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拼音普及之前,以前的汉字是怎么拼音的?
中国当时没有拼音字母,所以我们用的是拼音汉字的正音或反切的方法。直接发音就是用同音字来表示汉字的发音。如果同音字是生僻字,即使发音也读不出来。反切是指用两个汉字注释另一个汉字,上面的字与被注释字的声母相同,下面的字与被注释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为“中心切焊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唐代寿文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36个字母来描述汉字的读音,表明当时中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代表这些声母和韵母,所以这样的字母没有发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中国的一些穆斯林少数民族使用“小经”文字,这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中文,比唐代用汉字表示声母和韵母更进了一步。* * *有36个字符,其中4个是唯一的。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用于拼写汉语的音标。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使用拼音字母。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也使用“小经”。
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拼写中文。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文奇迹》,其中有四篇用拉丁字母注音的汉字。这是最早的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最早尝试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小经》晚了一点。找到《西文人物中的奇迹》这本书的原著并不容易。据说梵蒂冈图书馆还有收藏。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格在杭州出版了《西方儒者眼目》,这是一种用拉丁字母对汉字进行注音的词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利玛窦和基尼格的方案是在“普通话读音”的基础上设计的,适合拼北京音。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了中国学者很大的启示。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亦有异,即命与借耳之联系。如果事物属于一个词,每个词都有它自己的意思,就像《远西》是因为事物的合唱。由声音组成的词不重要或者* * *,尤其?”清代学者杨说:“辛卯居旧晋武年间翁家,其子尚在章。他看了《西方儒学眼观六路》这本书以示余裕,并没有看完。他对切字有了顿悟,因为这可能是某种方法。”然而,在两三百年的时间里,利玛窦和金尼格的计划只被外国传教士使用,而没有在中国人民中广泛传播。
从1815到1823,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纂了一部汉语词典,这是最早的汉英词典。在字典里,他用自己的拼音方案拼出了中国粤语方言,其实是教罗马字的方言。然后在其他方言区,设计了不同的方言来教授罗马字。其中,厦门的“注音字”在1850开始流传,仅在1921,就印刷销售了5万册。直到新中国成立,大约有10万人用这种方言教罗马字。其他地方的方言教罗马字,在南方通商口岸流传,主要用于传教。
1867,英国大使馆秘书韦德出版了《北京语音普通话》教材,收录了你的语言。他设计了一种拼写方法,用拉丁字母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物名,称为“韦氏体”。
在1931到1932期间,两位外国传教士提出了“麻辣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中国拉丁字母。几乎所有的同音字都有不同的拼法,用方言拼写。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汉语拼音的现代史
中国人自己的拼音运动是从清末切分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申雪、陆俨少、王昭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汉字难是教育无法普及的原因。于是,发起了一场“注音运动”。
梁启超在《沈氏音韵序》中指出,“国家是恶还是强?人的智慧是强大的,但人的邪恶是智慧吗?尽你所能读书,而读书,民有所智。”沈对说:“欧洲各国的实力...有着罗马的和谐。人好读,就好懂,善解人意,分析利弊,上下团结,讲繁华。”卢太章说:“切音识汉语,...全国都识字,都懂,国家怎么会穷?”人们怎样捕鱼?”王昭说,“先生们,让我们都坚强起来。看看中国变成什么样了?”“中国政府必须重视下层教育,而要摆脱下层教育的障碍,就必须制定书面的交流语言,使文字与文本融为一体。"
卢太章(1854-1928)是中国创造拼音文字的第一人。1892年在厦门出版《初阶一瞥》,出版了他创造的《中国注音新词》。他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拼出厦门音,既有音韵又有音韵,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鼻音和声调符号。加上声母后,他还会拼泉州音和潮州音。在他看来,汉字是“或者说是当今世界上最难的文字”,而有音切的新字是“所有的字都可以自己读,不用老师教”,从而“省下十几年的时间,专注于算术、地理、化学,以及各种实用的学问,何乐而不为,使国家富强起来!”陆太章并没有要求废除汉字,而是主张“切分字与汉字并列”。后来又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材和《中国字母北京切音之书》,用切音拼写普通话。
