志,民间称之为云冈谷(沟)。当然,云冈谷比人参和慈姑矮。

我急忙下山,过桥来到云冈露天大佛。果然,在石窟前的平地上,抬头就能看到城堡、八字墙和骨灰盒。叹息,痛苦,那么多次,怎么能视而不见?

沈河古道是省道339,云岗峪煤矿有很多煤车。由于石窟污染严重,2009年省道339线改道云冈后山。

看到高山镇焦山寺,回到后山路,在车上惊喜地遇到了云冈城堡。停下来,下车,走过吴官屯村,看到又高又粗又长的水泥墙。老居民说:“这是云冈景区的后山墙,是一座古堡,但是进不去。附近有个西门,肯定不让你进去。”我不会放弃沿着围墙往东北方向走,想着这么长的围墙,也许有缺口什么的。

栅栏外面是一条破沟,有人挖出来一个磨盘大的栅栏,种西红柿、豆子、白菜。

突然听到一声狗吠,回头一看,忍不住了。一只大狗跟着我。我匆忙地跑着,凭直觉我肯定我跑不过那只狗。我拿起一根木棍,停下来集中精神,蹲下,收腹提肛,打开姿势。果然,狗不盯着看了,也不叫了。僵持中,我看到旁边有个破瓷盆,撬棍爆炸了。狗颤抖着侧身跑过去,没走几步就掉头狂吠。这时,我听到有人对着狗大声吼叫。我开始往回走。我看到狗没有跟着,松了一口气才继续前进。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日本浪人打着铁伞,农村乞丐扛着木棍。

云冈的头扩大了这么多?沿着围墙走久了,都一样高一样粗。

白走太多路真的很累。

第二,云冈石窟东部的人头。

今年旅游日,在小满季,多年封山育林,禁止猎鸟,恢复云冈谷植被,颇有成效。不仅道路两旁郁郁葱葱,而且当地的树木和花卉也在许多小峡谷中自然生长。到处都是黄灿灿的黄刺梅、蒲公英和白绣球,我看见一条沟里长着橡树、黄杨木、油松和地黄。云冈崖景区生机勃勃,人山人海,树木葱郁,木瓜花美不胜收,分外惹眼,连老杨树都绿得吐棉花。

走进一个山坡,这里怎么会有一座小石塔?应该是孤僧宝塔。爬过一个山梁,除了有点风,安静漂亮,没人,突然看到一大盆匍匐的花,五颜六色,耀眼夺目,近看,哇,这不是狼毒花吗?有毒,这种花根系发达,能迅速吸收周围的水分,使其他植物脱水而死。一簇簇,很多,都是傲娇华丽的。瑞香狼毒周围几乎没有草,只有匍匐多年的黑麦。

拍了张照片,小心翼翼地绕过马路。

前面有个烽火台,高高的,东张西望,嗯?这不是云冈顶上的烽火台吗?

云冈之巅?小时候来云冈种树,看到这个烽火台,也是从阳佛塔上看到的。这不就是冰心郑振铎上山的路吗?拍一下大腿,还好,就算了。东面是连片的油松,明显是种植的。

1934年,应平绥铁路局长沈昌智的邀请,组织了一个8人的“平绥沿线旅行团”,前往平绥沿线西北地区进行社会调查。7月10到达大同,由晋绥军骑兵司令赵成寿陪同,驱车前往云冈。冰心(1900-1999)和郑振铎(1898-1958)零星记录了云冈顶上的城堡。

在神河古道上,有一些近乎平顶的山,面积很大,顶上有很厚的一层沙,有的叫平台,比如二四,云冈石窟也是如此。

石窟顶部自然切出两条沟渠,根据地形将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有4窟(1-4窟),中有9窟(5-13窟),西有32窟(14-45窟),其中20窟为露天巨佛。

此烽火台位于石窟顶部东侧,基长12米,残高9米。大同周围有很多烽火台,烽火台之间的距离一般是三里。果不其然,你可以看到神河古道上长满了棉花。烽火台烧的是狼粪和蒿草,所以评书里常有“狼烟四起”的说法。在古代的烽火台,白天烧烟,晚上生火。雨雪天,白天升旗,晚上点灯。

我隐约能看到西边的古堡。我看到那里有一条土路,枯萎的杂草下长出了新苗。显然,很久没有人离开了。看到龙王庙就是龙王庙沟,是东、中的分界线。这条沟相对来说又宽又深。

也称为溪流,但没有水。

三、进入中部看北魏辽金佛寺遗址。

过了龙王庙沟就到了石窟中间。根据郑振铎的记载,有“僧墓三座,一座在万历,一座在康熙,一座的碑文不太清楚”,但我并没有看到什么墓。突然看到一个遗址,估计在5号和6号洞窟顶上。第五窟和第六窟是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正对着云冈的正门,有五个石窟,共四层,有宏伟的木亭。

