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内容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个经典实验。起初,这只狗被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它一种不舒服的电击。经过多次实验,当蜂鸣器响起时,狗无法逃脱电击。在电击之前,笼子的门是打开的。这时,在电击出现之前,狗没有逃跑而是摔倒了。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也会发生在人身上。1,定义:习得性无助是指生物体经过一定的学习后,在情绪、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一种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一种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试图避免失败。他们为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奋斗,他们拖延作业,或者他们只完成毫不费力的任务。他们情绪低落,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将这样的学生描述为“懒惰,懒惰,有时甚至具有破坏性”。他们没有完成作业。面对困难,他们很快就放弃了作业。当他们要求大声朗读和参加考试时,他们变得焦虑不安。“1953年,哈佛大学的所罗门、卡明和韦恩把40只狗放进一个叫‘穿梭箱’的东西里;隔板把盒子分成两部分。一开始,隔板只有狗背的高度。从格栅箱的底部对狗的脚施以数千次电击。如果狗学会越过障碍物跳到另一边,它们就能逃脱电击。然后,进行失意狗的跳跃实验。当狗跳到另一边时,实验者也给格栅通电,狗要跳100次才能停止电击。他们说:“当狗从一边跳到另一边时,它发出了有望避免电击的释放声,但当它到达另一边的格栅并再次受到电击时,它发出了尖叫。“接下来,用透明的塑料玻璃挡在两边之间。狗触电后跳到另一边,用头撞玻璃。狗开始“拉屎、撒尿、尖叫、颤抖、畏缩、咬设备”等等;但是18天到12天之后,这些狗,无法逃脱电击,不再反抗。实验者说他们被这个“感动”了。结论是,在两边之间放上透明玻璃,电击“非常有效”地消除了狗的跳跃意图。

这项研究表明,反复给动物不可避免的强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

20世纪60年代,加强了对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研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马丁·塞利曼(Martin Seliman)用来自钢格栅地板的强大而持久的电流给笼中的狗通电,使狗不再试图逃跑,并“学会”无助。塞利曼、史蒂文·迈耶和詹姆斯·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当一只正常的、未经训练的狗被训练在一个盒子里逃跑时,以下行为是正常的:在第一次电击时,狗疯狂地奔跑,拉屎撒尿,惊恐地尖叫,直到它快速爬过障碍物,如此循环,直到电击可以被有效避免。再者,塞利曼把狗绑起来,让它们在被电击时无法逃脱。当这些狗被放回可以躲避电击的穿梭箱时,塞利曼发现,当穿梭箱首次受到电击时,这种狗的反应与未受过训练的狗一样。但它很快就停止了奔跑,默默等待,直到电击结束,狗也没有越过障碍物躲避电击。

80年代,心理学家继续做这个“习得性无助”的实验。费城天普大学的菲利普·珀西和其他三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识别警告灯,并让它们知道五秒钟后会有电击。一旦老鼠明白了警示灯的含义,它就可以走进安全区域,避免触电。老鼠学会这一步后,实验人员再次封锁安全区域,使老鼠遭受电击的时间比之前更长,无法逃脱。可想而知,即使后来能逃脱,老鼠也不可能很快学会再次逃跑。

珀西还让372只老鼠遭受难以忍受的雷击,以测试帕夫洛的限制和习得性无助之间的关系。他们报告说,“实验结果并不十分确定习得的无助性”,“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存在。”

田纳西大学的布朗、史密斯和彼得斯花了很多时间为金鱼制作了一个特殊的穿梭箱,或许是为了看看塞利曼的理论在水中的适用性。实验者对45条鱼进行了65次电击测试。结论是,“获得的数据不能支持塞里曼的习得性无助感理论。”

这些实验者让许多动物遭受强烈的痛苦,首先是为了证明一个理论,然后是为了反驳它,最后是为了支持修正后的理论。史蒂文·迈尔(Steven Maier)与塞利曼和吉尔(Jill)共同撰写了一份关于狗的习得无助感的报告,他曾因让习得无助感模型长期流行而名利双收,但后来他对这种类型的动物抑郁模型的有效性说了以下话:

关于抑郁症,它的特点,它的神经生物学,它的发生,它的预防和治疗都不够一样,所以它不能使它更有意义...所以不能说习得性无助感是一般意义上的抑郁模型。

这个结论难免令人失望;麦尔试图拯救它,并说习得性无助感虽然不足以成为抑郁模型,但可以成为“压力与竞争”模型;尽管如此,他已经有效地承认,过去30年的动物实验是在浪费时间和纳税人的钱,更不用说对动物造成的剧痛了。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构成。

2.帮助学生发现导致他们自我挫败的基本信念和扭曲的认知。

3.教学生如何改变和反驳扭曲的信念,减少认知、情感和动机方面的赤字。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矫正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对话、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于1998创立,旨在研究如何过上幸福、成功、有意义的生活。因此,积极心理学可能被简单地称为“幸福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最幸福?研究结果可能会令人惊讶:财富、教育和年轻对幸福的帮助有限;婚姻的影响是混合的;能让我们更幸福的,是宗教信仰和亲情友情。

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迪纳(Edward Diener)发现,只要基本生活有保障,额外收入并不能带来多少快乐。良好的教育和高智商对幸福感的提升没有帮助。年轻并不能保证幸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20岁至24岁的年轻人比65岁至74岁的老年人抑郁的时间更长。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确实能激发人的情绪,但很难判断是神佛作用还是某个宗教团体的作用。亲情和友情也能带来快乐;迪娜和塞利格曼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参与研究的大学生中,最快乐和最不抑郁的学生中有65,438+00%具有明显的* * *特征,即他们都有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并与他们共度时光。迪娜总结说:“如果你想追求幸福,你应该培养社交能力,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

塞利格曼在《真实》(AuthenticHappiness)一书中指出,幸福由三个要素组成:享受(开朗的笑脸)、参与(对家庭、工作、爱情和爱好的投入)和意义(发挥自己的长处以实现比自己更大的目标)。三要素中,快感带来的快感是最短的。塞利格曼说:“这值得每个人关注,因为太多的人追求快乐作为他们生活的目的,但参与和意义远比快乐重要。”

积极心理学也认为,人的幸福基点是可以调整的:人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先天人格特质的幸福水平。那么怎样才能更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