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舞的身韵

论中国古典舞的身韵

1.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舞蹈艺术的一个门类,是在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整理、加工和创造,经过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示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曾被一些人称为“传统戏曲舞蹈”。它本身是戏剧和舞蹈的混合体,也就是说,它还没有完全从戏剧中演化出来,所以叫戏剧,它去掉了戏剧中最重要的唱和念;说它是舞蹈,它在数量上还是保持了戏曲的原始状态。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歌舞是为这个故事服务的。即使是不唱不白的武侠剧,也依然是剧,其舞蹈对角色行业的从属关系也是非常明确的。

古典舞从起源上来说,是对几千年来古典舞、戏曲舞、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显然,它的美学原理并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传播和延续,用一条长长的线从古至今串起。这些道理不仅见于戏曲,也见于唐宋乐舞,汉魏“舞剧”,甚至商周礼乐。就其流向而言,它是在本土上产生的一个全新的艺术门类,是一个堪比芭蕾、现代舞的新的舞蹈门类,而这个异域的舞蹈门类是正宗的来自中国。

中国古典舞还没有度过童年,还在成长。但随着体韵的产生,其美学核心已经稳定,理论基础已经比较扎实,动作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已经摆脱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原型,走向了真正舞蹈的范畴。

上世纪80年代初应运而生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经过十余年的实践,逐渐得到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的认可。1993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学成果。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老教授李正一、唐满成毅然编创了古典舞“身韵”课,复兴了中国古典舞,复兴了古典舞事业。李政一教授在解读“古典舞”时说:“它叫古典舞,不是对古代舞蹈的复制,而是基于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以民族为主体,以戏剧、武术等民族审美原则为基础,吸收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之成为独立的、民族的、当代的舞蹈物种和体系。”

2.古典舞的身韵及其美学

“体韵”是“体法”和“节奏”的总称。“体态”属于外在的技法范畴,“节奏”属于艺术内涵。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和美学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就是“形神兼备,身心合一,内外合一”,是中国古典舞不可或缺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体韵虽然风格来源明显,但已不能称之为“剧舞”,其由剧向舞的转化已基本完成。它摆脱了原来歌剧和舞蹈的千变万化的角色。但是,无论怎么变,都是一样的。这个“一”和这个“变”,都是艺术中难得的人物,也是一种艺术审美的本质。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动作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因为它体现了“形、神、力、韵”的高度融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形、神、力、韵”作为体韵的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体韵的全部内涵。形式,也就是外在的动作,包括姿势和它的动作所连接的运动线。神,也就是神韵和心性,是占主导地位的部分。劲就是劲,包含着对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相济关系的艺术处理。规律,即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个行动要素的关系是通过力与法实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心和谐、心与气和谐、气与力和谐、力与形和谐”。这些都是精辟的概括和提炼。这些词语与基本动作高度统一和谐,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1,形状

形式是指形式之外的动作。表现为各种姿势,千变万化的动作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一切可见的形式和过程都可以称为“形”。形式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魅力的依附,是古典舞美的传播媒介。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蹈的分析,得出“扭、翘、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必须首先在“形”上解决。中国舞蹈强调“扭、斜、圆、弯”,上翘、斜、转、翘的曲线美,以及“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葬人物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自古以来就是一脉相承的,一直在不断发展演变。比如秦汉时期的舞凳中的人物,唐代的三道湾,子午相,阴阳面,麻花麻花,中国民间舞蹈胶州秧歌的滚、扭、韧,海洋秧歌的停、探、扭、挥。掌握体态和造型的曲线美也需要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它也是一种技术,人体的“扭、斜、圆、曲”就是整体形象。局部来说,“头、颈、胸、腰、臀”、“肩、肘、腕、臂、掌”、“膝、踝、足、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

这里指的是内涵,精神,节奏,气质。任何没有魅力的艺术都可以说是没有灵魂的。魅力是中国文学批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谈画谈音乐谈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中,神韵是可以被认识和感受到的。而且,只有抓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灵的概念中,身韵强调云起、气息和意念的内涵。强调神韵和内心感受。在形与神的关系中,神被放在第一位,正是这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观念和情感,造就了体韵之韵。可以说,没有韵,就没有中国古典舞。没有内心情感的激发和驱动,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也就失去了。

“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力与形”。所谓“心、意、灵”,就是“神韵”的体现。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生动的工具。眼睛的“聚、放、凝、闭、闭”不是指眼球本身的运动,而是内涵和心理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说明神韵支配一切。“形未动,神先领,形已停,神不停。”这个公式形象而准确地解释了形与神的联系和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中国古典舞的固有节奏感到困惑。虽然“圆”这个词早已被人们所认知,但对于从事古典舞的人来说,却是一个长期的困惑。体韵的创始人提出了“三圈运动”理论,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运动过程是沿着三圈运动的。这就是竖圈、横圈和八字圈。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长期困扰的问题竟然如此容易被破解。而且是如此的准确简洁。马上让人想起拉班的“球面运动”理论。他们有非常相似的想法,并且各自解释自己的法则。原来道理很简单。科学经历了“由浅入深”到“由简入简”的过程。简单的道理,是努力探索,长期积累,偶然获得的结果。