该遗址为北魏辽金佛寺遗址,2011发掘,有塔基础、石柱基础、铸台、熔窑、水井等遗存。塔基中间的方形夯土塔中心为北魏遗迹,四周八角架应为辽金所建。熔铁炉围绕着浇铸井平台,一端有一个风口,其余部分安装一个固定的风箱。炉内还有铁渣和坩埚碎片,是中国最早的地穴铸造井台。根据形制推测,这可能是云冈的翻译遗址,也可能是高级僧侣的生活区。

这里还发现了北魏时期的遗物,大量的残瓦,许多琉璃瓦,以及上面清楚地写着“无尽关”字样的瓦片,还有少量的陶器碎片,以及一些石佛雕像和供体碎片。

这个铸造厂不仅在云冈石窟顶部首次发现,在国内也是首次。难怪成功入选2011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我转过身,看见一只野兔,竖着耳朵,对视了一会儿,跳开了。这里散落着一些杏树,碗口粗,应该不算老,而是沧桑。

再往西,你会看到那座古老的城堡。在它的前面,有很多新的火山岩,还有几块旧的瓦片和石头。耿彦波市长准备修复这座古堡,和云冈石窟一起修建。但是噪音有点大,惊动了国家文物局。被约谈后,工程停了,后来突然转让,这些石材建材就留在了这里。

第四,走进云冈石窟上方的城堡。

明朝开国后,退守漠北的蒙元残余,总是伺机南下。大同经常受到京都的骚扰和威胁。大同建了很多城堡和城楼,也在神河古道上建了很多地方。

400多年来,云冈建了两座军事堡垒。露天大佛南面有一座碉堡,名为下堡,建于1558。去过云冈就能看到。在露天大佛顶上,有一座堡垒叫上堡(本文称之为城堡),建于1574。上下城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可以有效地守卫古道,抵御外敌入侵,保证城镇煤炭、粮食等物品的供应。

当时驻军驻扎多年,进入清朝,北方灾情消失,城堡变成了居民村。

我惊呆了,一只半鸡飞上了城堡,掀起一阵尘土。半只鸡没飞高也没飞远,却猝不及防,闹得沸沸扬扬。真的很吓人。

这时城堡南边有两个人好像在整理院子。有人真好。如果是死寂的城堡,我真的不敢冒险进去。

我走进城堡的东墙,东南角有个缺口。环顾四周,两人都在忙着自己的工作,似乎都没有看我,于是走近了缝隙。

云冈下堡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英勋门和部分堡墙。云冈城堡(上堡)取水不方便。估计到清代中期已无人居住,遗存较为完整,有破损但有轮廓。

城堡东西长约190米,南北长约150米,呈长方形。只有南堡墙开在堡中央,堡外建有一个隔离的骨灰盒。骨灰盒开在西门,骨灰盒外建有扩大的八字墙。城堡的西、北、东三面墙都是封闭的,在城堡墙的中间建有平台,城堡墙的四个角都建有角台。

根据东南角墙体坍塌断面观察,最下层为夯土桥台,宽13米,浅棕红色,含白灰,非常坚固。长期以来,土壤和石灰被用作墙基,现在一些村庄仍在使用。这堵墙大约9米宽,9米高。爬上东墙,墙还算宽敞,宽4米。东墙最完整,南墙、瓮、八字墙尚好,北墙破损最严重。堡垒整体墙体有裂缝和冲沟,墙面风化呈带状孔洞,墙基风化侵蚀。

后山是一个缓坡,从中可以看出在石窟上方修建军堡的必要性。

城堡建在平地上,城堡城墙应该也是同样的高度。土楼没有铺砖,只有城堡门是砖的,但城堡墙顶面和女墙是砖的。如今,城堡墙上的砌砖早已不见了,城堡门的皇冠也不见了。城堡门洞两边的墙上只能看到一些砌砖,女墙已经不见了。

堡壁上有裂缝和沟壑,还有筷子高的草。沿着东墙小心地往南走。城内空无一人,零星分布着一些杏树,堡中央有一块地基。

到达宝城东南角,已经可以看到悬崖下的游客。看到离南堡墙不远的堡底有大股冲过来,就爬过去,顺着沟壑往下走。看孩子早年玩的路径,下车不难。

根据历史学家郑振铎的说法,“堡内连一间破房子也没有,却沦为菜园和麦田”。堡垒是耕地是真的。你会种菜吗?很难说不应该种小麦。莜麦的话还行,大同有钱。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庄稼了,只能看到一些陈旧的玉米茬。