继卢太章《一目了然,初阶》之后,一场长达20年的注音运动开始了。几乎每隔一两年就有切分字的新方案,如吴敬恒的豆芽菜快字、蔡希永的表音快字、申雪的繁华元音、王的拼音字谱、王昭的普通话同义词、劳乃宣新增加的同义词等。这些音标方案多为音标-音标-双拼汉字笔画方案,且大多只在小范围内学习,并未广泛实施。只有王昭的国语字母和劳乃宣的谐音简化字被广泛实行。
王昭(1859-1933)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受日本假名的启发,他开始拟定汉语拼音字母,并于1900年秘密回国,以“鲁中穷人”为笔名,以汉字笔画为字母基础,出版了《国语合唱字母》。他说:“北京话最方便推广,所以叫普通话;官是公的,公了就要选占人数多的。”他不主张废除汉字。他说:“用功读书,有闲暇的人,还不如读十年语文”,“中国谚语齐头并进,互相补贴,多得好处”。1903年,王昭在北京创办了“国语字母学校”。为了获得合法身份,他向监狱自首。出狱后,他全力推广自己的国语字母表。“十年间,他持之以恒,流传十三省”,精神令人钦佩。
劳乃宣(1842-1921)是音学家。他积极支持王昭的计划,在官话字母的基础上补充方言字母,制定了游览南京、苏州、福建、广东等地的计划,统称为“合音简化字”。推广这种“音简化字”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一旦不识字的妇女能读书看报,她们就能写信,如果盲人能突然看到她们,她们的喜悦几乎无法形容。”
虽然创作者并不想用它来代替汉字,但他们希望音标能和汉字并行使用。然而,他们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音标运动中提出的音标方案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体系:
(1)假名系统:模仿日语假名,用汉字偏旁部首作为音标。1892陆太章《一目了然》中提出的《中国新注音字》,1901王昭写的《国语合音字》,都属于化名。
②速记系统: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至1897出版的《蔡希永注音快字》、《申雪盛世元音》、《王拼音字谱》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拉丁系统:用拉丁字母作为音标。朱的《江苏新字母表》1906、刘梦阳的《中国音标》1908、江的《桐梓》、黄的《拉丁假说》1909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在北京召开统一读音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所有文字的国家读音”和“选择字母”。会议持续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通过省代表投票的方式确定了“国家标准读音”;已经制定了一套39个字符的音标。这套字母表采用汉字笔画,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声调三重拼写体系。改进了双拼的反拼法,其目的只是标注汉字的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使用。这套音标后来缩减为37个字母(声母12,韵母13,中介3),差不多是双拼注音方案中的一半字母。
会议对音标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决定音标的作用是给汉字标音,不能和汉字并列使用。黎锦熙明确指出,拼音的作用是“为汉字服务,靠汉字”。
音标通过后,搁置了五年,才由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18正式公布。在1920期间,在全国各地设立了“普通话讲习班”和“夏季普通话讲习班”,以推广拼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都改成了白话文课,小学课本都用音标注释汉字新词。北京还成立了音标书报社,印刷普及音标书,还办了音标报。从1920到1958,音标在中国已经使用了近40年。这对统一汉字读音,普及普通话,普及拼音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30,有高官认为“音标”名称不好听,改为“音标”,以强调不是与汉字并列的文字。
周恩来高度评价了拼音在当前汉字改革任务中的作用。他说:“音标是在辛亥革命后产生的,是我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出版并在中小学广泛推行的音标。音标在识字教育和语音统一方面做出了一些贡献。虽然在今天,音标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音标作为少数民族的基础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工具,显然远不如拉丁字母),但我们应该肯定它在历史上的功绩。对于近四十年来的音标运动,音标也起到了先锋作用。”
五四运动后,1918年,钱在《新青年》第四期上发表了《中国未来的写作问题》一文,提出了“废儒”、“废字”的主张。他说:“欲废孔子,必先废汉语;要想赶走普通人幼稚、野蛮、顽固的思想,首先要废除汉语”;他甚至说:“中国要生存,要成为20世纪的文明国家,根本的解决办法必须是废儒灭道;废除记载孔子学说和道家神话的汉语尤其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他提出:“汉语废除后”,“当采用语法简洁、读音工整、词根优良的人造词世界语(Esperanto)”。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激进的说法,而且把汉语和汉字混为一谈,把语言和文字的区别混为一谈,在学术上是错误的,因此受到陈独秀的批评。陈独秀指出,语言和文字“关系密切,但性质不同”绝不能混为一谈,所以是“只有废除中国文字?”压制和废除中国的语言是值得研究的,所以他提出了“先废汉语,存汉语而用罗马字”的主张。
