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很熟悉。论文是一种在各个学术领域进行研究,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推理性文章。那么,如何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欢迎阅读收藏。
1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精髓。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实践应用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当代价值。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指那些经受住了实践、时间和社会功德传承的考验,具有五千年以上历史的文化。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神韵,不仅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今天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仁的原则,讲究“礼”,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仁”的思想很早就有了,孔子把它提升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正是由于孔子的倡导,“仁”居于“五常”之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仁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体现了朴素的人文理念。如果说“仁”是隐性的,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那么“礼”是显性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仁。孔子说,“人之不仁,如礼也”,“君子以文为知,以礼为诺,亦可居岸也”,孟子说,“辞之心,为礼之端也”。这些思想与现代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是一致的。他们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反思自己的孝道,感恩社会,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倡导正确的“义利观”,强调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义即礼。在传统文化中,它指的是道德和精神的原则,而利润指的是个人的欲望。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义,提倡“见利忘义”的精神。以义为上的观念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求利,必须以义为前提,以义为先。其次,在求利的同时,要遵循义的标准。。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义利”和“舍身取义”,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使“义”成为众所周知的基本道德规范。
3.强调正确的“信用”观,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观。信徒是真诚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代表了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诚信是人在世间的生存之本,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相互信任的桥梁和纽带。《论语》说:“君子以言不可言”,“人无信不可立”,孟子说:“诚而不动者,无有;不诚实,谁都动不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确的“信用”观念,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4.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利于树立尊重、崇尚、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天人合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蕴含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从哲学的角度看,“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人皆有德”,宇宙不仅是物质领域,也是生命、精神、道德领域。天是自然;人,也就是人类。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指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辩证、和谐、统一的关系,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属于自然,应该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不断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幸福的理想境界。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极其严重、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隐患的当下,这一理念的意义不言而喻。
第二,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缺失的原因。
目前,虽然高校加强了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但我国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如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和兴趣薄弱,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系统性缺失,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传统道德观念淡薄等。
具体原因如下:首先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学习动力不足。在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下,他们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传统文化的学习往往只是敷衍了事。而且他们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稳固,好奇心较重,容易被新奇的外部环境干扰。尤其是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消极文化思潮的影响,进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受到西方文化的入侵。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急剧下降。而且,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尚未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的合力。第三,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失的影响。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高校往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片面强调成绩和分数,轻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此外,由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体现出强烈的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重视工科等实用性学科,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传统文化教育却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实践应用路径
1.更新教育观念,合理设置课程计划。俗话说,思路先行。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让学生、家长、学校和全社会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改变智育至上、唯实用主义的倾向,重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现在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属于通识课,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因为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和大学生本身对通识课和选修课的认识不足。相关课程往往缺乏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机制,存在教学流于形式、随意性大、无法评估效果等问题。因此,高校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计划,建立一套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和良好的教育教学手段。
2.营造优雅的校园环境,营造传统文化育人的氛围。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依靠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帮助大学生接近和了解传统文化,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众所周知,校园环境是文化精神的载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离不开优雅的校园环境。因此,高校应从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和传统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入手,通过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尽可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纳入校园环境建设,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和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当代大学生置身于具有浓郁中国文化风情和魅力的高雅校园,时刻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软环境的滋养,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健康人格。
3.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以寓教于乐为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力求专精结合,循序渐进,注重寓教于乐,引导启发。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多为中国古典名著,可能会让初学者感到枯燥。古人云:“人若不远离兴趣,则心不在焉,虽学无所成”。因此,高校要开展各种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尽可能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原本枯燥的传统文化教学充满趣味。
参考资料:
【1】窦坤,刘欣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J]。西北A&F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15-165438+。
[2]李幼秋。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2):82-84。
[3]张载。《张子全书》(第6卷),中华书局《四本笔记》,第2页。
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2摘要:本文着眼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把握时代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的研究,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空间。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
在全球化背景和日益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受西方思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领域趋于多元化,集体认同感减弱。然而,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青少年文明素养的教育模式陷入困境。关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文明素养的关系,近年来国内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将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和教育载体来讨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以及辅助教学工具。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文化符号,不仅承担着文化表征的功能,还肩负着育人的功能。从传统文化视角探索青年文明素养教育的新模式,对于突破90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困境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影响
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个体的文明和素养水平,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积淀的精华,对构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道德伦理体系,提高个体的文明和素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当代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Hills)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代代相传的做事方式,是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功能和道德诉求的文化力量,也是人类创造性想象力在漫长历史中的积累,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实践和制度。传统文化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是当代肩负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角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时代要求,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把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修养融为一体,实现和发挥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具有时代内涵的教育功能。
第二,探索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关系
文化是文明引起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人们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从广义上讲,文化和文明是天生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精神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机制是互通的。“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从真空状态中突然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根深蒂固的源泉。”传统文化作为整个民族社会实践经验的缩影,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范畴。传统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映射到大学生文明素养中的民族责任感;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与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相关联;传统文化中谦逊有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照顾了大学生的文明交往观。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传统文化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时代意义。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明素养教育的相互映射,也凸显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反思。90后主体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成长,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倾向,而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缺失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使90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生态呈现出断裂现象。探索传统文化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为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困境寻求新的出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从传统文化视角探索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新模式。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要充分照顾大学生文明素养培养的现实环境和精神特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形式上,不拘泥于思想道德修养等理论课的单一平台教育模式,不断拓展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多渠道发展。