杏树也粗,很多好像是移植过来的,结着杏子,不多也不少,还没熟。还有一些榆树,不大,应该是野生的。

城堡里,一簇簇的老黄花蒿和狗尾巴在瑟瑟发抖,有的根是绿色的,有的蓟从地里爬出来。很明显,这里荒无人烟,草木迟来。

幸运的是,有土路连接堡垒内外。你从翁城一路过来,从西南的缺口一路过来看车辙印,如车马经过。

古堡中央有一个方形祭坛,显然是在旧基座上重建的。应该是九级石阶,但是不知道石阶去了哪里。祭坛中间只有一个火山岩做的大香炉,似乎粘在上面,很结实,上面刻着“福到天降”四个大字。雕工精细,一看应该是现代作品。台东东侧,许多簇小榆树托着一棵大榆树,依然郁郁葱葱,地上还留着倒下的榆树。在祭坛底部钻了一些艾草和绿色的油。

向北走,北堡墙有五个大豁口,有的豁口有建筑痕迹,明显是人为破坏,堡墙残高六七米。北堡墙外是缓坡向下,城堡没有靠山。北堡城墙应该又高又厚。结果城堡里面怎么会更好呢?

从西北方向的缺口爬上转角平台,我孤独地环顾四周,却能真切地看到西北面向武功屯村,听到狗叫声不禁瑟瑟发抖。堡外有零星杏树。奇怪的是,云岗顶的中西部没有瑞香花。大部分是多毛的杂草,黑麦,白蒿,黄花蒿,但是没有完全覆盖。总的来说,云冈石窟上面的植被比崖沟下面差,中西部比东部差。

远远的看着奔驰的车辆,就像是虎口吹来的风。大同的生态在汉朝还是不错的,不然北魏也不会在大同建都近百年了。明代北方饱受挠心之苦,烧树使远,烧荒地根除游牧,生态破坏极大。沙埋右卫城(右玉县老城),右玉县被迫南移50里就是确凿的证据。

回到古堡的门口。两侧巨大的火山岩构筑了底部的五层,入口处的石条上可以看到九层砖。门洞(南北)长14.7米,门洞(东西)宽6.7米。

翁城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25米,南墙基座有砖石。翁城西门南外墙有多处裂缝和冲沟。

骨灰盒城堡的城墙依然完整,有风;城堡大门外的八字墙关闭,以收集阳光中的空气。可见这两个地方杂草丛生。

八字墙的顶部宽度比堡墙略窄,略高。东八字墙长80米,基本完好,西八字墙长107.5米,破损严重,一处坍塌。

翁城整个出口都是下坡,看到一个很高的土台,看起来像烽火台,其实是玉皇阁。

据燕大学教授冰心说,戏台上有一个玉皇阁,门窗破碎,但里面没人。从钟上的铭文来看,铸造于明朝崇祯末年(1644)。当钟声响起时,国家的象征已经被改变了!“很明显,在1934,舞台上不仅有亭子,还有钟。

可以看到悬崖下的玉皇阁。看看民国的老照片。戏台上有玉皇阁和台座,东侧没有三孔洞。估计这个洞穴建于民国后期及以后。其实三孔洞的东边还有一个洞。看石碹洞,疑无浆,故口泉峪、云冈峪洞多。

走进山洞,洞壁上有污迹,有破炉子,有烂砖头。

八字墙内略偏东有一条冲沟,冲沟下是12洞,是悬崖取水和沟通上下城堡的通道,而这就是中西部的界限。

然后折回,穿过西八字墙的缺口,这是城堡西南角最大的缺口。回头看城堡,骨灰盒又圆又高,最有力量。

五、西北魏庙遗址

向西快到头了,犹豫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站点。突然想到这是2010发现的一处西寺遗址,位于33号窟顶稍东。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北魏时期的寺庙遗址,包括北廊、东廊、西廊、南廊、塔基、砖窑。其中北廊房遗址长61.5米,由15个房间组成,房前有12个柱基。西廊房遗存长13.5米,2间。东廊遗迹约18m,3间。方塔基础长约14米,有砖窑遗迹两处。

经国内权威专家确认,此寺址和5、6号窟顶的寺址均为北魏遗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寺址。

我以为云冈顶那么辽阔,北魏那么强盛,一定有这样的遗迹。也许挖个洞就能揭示一个。

再往西走,就到了西崖头,也就是十里河的急转弯。燕子在咆哮,期待着生活。可以说,江面有声,千尺最险。

悬崖下树木参天,鲜花盛开,到处充满生机和绿色。

后来听说云冈山顶的北魏庙遗址和庙址被掩埋保护,云冈山成了禁区,是石鼓冷泉不断流,云冈景区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

后记:老同学赵卓,早年在云冈待过十几年。曾任云岗镇副镇长、云岗管委会副主任。致力云冈修,策划大佛事件。他说,北魏时有大旱,无雨的云冈求雨最有效。这些虽然不得而知,但会驻扎在吴州周边。

作者简介:刘俊熙,陕北铜川人,长期生活在大同,高级讲师,大同市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火力发电的建设和教学,喜欢探索文史的树和星。见山西工人日报,大同日报,电建,太原路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