这个观点得到了《新青年》的人的支持。钱也接受了陈独秀的意见,共同倡导汉语拼音化,发起了汉语拼音化运动。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汉字改革专刊,采用罗马字的呼声达到高潮,国语罗马化运动进入新阶段。钱发表《汉字革命》一文,否定汉字,认为“到处都足以证明这是老寿星的时代错误,她适应不了二十世纪科学繁荣时代的新生活”,“所以汉字革命完全可以改为拼音”,“只有大声地、光明地说汉字要革命!这样,汉字改革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他不满足于音标,认为“汉字的根本改革”应该采用罗马字母。
黎锦熙发表了《中国革命军前进道路》,提出了“书话连篇”的问题,并对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赵元任出版了《国语言情研究》,提出了《国语言情稿》,使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字母,用字母表示音节的声调,不造新字母,不加新符号,提出了系统的词连规则。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普通话统一预备会议,决定组织“普通话罗马化研究委员会”。
1925年9月,北京的一些会员和一些语言学家自动组织了一个“几个人的会议”,提出了“普通话罗马字的法语拼音”。
1928年9月,大学校长蔡元培正式出版《国语罗马化法语》为“国音字母第二体”,用于汉字注音,统一国家语言,“比照音标,以助推广民族读音”。在国语言情运动中,出版了一些读物,如《国语表音文字读本》。
将教育部1932出版的《常用汉语拼音词汇》与拼音字母和普通话罗马字进行对比。但国语罗马化始终没有走出知识界,也没有在社会上广泛推行,其影响力远不及音标。
台湾省一直使用国语的罗曼语。1984年,台湾省公布了《国语言情》修订稿,征求意见后,于年出版。
1986 65438+10月28日正式出版,名称为《普通话音标第二种形式》,改为与《汉语拼音方案》相同的符号记法来表示声调。
新文化运动中汉语拼音的发展
继普通话罗马化运动之后,中国也开展了拉丁化新汉字运动。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是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创造的,目的是扫除苏联远东地区6.5438亿+华工中的文盲。将来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的新字代替汉字,解决中国大部分人的识字问题。当时苏联政府也把苏联远东地区的华工扫盲任务列为自己的任务。于是,党员瞿秋白、吴、林、肖三这些苏联在中国产生的人物,与苏联汉学家龙、郭志生等合作研究创造了新的拉丁文字。瞿秋白撰写《中国拉丁字母稿》,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 * *生产性大学出版社于1929年出版,1930年瞿秋白出版《中国拉丁字母》一书,引起巨大反响。1931 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科学会议主席团审议通过了《中国拉丁字母方案》。
1931年9月26日,在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的第一届中国汉字拉丁化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国汉字拉丁化的书面计划、原则和规则。其主要内容如下:1。中国拉丁新文字原则(第13条);2.中国拉丁新字规则(包括:①字母、②拼写规则、③书写规则)。拉丁化新字是在官话罗马字的基础上制定的,与官话罗马字在声调标注方式上有所不同。普通话罗马字对所有音节都要标注声调,而拉丁化新字规定原则上不标注声调,只有在极其必要或容易混淆的情况下才标注。例如,“买”和“卖”很容易混淆,“买”写成,而“卖”写成麦。由此,拉丁化的新文字运动正式开始,推动了中国汉语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拉丁化新字的创造者和国语罗马字的创造者之间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前者称为“北方拉丁学派”,后者称为“民族罗学派”。后来都发现两派在一些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但在一些小问题上有分歧。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说:“拉丁化新文字和民族罗马字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中两个比较完善的方案。谈到现在的拼音方案,不能不承认他们的贡献。”
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过后,首先在华工中实施,出版了47种书籍,印数超过65438+万册。许多中国工人已经学会了新的汉字,并且能用它们来读写字母。
1933年,拉丁化的新文字传入中国。1934年8月,“中国拉丁化研究会”在上海成立,出版介绍拉丁新文字的书籍。然后在一些南北大城市陆续成立了拉丁化的新写作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有。据统计,从1934到1955的二十一年间,拉丁化的新写作群体超过300个。
拉丁新文字的传播也得到了文教界人士的热情赞助。1935 65438+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688位名人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对推广新文字的看法》,文章中说:“我们认为这个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切地希望大家一起研究和推广它,使它成为推动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这是拉丁化新写作运动的革命性宣言。
