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相关对策(论文)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和成功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能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告别中学,进入大学,进入一个全新的人生世界。大学生必须从依靠父母转向依靠自己。在上大学之前,他们想象中的大学就像一个“天堂”,浪漫、陌生、精彩。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很难适应。因此,大学生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增强独立性,积极适应大学生活,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获得职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都是采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方式。择业竞争难免会让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迷茫和不安,惊呼“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大学生应注意维护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品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不断变化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角色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心理。大学生人格的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在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人格不仅包括气质的特征,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维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感强、精神状态充沛等,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锻炼,打好成才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落差,让他们变得成功呢?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接纳自己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面对挫折不慌张,采取理性的应对方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和挫折经历有关。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努力提高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丰富人生阅历。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被科学研究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喝酒,不吸烟,注意卫生。大学生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要想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就必须科学安排日常的学习、运动和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经常、合理、及时地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导致神经衰弱,降低思维和记忆亿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