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的题目是什么?

大学生心理健康试卷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由于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迫使人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人类进入了情感负担时代”,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情感态度发生了复杂的演变。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在高校生活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的“晴雨表”非常敏感。此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许多自己的特殊问题,如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对专业选择与学习的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与未来职业的选择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心理压力引起的心理压力、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适应当前和发展中的社会环境,预防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各高校的迫切需要和关注的问题:

一.精神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有稳定感,并能适应社会中任何形式的外部环境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当他们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时,他们的心理不会失衡,可以用适当的行为来克服。这种稳定和适应的状态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智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来说,判断心理是否正常有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是一致的。第二,心理和行为的统一。这意味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协调的过程。第三,性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心理障碍是指精神疾病或轻微的心理障碍。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多是因为身心疲劳、紧张、心理冲突、突发问题或难以协调的矛盾等。,时间短,程度轻微,随情况变化而消失或减缓;还有的时间长,学位重,最后不得不退学甚至休学。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上。表现为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体感知觉异常、错觉、幻觉、健忘、偏执、新词、意识模糊、心理特征紊乱、与人相处困难等心理活动。行为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性,心情沉重。绝望,甚至痛苦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上相对稳定的内在特征,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的求知和成长本质上是一个持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和内化,才能渗透到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心理素质水平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其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新意识、独立人格、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导向。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抵御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接受道德规范、行为模式、环境信息和社会期望,逐步完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衡量、评价和调节,也影响着主体的人格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将人格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被动地依附于这种转化,而是主动引导受教育者在转化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方向,让个体把握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心理优化、人格健全的目的。

3.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潜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充分开发潜能。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缺乏的是心理素质,表现为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足,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不足,缺乏竞争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依赖性强。原因是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在大学生中,有些人因为自我否定和自我排斥,几乎丧失了从事一切行动的欲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爱情受挫而产生自杀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些人因为现实的不如意而愤世嫉俗或者绝望;有些人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避免群体自我孤立。大量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绪危机、神经衰弱等。我们学校每年都会调查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2002级4名学生,第一年就因为心理问题退学。他们四个情绪不稳定是因为:1,追求女生被拒;2.我早就怀疑同学在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所以不敢面对别人;3.对人生目标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抑郁;4、狂躁,行为异常。最后无法继续学业。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压力、自我意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情绪不稳定、情绪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第四,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与自身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大学生一般在十七八岁到二十二三岁,正值青春中期,是人生中心理变化最剧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对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课题时,有时会产生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知识贫乏与歧视的冲突,竞争与稳定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和合理化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胜出,他们几乎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父母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验的缺乏,使得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学习、生活、交友、恋爱、选择工作上的小挫折,足以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承受。从环境因素来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产生了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选择人生目标的机会更多了,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焦虑感。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因对变化的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的各种困惑、迷茫、焦虑和紧张情绪明显增多,社会变化给成长中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困惑、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无法适应高速度、高技术、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重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相比,大学里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中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目的是为将来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习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祖国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只学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每天都有老师辅导,日复一日;大学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时间。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基础。

21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世纪之交,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任务。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核心是加强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训练,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21世纪的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三者应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要反思之前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注重科技、文化和知识素质,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我们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也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健康角”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学生健康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秀的心理素质对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必将对21世纪的人才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的素质,已成为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21世纪是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快速变化的世纪。面对如此复杂的世界,未来的人才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现心理危机。21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适应性、忍耐力、控制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真正明白,要想占领未来,不仅要做好思想道德储备、智力和体质,还要做好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只有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