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1.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3年,* * *承担科研项目14项,其中科技支撑项目1项,公益行业专项1项;地质调查项目4个,其他工程和市场服务项目8个。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检索论文14篇,中文SCI/EI检索论文7篇。现有固定职工21人,访问研究人员1人,引进研究生2人,博士后1人。有3个研究生。组织学术会议2次,1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参加国内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7次。

与瓦努阿图气象与地质灾害局达成“瓦努阿图典型俯冲区地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合作协议,开展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进行了地应力测量和监测,初步获得了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地应力变化特征,为研究其与伴生地震的关系积累了资料。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持续开展地应力测量和监测,初步建成首都圈应力实时监测网络;新加坡南北输电电缆隧道进行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标志着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得到了国际认可。

BCA和Kiso-Jiban公司考察新加坡力学研究所地应力测量试验场。

2.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

技术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硕士生导师5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人才1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度,实验室发表论文4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会议论文25篇。批准国家发明专利1件。参加12国际学术交流。以1硕士毕业,韩副教授在国家奖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完成了为期一年的游学学习。

2013,实验室负责地质调查项目“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综合研究”,环境保护部公益项目“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与防治区划方法研究”,环境保护部子项目“典型农业区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价”。水利部国家水资源保护规划专题研究课题“区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等多项,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杂孔隙含水层中三嵌段聚合物悬浮纳米零价铁迁移研究”、地质调查项目“现代微生物技术及油气勘探应用研究”、地方合作项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吴桥水库及原渗坑污染风险调查与评价”并通过验收。

天津蓟县某复合有机污染场地土壤直接钻孔和多级监测井采样。

3.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元素微区和形态分析重点实验室

2013是实验室建设的第一年。承担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公益行业专项3项,地质调查项目6项,其他项目3项,总经费2050万元。发表论文22篇,其中英文SCI检索论文10篇(第一作者1篇,通讯作者5篇),中文SCI检索论文1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篇;4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批准。培养博士2名,硕士8名;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4名大四学生。参加了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研究进展交流会,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目标、组织和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领导和专家就拓展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能力提出了发展建议。五名成员在部级系统培训班上作了技术讲座;邀请了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法国CAMECA公司的专家进行微区分析技术与仪器的讲座。承担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新购置的193nm激光器和超高线性范围高分辨率等离子体质谱仪已投入运行。

多轴可调精密定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样机研制成功,初步建立了锂、硼、钾等轻元素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方法。初步建立了橄榄石、辉石等单矿物中单个熔融包裹体的LA-ICPMS分析方法。采用均匀沉淀和锍镍金化验技术制备的含贵金属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区分析校准标准样品的均匀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国际相关专家的一致好评。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测定天然水中无机砷形态的方法。

新投入使用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原位分析系统(原型)已经研制成功。

4.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表面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

2013计算了我国不同时期(80年代至2000年之间)1.5万平方公里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西南、华中、华东、西北和华北地区土壤有机碳是大气CO2的汇,而东北和华南地区土壤有机碳为负,是大气CO2的源。近20年来,我国主要农业区0 ~ 20 cm土壤有机碳库增加了358.5Tg。

中国主要农业区表层土壤碳源和碳汇变化图

建立了土壤碳呼吸与全球变暖的预测模型。据预测,全球气温预计上升0.5℃,我国红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泽土和黑土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碳为519Tg,相当于我国2010年固体化石燃料燃烧释放量的31.7%。

全球气温预计上升0.5℃条件下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有机碳释放的CO2。

5.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

岩溶塌陷动态监测系统集成

2013年度,实验室承担项目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公益行业项目1,地质调查项目1,工作项目5项,社会服务项目5项,发表论文8篇。派团参加13岩溶塌陷国际会议;邀请瑞典MALA公司(中国)和SenseFly公司的访问研究人员、专家,开展钻孔雷达探测和无人飞行器应用方面的学术交流;协办“喀斯特环境问题及对策研讨会”;组织“岩溶塌陷调查技术与方法研讨会”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在中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岩溶塌陷调查与防治系列规范编制、岩溶塌陷动态监测系统集成开发、大型矿山排水区岩溶塌陷动态变化规律捕捉等方面取得进展。