1936年9月22日,看了这篇文章后,亲笔给蔡元培写信说:“王先生是《新人物论》中被列为第一位的人。20年后,我突然看到了我敬爱的姬敏先生,发表了一篇与一般新旧顽固党派完全不同的全新论述。知道了就欢喜的不只是我一个人,不只是* * *制作方,还有无限多的人!”毛泽东非常欣赏当时的新写作运动。毛泽东积极支持新写作运动。在1940年6月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他说:“文笔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改革,文字必须亲民”。1941 1 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了“新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宣布新文字与汉字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年,在延安出版的《辛文子报》第一期,刊登了毛泽东的题词:“切实实行,越广泛越好”;朱德还题词:“让我们向全国推广实用新文字”。
在抗日战争最紧迫的时代,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群众性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没有被战争的炮火摧毁,反而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遍地开花。陕甘宁边区推行新汉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吴说:“延安各县市,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冬校共扫除文盲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人。他们学习新字,写信,读书看报,成绩斐然”。
拉丁化新字运动持续了近30年,直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的公布。对中国文字改革事业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发布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拼音方案随即发展起来。1949 10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成立了“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用什么字母。
在1951中,毛泽东指出:“汉字必须改革,必须遵循与世界文字相同的语音方向”。但是,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自己也是经过反复考虑的。毛泽东访问苏联时,曾问史达林如何处理中国的文字改革。斯大林说,中国是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泽东回京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定国家拼音方案。同时,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停止在北方推广拉丁新文字,等待新方案产生。
1955 10 6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叶莱士在发言中说:“在1952到1954期间,中国汉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研究汉字的笔画拼音方案。经过三年的摸索,几易其稿,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笔画拼音方案)》初稿里。在这次会议上,给代表们发了六个拼音方案草案,其中四个是汉字笔画,一个是拉丁字母,一个是斯拉夫字母。会后,时任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的吴向汇报,民族形式方案三年后很难得到满意的设计,不如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这是在中央会议上通过的。
中国制定拼音方案时,苏联不再搞拉丁化,而是搞斯拉夫文字,拉丁民族文字全部改成斯拉夫字母。蒙古人* * *和中国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上世纪50年代,中国站在苏联一边,有人主张用斯拉夫字母在文字上与苏联结盟。苏联派往中国的语言学家谢尔久琴科也建议使用斯拉夫字母。据说苏联一位副总理访华时,对陈毅副总理说,希望中苏双方使用同一种字母。陈毅副总理回答说,中国的文化必须与习惯使用拉丁字母的东亚和东南亚联系起来。这样,中国没有使用斯拉夫字母。如果我们的国家当时采用了斯拉夫字母,我们今天在使用计算机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当时中国政府在字母选择上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10月20日,毛泽东在关于知识分子的会议上发表了一篇支持拉丁字母的演讲。他说,“吴同志对的讲话很好。我很赞同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你同意将来采用拉丁字母吗?在我看来,在广大群众中,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中,有一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文字母?不过,好像还是用这个外文字母比较好。在这方面,吴同志讲得很好。因为这样的信很少,只有20封,写在一面,简单明了。我们的汉字在这方面真的很自卑。不能比就不能比。不要以为汉字就那么好。几位教授告诉我,汉字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不能改。如果拉丁字母是中国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在于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但是,外国人早就发现,中国人学习。比如阿拉伯数字,我们不是早就通用了吗?拉丁字母起源于罗马的那个地区,并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如果使用,会不会涉嫌叛国?我不这么认为凡是国外好的,对我们有用的,我们只要去学,就是要拿来全部消化,变成我们自己的。在中国历史上,汉朝就是这么做的,唐朝也是这么做的。汉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而强大的朝代。他们不怕吸收外来的东西,欢迎好的东西。只要态度和方法正确,学习外国的好东西是大有裨益的。”(引自郑林溪《论语》)。