1.整合经典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文明素养教育的时效性。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复杂,新思想的出现带来了教育管理的真空。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承担新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重任。以及“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意识形态统治力,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产生巨大的无形文化整合力。”中国传统文化富含多元思想,具有潜在的审美功能。在传统文化中,儒家主张“贵僧和谐思想”和“礼、容、信、敏、利五德”,对当代文明制度建设也是互惠互利的。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时效性,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亟待探索的新途径。
2.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体传播的融合,营造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新语境。在新媒体传播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对价值取向等教育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受到了以图片和快餐为代表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和解构。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承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开辟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多元空间,即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价值观认知目标模糊、自我管理意识薄弱、自我约束能力薄弱等问题,成为新时期传统文化视野下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形势下,探索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深度发展,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体传播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开创高校文明素养教育新局面将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新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现代性的衰落和90年代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阐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价值影响和作用,探讨传统文化现代性进程中对青少年道德进程的新要求和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思路,对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科学规范的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意事项:
1.【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版。
2.范瑛。社会道德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39。
3.李大为。基于传统文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德育世界,2012,(2)。
中国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勤劳的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培养民族精神和品质的重要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中华民族世代繁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困境,需要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反措施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
1,教育手段的局限性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本质上是应试教育。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不断讲解和学生课后的自学来获得的,但从课堂上接受的知识仍然非常有限。从大学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课文都是古代文学名著,但数量不多,有些还是在读课文。老师一般不会详细告诉他们,所以学生很难掌握自然,在安排上也有一些问题。《蜀道难》《入酒》等许多名篇在中学就已经出现,并将继续出现在大学课本中。很多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学名篇的认知上。在评价传统文化教育时,许多大学生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其缺失令人担忧。
2.教育的不科学取向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校注重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未来就业,而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导致很多大学生把主要时间花在学习专业知识上,还要抽出时间去考各种证书,比如四六级外语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种实际情况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想看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也没有时间。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不仅忘记了传统文化知识,甚至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在当代没有现实意义,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脱节,传统与现代割裂。
二,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1,多管齐下抓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编写,编写大学生传统文化教材。其次,老师应该鼓励大学生多读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者,教师需要不失时机地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籍,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通过网络、电话、论坛等多种形式与他们交流,使他们对古代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加深了解。最后,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要从实际出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未来的生活提供理性的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在考核学生的传统文化时,要注意将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联系起来,让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大放异彩,重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2.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
好的大学看的是它的文化底蕴,是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之间形成的。大学生进入大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三观”,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身体健康,君子自强不息”的理念教育了无数大学生不断进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定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形成过程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不同的时代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文化的本质是它所包含的文化范畴,其内容因不同时代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所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差距不大。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对接的关键在于古为今用,不断发展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的气息。
总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教育手段不科学、教育方向不明确等。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应采取多管齐下抓传统教育、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等措施,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让全体大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意识,肩负起中华民族现代化复兴的重要使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苏。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1)。
[2]陈小云。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概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财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规范日常教育,重视机遇教育,引领大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
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关键时期,这是一个破旧立新的时代,也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总之,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随着现代化的传播,各种外来价值体系的冲击和本土道德价值体系赖以存在的本体——儒家文化的弱化,一些人的价值观扭曲,精神失落,甚至道德败坏。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易感群体,容易受到多重价值观的影响。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1.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沉淀在历史中的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和积淀,有效地调节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协调天、地、人关系的良好剂。以儒家思想为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以仁为内在要求、以礼为外在规范的思想体系。虽然儒家思想是糟粕与精华的结合,但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内在道德层面的自我约束和“博采众长”的社会实现模式。这种道德约束就是对内修仁,对外靠礼,通过仁义礼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贡献。
2.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现实要求。抽样调查显示,93%的学生热爱祖国,努力上进,留学德国,努力上进。理想信念坚定,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们勇于奋斗,重视能力的提升和道德的锤炼;他们积极活泼,思想开放,勇于创新。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化转型、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影响,出现了责任意识淡薄、自我意识突出、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意志品质薄弱、心理素质差等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尤为重要。
第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我们必须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养分,重构适应新时代的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规范日常教育,引导学生从阅读交流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以德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锤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制定了学生学习实施方案、管理规定和行为准则,对学生日常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积极开展励志阅读活动,要求每个人在大学期间阅读30至40本优秀课外传统文化书籍,每月至少交一篇读后感,参加一次阅读经验交流活动;积极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当前时事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要求每个人都参加一次讨论活动。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推进读书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阅读交流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快乐励志。
2.重视机遇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修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中华经典、励志成语、名言警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承载着中华儿女的美好希望,传递着激励人们奋进的正能量。可以定期开展“国学经典知识竞赛”、“励志成语大赛”等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感,在启迪中成长,进而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意事项:
鲍鹏山。论语新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资料:
[2]萧公传。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曾诚,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儒家思想精髓的传承研究[J].人文论坛,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