钻井雷达和无人机训练

6.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项目1、地质调查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项、公益行业项目1、其他3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国外论文8篇,国内核心期刊5篇,SCI和ei检索论文5篇;出版专著2部。固定人员17人,其中博士学历12人;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6名,助理研究员7名;实验技术人员3名,管理人员3名。流动人员6人,访问院士1人。2013,12,“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年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AAPG年会,发表论文摘要4篇,做学术报告;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发表论文2篇;参加第六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中国石油地质学年会和全国沉积学会议。承担了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合作项目“中吉天山成矿带成矿构造背景对比研究”。

通过浅层构造变形的地面调查和深部构造的重力、磁电、地震反演解释相结合,在黔中隆起及周边地区确定了3个一级变形单元和8个二级变形区。在黔中隆起东部中三叠世首次发现透镜状油砂,表明黔中隆起是一个大型古隆起带,是油气运移的有利聚集区。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的石炭系大塘组中发现了厚度超过50米的黑色碳质页岩,建议对黔中隆起的油气地质条件进行重新认识。证实柴达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良好的烃源岩是一个新的烃源岩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7.中国地质科学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碱性Os稀释剂的制备和标定、常见硫化物Re-Os同位素的预处理、Re-Os同位素稀释剂的标定、低含量Re-Os定年标准物质的预研、岩石样品中Os同位素的准确测定等前沿科学问题。实验室成员赴英国杜伦大学和开放大学进行学术交流,邀请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朱迪思·汉娜教授和霍利·斯坦教授授课。实验室继续加强标准物质研制,富钴结壳锇同位素(GBW04476)及成分标准物质、铜镍硫化物锇同位素及Re、Os成分标准物质(GBW04477)获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近年来,实验室在富有机质地质样品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实验室成员参观开放大学

实验室成员访问英国杜伦大学。

实验室成员和美国访问学者

8.中国地质科学院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承担项目14项,其中公益行业专项1项,地质调查项目5项,基础科研业务费项目5项,与其他单位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批准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引进两个人才,培养两个硕士,1人在攻读博士学位。召开1次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访问和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讨论,共计20余人次。建立了独立的植硅体实验室和总有机碳/总碳实验室。

阳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层的火山灰层分布特征和年代地层序列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选取了李义沟等6个剖面进行样品采集、年龄和环境指标测试分析,获得了对地层沉积层序的清晰认识。基本建立了28.2ka至149.5ka五龙峰剖面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体为风成沉积,反应的气候以冷、干、凉为主,主要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古气候冷、暖旋回,每个旋回又包括若干次冷、暖、干、湿旋回。

包头市麻吉钻孔第四纪地层综合研究取得进展。河套地区首次钻遇第四纪的第四纪标准钻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纪年代地层格架和古气候、古环境演化序列。

回注试验场层位对比图

李义沟剖面取样

承担2013孢粉学会议。

9.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找矿重点实验室

2013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期,由矿产资源学院和合肥工业大学支持。固定人员39人,其中研究人员36人,技术人员1人,管理人员2人。有9位客人。

2013年2月4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合肥工业大学校长许、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揭牌。

实验室的定位与研究方向:面向国家资源的巨大需求,开展重要成矿带的地质过程与三维构造探测、矿集区的三维探测与三维建模技术、区域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深部矿床勘查的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通过深部探测技术的进步和理论创新,推动深部资源的不断发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与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013年5月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评审会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

2013年度在研项目89项,其中973计划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国家科技专项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土资源部3项,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1,依托单位7项,其他50项。资金总额为441.2万元。发表论文9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4篇,E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5项专利。

代表成果:提出了三维填图(建模)的思路和技术流程,狮子山-铜官山矿田地壳结构“透明”;建立铜陵矿集区综合找矿标志,提出深部成矿预测靶区;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和典型矿集区的深部构造探测,发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浆底侵的地震学证据,证实了多期岩浆活动的存在,解释了巨型成矿带成岩成矿的动力学成因。获得了铜陵、庐枞矿集区的三维构造格架,对区域构造变形和岩浆体系结构提出了若干新的认识和观点,揭示了重要岩体和控矿地质体的空间分布,为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信息。通过深部钻探获得了主要找矿线索。在庐枞矿集区2000米钻探过程中,发现了厚度较大的铀异常,并发现了厚度达4米的铜矿化。在《地球物理学》和《构造物理学》上发表了一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