3.力量

“力度”是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一种层次分明、对比鲜明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中的“线中之点”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用“劲”的恰当表达。中国古典舞的跑动节奏往往不同于常规的2/4、3/4、4/4音乐节奏。更多的时候是以有规律的“弹性”节奏进行的,松而不慢,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自由,动中有动。“体韵”就是训练舞者用力不是均匀的,而是要有轻重、急缓、长短、顿挫、象征点、分段、延伸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符号都是通过人的动作来表现的,这是真正掌握和理解“力度”的运用。“力度”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在动作的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中国传统戏曲、芭蕾舞还是武术套路,都非常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中国古典舞也不例外。它有以下几个典型的外貌力量:“寸劲”——姿势、角度、方位都准备好了,一寸之间的力量用来“画龙点睛”。“对比力”——给即将结束的姿势造型以强烈的反作用力,从而加强和对比最终的造型。“神的力量”——一切都已完成,加上眼睛和四肢的延伸感,使其“形已停而神未停”。此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强度差异。

4.法律

“规律”这个词包含两层意思:自身在行动中的节奏和运动中遵循的规律。一般来说,动作之后一定是“流畅”的,这是规律中的“实在法”,动作似乎有一种流过“流畅”的感觉。“反法”也是古典舞节奏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如“双挥手”。手臂向左摆动时,身体必须向右拉,以显示动作的圆润和魅力。“如果不顺利”的“反法”可以产生奇峰迭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量的趋势是明显地向左,突然向右,或者从向前向后,等等。这种“反法”是古典舞特有的,能产生人体千变万化、扑朔迷离、千变万化的运动。从每一个具体的动作来看,也有“一切从对面开始”的说法,即“一切必从左边做,一切必从左边做,一切必从开口做,一切必从前面做”的动作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无论是一蹴而就的一帆风顺,还是对面运势,还是“对面出发”,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舞之美,这是中国“舞法”的精髓。

3.古典舞身韵课程的特点

身韵的出现,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项重要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了自身的形式规范化和舞蹈多样化。它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一个集训练、创作、表演于一体的具有中国古典舞美学特征的体系。就目前的教学而言,对古典舞魅力的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应该说在概念上还处于模糊状态,在教学中还没有摆正位置,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中,“形体魅力”的教学都没有渗透到基础训练课的“骨髓”中,真正被当作了古典舞的“核心”。

现在的舞蹈教学普遍把基本功和体韵安排成两门课,难免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基本功是主课,体韵是副课,基本功是学生训练的关键,体韵是为了加强风格而设置的点缀课。表层的主次不是内在质量,而是“壳”或“芯”,这要由两课所体现的本质来决定。所以,关键问题不是开一门课还是两门课,而是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本质是什么。如果基础训练课和体韵课体现的是各自的素质,而不是一种统一的素质,那么就会形成“两层皮”的局面,基础训练就成了只有技术的“壳”,而不是没有体韵的“芯”。他们很难形成统一的古典舞风格,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片面追求古典舞的造型,忽视了古典舞的神,我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完全达到古典舞训练的基本要求,这是两者训练所要求的一致标准。从这种发展到更深层次,要求基础训练课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渡动作、静与动的变化、技术与技巧的操作,都要以体韵的神、形、力、法来指挥,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从而达到“壳”与“芯”的完美统一,甚至两课的设置与安排都能达到合二为一的效果。那么基本功训练和体韵训练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两个阶段统一,还是从头到尾完成整个训练目的要达到的目的?目前两门课的安排,需要我们老师把握一个标准,就是在基本功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将身韵渗透到基本功训练的全过程,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体现在课堂上。

4.如何搞好古典舞身韵教学?

1,做好素质培养

中国古典舞魅力教学应从训练的角度出发,同时解决形体训练、素质训练、技术技能训练、艺术表现训练、舞台形象塑造训练等任务。因此,解决肌肉质量、柔韧性、耐力、爆发力、韧性、重心等问题,对训练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平时可以加强对人体动作的科学研究,在动作幅度、韧带的柔韧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达到训练效果。比如“前侧腿动作”需要完成180o,还要求主腿和发力腿绝对直膝,要求主脚半趾,控制在最高高度并保持较长时间(两个八拍)。这说明在素质训练中,有必要发展到动作的极限要求。因此,古典舞基础训练的目的是着眼于解决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问题,以跳、转、转等技术动作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可称之为技能训练。

2.牢牢把握体韵要素

所谓要素,包括基本功、体态、韵味、呼吸、形体、姿态、点、线等诸多核心要素,应以“从要素出发,从节奏出发”的教学方法为基础,以“云肩转腰”、“风火轮”、“燕子穿林”为例。他们的素材不多,但是已经最大化了。“云肩转腰”既是元素,也是节奏。元素里有节奏,节奏是通过元素展现出来的。风火轮的腰是基础训练中的360度圆周运动,所有的转体、倾斜、转圈都参与其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果重现,既有训练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足以衍生出其他动作。正如唐满成教授所说,提炼元素,发展元素,运用元素,是解决体韵训练的有效途径。

3.体韵的表现力。

似乎舞台上的人物塑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并不多,但任何动作都要充分展现其艺术表现力。也就是说,在古典舞的训练中,要注重动作的个性和气质的感染力,在音乐和组合的处理上,要注重“刚柔并济”和“柔韧舒展”的训练,以及灵巧、敏捷等多方面的变化和要求。

4.体现体韵的时代性。

与舞蹈艺术中的其他门类一样,身韵有其衍生、变化和发展的特点。如何把握身韵的时代,是身韵训练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训练中要充分体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做到身韵与时代精神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