这期间还在群众中创作了许多文字方案,送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据统计,从1950到8月31日全国汉字改革工作会议,发送方案65435个,从8月31日1955到2月1958日公布汉语拼音方案。群众设计的文字方案有3300多种。这种创作文字方案的热情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充分说明了语言规划的社会性。
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开始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6 2月12日,中国语言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张草稿* * *有31封信,其中有五封新信(虚线I;长腿n;z,c,s)带尾,从而实现“一字一音”,没有屈折和双字母。草案公布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甚至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955 10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1957 10提出了《修订草案》,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将其作为新的。2月1958,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从1958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课进入我国小学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规范普通话拼写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拼音方案。这个方案吸收了过去各种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优点,特别是国家语言的罗马化方案和新字的罗马化方案。它是中国300多年拼音运动的结晶,是60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经验的总结。它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拉丁字母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
汉语拼音方案有以下特点:
(1)国际上只使用26个字母,不增加新字母;
②尽量不使用附加符号(只使用两个附加符号);
③尽量不要换阅读;
④ y、w和隔音符号“”用于隔音;
⑤用四个双字母zh,ch,sh,ng;;
⑥用四个声调符号表示四个声调类别:平调、上声、升调、降调;
⑦采用拉丁字母的常用字母顺序,确定汉语拼音字母的名称。
周恩来在《当前汉字改革的任务》报告中说:“现在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是在以前的正音、反切和各种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拉丁字母的采用而言,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350多年前。最近可以说是总结了60年来中国人创造汉语拼音方案的经验。这个方案确实比历史上就有的、目前还在使用的各种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更完善。”
汉语拼音方案自制定以来,得到了迅速推广和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用于汉字注音:从1958秋开始,全国小学语文课本用汉语拼音进行汉字注音,后来中学课本、字典、词典、普及本、识字课本用汉语拼音进行注音。人民日报等。用汉语拼音注释难词。1958 10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商标图案和商品包装上必须加注汉语拼音字母。邮局、火车站、气象站和城市街道的名称也用汉语拼音标注。1982年6月9日,国家标准局发布了国家标准《中文书刊的中文拼写》,规定在我国出版的中文书刊应当在封面、封面、封底或者版权页上标注中文拼音标题和题名。
(2)教授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用汉语拼音编写的普通话教材、读物、字表、词典、字典相继问世,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成为外国人全面学习汉语不可或缺的工具。
(3)用于词典、字典注音、书刊的整理和索引。75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按汉语拼音排序的,文中每一个词条都用汉语拼音标注。
(4)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创建和改革,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