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运动员的短篇故事

1.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往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但也是一个艰难的开始。“第二天是上学的日子。班上有九名学生。教室不大。九张桌椅向着黑板排成半圆形。老师让每个人先做自我介绍。

接下来,我给了大家两张讲义,开始讲课。班里没有纪律,讲解方式很随意。当老师讲课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邓亚萍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都花了十五六个小时,但是收效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显著。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学院是剑桥大学附属的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是外国学生,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国际学生。为了赶作业,邓亚萍早早起床,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刚开始的一两个月,老师在上面讲的内容我完全听不懂。她抄下了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所有东西。回家后,邓亚萍看着字典又读了一遍。日常生活单调,上课时间四个半小时。课后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她来说好像很麻烦。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但她始终不愿意超越别人。这种竞争心态后来慢慢开始改变:“毕竟基础不一样,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学习上升要有一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足的历史与发展》。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第一次投稿,甚至到论文最后的修改,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标,而且一步步提前完成。“我终于戴上了我的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辞。”

2.郭晶晶的励志故事

如果没有人的话,四千多人的跳水馆非常安静,甚至全场都有一种难得的平静,因为和前四轮动作相比,跳板上的郭晶晶已经成了“无敌”的代名词,最后一轮走上跳板的郭晶晶非常平静。毕竟她经历了17年的泼水。

17之前,她才6岁,还在上幼儿园。当时体校的教练来挑选小队员,第一眼就看中了她。她以为自己要去学游泳,就高高兴兴的跟着教练去了。她在跳水池的最后一站有点后悔。她根本拒绝跳。她被教练强迫跳过一次。嘿,她被选中了。

11岁的时候,郭晶晶曾经随队去南京集训,被当时国家队的教练于芬所吸引。于芬问她:“你想来国家队吗?”她天真地回答:“是的!”她开始了通往冠军的辉煌之路。在1994全国跳水锦标赛上,郭晶晶夺得女子10米跳台和3米跳板两枚金牌后,人们惊呼:中国又出了一个只有13岁的奇才!

1994和1995这两个年份的异彩纷呈,让中国人对她的期望迅速上升,但1996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却给她带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尽管她在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预赛中领先于所有对手,但由于决赛中的失误,她最终名列第五。

之后她从板台双修转为专攻跳板,“跳水皇后”伏明霞的复出往往让郭晶晶屈居第二。来雅典之前,郭晶晶参加了两届奥运会,只拿了两枚银牌。

不管外界怎么看待郭晶晶,中国跳水队的教练是非常清楚郭晶晶的实力的。教过她的几个教练都说这个选手起跳性强,协调性好,悟性高。如果不是他缺乏“野心”,伏明霞很可能在服役时就被郭晶晶打败了。

确实如此。经过多年的积累,郭晶晶在伏明霞退役后,迅速巩固了中国在女子跳板的霸主地位。2001世锦赛,2002年世界杯,2003年世锦赛,每年最高跳水比赛的女子三米跳板冠军都没逃过她的手。

在单人预赛中,她砸了一个动作,但一旦渡海,她已经磨练出一颗平常心。从容通过半决赛后,郭晶晶规定动作的成绩已经上升到第一名。决赛经过四轮动作,郭晶晶近乎完美,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最后一跳,郭晶晶从容理了理头发,在板上起跳,向外翻腾一周半再转身两周半。她在空中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动作,现场的五星红旗立刻挥舞起来。郭晶晶从水里出来后的笑容像绿色池塘里的涟漪一样溢出来。

3.丹琳的励志故事

丹琳小时候,他妈妈总是喜欢把他打扮成女孩。那时,丹琳胖乎乎的,留着长头发,几乎盖住了耳朵。有时候,他的两张小脸被妈妈涂成红色,然后穿上妈妈买的红色衣服,就俘获了一个小女孩。80年代初,电子琴学习风靡全国。

当时丹琳正在上学前班,班里的同学都被家长带去学电子琴,丹琳也不例外。妈妈给他买了一个“卡西欧”电子琴,价值一两百元。当时价格已经很高了。然而,如此昂贵的电子琴没能引起小的注意。她每天坐在电子琴前,只动手指。

