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专业毕业论文要求5000字左右。

开发绿色食品大豆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振兴

摘要:黑龙江省凭借独特的环境资源优势和高水平的机械化栽培技术,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国际市场的影响,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种植收益低、基础设施薄弱、深加工能力弱等。

关键词:绿色食品;大豆产业;黑龙江省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发展现状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要农作物,栽培多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3。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自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青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61.73万亩,年均增长20%以上,现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1/4以上。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面积1.543万亩。获得绿色食品豆制品认证的有138家,企业65家。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的产业优势

1.黑龙江省环境条件优越。黑龙江开发晚,环境污染少,病虫害发生率比南方低。有丰富的森林、草原和湿地资源。全省有3亿亩森林,森林覆盖率为43.6%。天然草原面积约6500万亩;湿地面积6565438+万亩。生态良好,具有发展绿色大豆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土壤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0 mm ~ 670 mm,光、热、雨同季,适宜大豆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

2.大豆栽培技术水平高。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近1/3,黑龙江省耕地占全省的1/5。规模化的土地种植、标准化的机械作业、科学的耕作制度,一直走在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目前,农场与当地县在省内各方面、各层次的合作成效显著,促进了当地大豆种植水平的提高。

3.青大豆科研水平高。黑龙江省从事大豆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很多,各市从事大豆技术的研究机构也很多。近年来,每年育成十多个品种,70%以上的大豆品种是高脂肪、高蛋白、两用品种。黑字号、垦字号大豆油居全国领先水平,东农42等品种蛋白质含量领先国际水平。省政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青大豆产业开发研究,委托东北农业大学、农科院、植保站等单位开展青大豆高效生产技术专项研究,为青大豆生产加工提供科技保障。

三、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的制约因素

1.加入世贸组织后,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自2001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关税大幅降低,大豆和豆粕进口关税降至3%和5%以下。大豆进口没有配额制度,大豆出口没有补贴,这在政策上为国外大豆进口铺平了道路。近年来,中国的大豆进口量正在逐步增加。2005年中国大豆进口量约为2600万吨,2006年为2800万吨,2007年为308265438+万吨,几乎每年增加200万吨。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743.6万吨,比2007年大幅增加6665438+。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相比,无论是商品质量还是价格都存在较大差距。2008年底,黑龙江省国库大豆收购价格约为3 700元/吨,而香港大豆进口价格仅为3100元/吨,比国产大豆低600元。

2.与大豆相比,这三种主要作物处于劣势。自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7年种植面积571.3万亩,比2005年减少600万亩,未计入开垦后的耕地面积(大部分生荒地适合种植大豆)。相反,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玉米面积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654.38+0.8万亩,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豆面积的缩小。主要原因是与水稻、玉米相比,种植大豆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2008年,大豆每公顷产量不到1000元,而水稻和玉米每公顷产量都在3000元以上。

3.大豆主产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大豆是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黑龙江省机械化种植水平也较高,但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近年来,春旱、夏旱等自然灾害给黑龙江省大豆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虽然我们各级政府每年都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抗旱,但收效不大,主要是大豆种植面积大,资金多。不存在“旱中灌溉,涝中排水”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4.大豆深加工能力不强。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为传统制油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传统加工多,新兴加工少;有的企业连小包装都没有,直接给省外企业加工原油,利润空间小。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规模结构上,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虽然有些企业也申请了绿色食品标签,但都是大豆、豆油、豆粕等初级加工产品。一些深加工豆制品、分离蛋白等加工企业是近两年才刚刚出现的,但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较小。我们必须采用高新技术,向工业化和深加工方向发展。

与沿海企业相比,黑龙江省的大豆加工企业基本都是本地大豆,导致收购成本较高,且大部分豆油销往省外,销售半径较长,运输成本增加,使得黑龙江省的豆油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4.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的建议

1.借助政策优势扩大青大豆种植面积。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开展了绿色食品原料大豆国家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省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基地的环境监测和管理费用,各大豆主产县要利用这一项目,积极争取建立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基地的建立与企业对接,由农民主导。是企业增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绿色富农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积极实施省政府“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到2012年,全省将建成优质大豆基地5700万亩,大豆总产量17亿斤。按照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规程种植的大豆是优质大豆,绿色食品大豆基地是建设优质大豆基地的重要途径。各大豆主产县应采取切实措施,借助政策优势和规划,促进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的发展。

2.实施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战略转变。黑龙江省是大豆种植大省,青大豆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但加工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应积极制定措施,实施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转变。近年来,除了老牌的九三油脂、杨林油脂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外,还涌现出哈尔滨高科异黄酮、日月星蛋白粉、盛瑞素肉等深加工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这些企业,积极扶持它们做大做强,以达到对整个青大豆产业的拉动作用。大豆生产和豆制品加工都要实行标准化生产,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大豆质量安全标准、检验和质量认证,狠抓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个环节的管理,改变生产不规范、上市不规范、流通不规范的状态。要把《振兴大豆产业行动计划》与“打绿色品牌、走特色道路”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普及大豆绿色栽培技术,杜绝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建立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开发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大豆原料和绿色大豆制品,满足安全、营养的食品消费需求。3.加强管理确保大豆食品质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空前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法》也于今年6月开始实施。因此,企业应加强企业管理,确保质量安全,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三年,确保任何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质量认知体系也相对落后。大部分企业没有通过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和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相关认证,管理质量安全。黑龙江省要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大省,食品强省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强化企业管理水平,向品质卓越、管理一流、绿色名牌的方向迈进。

4.加大非转基因大豆生产保护力度,打造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知名品牌。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在种植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因为出油率高,产量高,种植成本低,远比中国大豆有竞争力。而中国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转基因、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的品牌特征,用于加工成食用大豆系列食品,具有优质、优质、食用安全的优势。因此,黑龙江省应以非转基因、绿色食品和优质安全为切入点,积极培育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产品品牌,严格执行非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争取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九三豆油、杨林豆油等老字号继续巩固市场份额,向食用油新品开发、产品包装改进、有机产品认证方向发展;新的深加工企业应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努力确立市场的品牌地位。比如大庆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国内率先研制出高纯度蛋白粉,并将其掺入营养蛋白粉、饮料、饼干等。适合不同人群,并认证了十几个绿色食品标签。公司以非转基因、绿色营养、优质安全的口号成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是国内最大的蛋白粉加工企业。现在“日月星”商标已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亚洲最有价值的品牌。黑龙江省企业要跳出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恶性竞争循环,独树一帜,用好非转基因、绿色食品的黑龙江品牌,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使品牌出名,占领国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

参考资料:

任红波孙向东。加入WTO后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前景与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0,(6):39-41。

[2]韩小增,王守玉。对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带的思考[J].大豆通报,2001,(6):3-4。

[3]鲁·。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现状及对策的调查报告[J].大豆通报,2003,(1):28-30。

[4]曹迎海。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粮食,2006,(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