这可以压制极度活跃的小丹琳。刚玩了一会儿,他就想从椅子上下来,绕着西走走。结果只练了一个星期,他就拒绝再练了。丹琳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体育爱好者。我爸爸喜欢打乒乓球和排球,我妈妈喜欢游泳和打篮球。她经常代表上杭县去龙岩参加比赛。

妈妈以为儿子不想练电子琴,非要练别的。所以,当她打篮球时,她带着丹琳,让他在球场上跑和玩。当时,上杭县体育馆有儿童业余羽毛球训练,丹琳周围的许多孩子都去那里练习。有一次,丹琳跟着他们去体育馆玩,他第一次看到了羽毛球。

看到孩子们跑来跑去,荡秋千,接球,丹琳立刻被吸引住了,好像他找到了味觉。那一年,丹琳5岁。很快,丹琳进入了培训班。但是因为是业余班,所以其实玩的比较多。孩子们一起练习握拍、荡秋千、跳绳等基本功。趁教练不注意,丹琳偷偷和孩子们玩游戏。

那段时间是快乐而无忧无虑的。当时,在年轻的时候,丹琳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拒绝承认失败。在当时的训练计划中,唯一让丹琳害怕的是压腿。刚开始孩子韧带没拉开,腿压不下去,教练就帮他压。小林丹痛得大叫起来,一边哭一边按着它。回家后,他妈妈会继续给他按。

但是,无论有多痛苦,我妈都没听他说过不想练。周末集训队会长跑,绕上杭县城跑两圈,至少几公里。丹琳是队里最年轻的。他跑不到前面,就跟着年纪大的队员跑。他必须跑完全程,决不中途停止。

如果你输了比赛,丹琳会在教练说什么之前就开始哭。在业余班里,丹琳是唯一用左手玩的孩子,所以教练对他特别关照。虽然丹琳因为年龄小,技术水平不是班里最好的,但身体素质出众。当时他的基本动作,步法,前后触球线都是班里数一数二的。

1992,9岁的丹琳顺利考入福建省体校,来到距离上杭县城600公里的福洲。在省体校的第一个学期,丹琳是在泪水中度过的。那年冬天,丹琳进入了省体校。由于总是怕冷,他不习惯宿舍生活。自从送他去福州的父母走后,他就开始哭,几乎每天都哭。

有时候,甚至在训练期间,小林丹一想到家就会哭。教练看了,哭完就让他站一边练。训练结束后,他回到宿舍。他经常一个人发呆,不知不觉又开始哭。后来,丹琳开始给家里写信,一天一封。主题基本上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来看我。

直到今天,丹琳的母亲仍然保留着其中的一些信件。幸运的是,奶奶、爷爷和叔叔都在福州,这稍微缓解了丹琳的思乡之情。每个周末,丹琳都会去奶奶家吃点好吃的,给妈妈打个电话,周日就回体校。刚到省体校的时候,从小没离开过父母的丹琳,生活没有自理能力,也不知道怎么换衣服。

我不知道怎么铺床,更不用说换床单和枕套了。整个人邋遢不堪。在体校的第一个星期,他整整一个星期没有洗澡,因为他总是想家,在宿舍里哭。直到第一学期结束,丹琳的思乡之情才有所缓解。

在度过最初的适应期后,丹琳不屈不挠、自尊自重的性格开始显现。很快,他学会了换衣服、洗床单,独立生活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在训练中。丹琳的母亲说,有一次,丹琳发烧打点滴,但他不想耽误训练,没有向教练请假,从医院回来就继续训练。

4.孙杨的励志故事

邦德教育优秀学员,邦德教育公益形象大使孙杨,2012获得伦敦奥运会双冠王。父亲孙用两个词形容他的儿子孙杨:聪明和懂事。在父亲眼里,儿子孙杨一直很聪明。在他决定主修体育之前,他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很好。

自从进入公众视野,孙杨给人的印象就是哭过几次。孙说:“有两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是2008年绍兴全国游泳锦标赛。当时他觉得自己练得不错,可以和张琳打,但没想到张琳打得太好了。他远远落在张林后面,拿着银牌哭得一塌糊涂。

另一次是去年的亚运会。他向朴泰桓跑了400米,没想到差了一点点。后来赢了1500米他喜极而泣。他是个单纯的孩子,哭可能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我能理解。"

从2006年开始,孙杨的成绩突飞猛进,得到了去澳大利亚学习和训练的机会。杨明也陪着,但是不住一个酒店,不能一起来回坐车。母子俩分头到达训练场地,杨明坐在旁边看着他训练,晚上再打个电话。

回忆起那些日子,杨明泪流满面。今年3月,他伤了手,伤口肿得抬不起来。他坚持每天游2万米。我怕他练了手就废了,懒了。他特别生气。他发短信说,你是我妈,你不懂我。你还叫我偷懒。我今天可以偷懒吗?多亏了你,你还是个大学体育老师!"

“他现在越来越用脑袋游泳了,他会分析自己哪里需要提高。尤其是从澳洲回来后,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他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像个男人了。”

杨明还透露了一个孙杨的秘密。“他在家总对我说,妈妈,你看我现在的成就。奥运会前三也不是不可能吧?事实上,我知道他梦想有一天成为中国第一个男子游泳奥运冠军。”

伦敦时间7月27日晚,孙杨对杨明说:“妈妈,你明天一定要早点进比赛场地。我越早见到你越好。”于是第二天7点,15,杨明到达伦敦水上运动中心门口。“人家还没开门,8点才能进去。当父母在场时,其他孩子可能会紧张。孙杨从小就要看着我,踏实。”

伦敦时间8月1,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孙杨是最后一名,全国的观众都看到他从第五名追到了终点的第三名,倒在了泳池边。当晚,孙杨在微博安慰大家,“请放心”。

现在到家了,孙实话实说:“妈,个人项目还好,参加团体项目我腿还真抖。因为我在泳池边等,而我们已经落后了,我真想赶紧跳下去。但是一入水就不紧张了。”

在伦敦奥运会一战成名后,网友们给孙杨起了个绰号叫“孙萌萌”。“萌”来自日本漫画语言,意为可爱。“他很可爱,细心,阳光。”朱颖记得,孙杨小时候会“观察这个教练喜欢喝什么饮料,那个教练喜欢喝什么茶,然后从家里拿给大家”。

5.刘璇的励志故事

与许多从小就展示体育天赋的运动员不同,体操冠军刘璇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小时候,她不是教练眼里最好的学生,但她有一种同龄孩子没有的韧劲。她5岁开始练体操,一直练到265,438+0。经过65,438+06年的漫长岁月,她终于获得了三枚奥运奖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子体操运动员。

3月1979日,刘璇出生于湖南长沙。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刘璇是个聪明的女孩。她的身体素质不是很好。为了让她更健康地成长,她的父母把她送到了少年宫健美班。那一年,刘璇刚刚五岁。

由于个子最矮,来到健美班后,刘璇排在队伍的最后,和他的妹妹们一起学习动作。她学习很努力,每个动作都很认真。教练非常高兴,心想:“这个小刘璇练得真好!”从那以后,教练开始了对刘璇的特殊训练。

在小学,刘璇非常擅长他的功课,语文和数学得了100分。每天,在学校完成作业后,刘璇仍然坚持去少年宫健美班训练。8岁时,刘璇被选入湖南省体育局参加集训。她练得特别卖力,手上甚至都起了血泡。

但是,她一点也不怕苦。等血泡好一点了,她还会继续练,让手上慢慢长出茧子。因为练高低杠的时候,还是需要扶着杠的。每当你手上的茧变厚时,刘璇都要让他的父亲用刀片把它削平。练习的时间越长,需要的刀片就越多。爸爸知道刘璇的手一定很疼。然而,刘璇忍受着疼痛,什么也没说。

有一次,爸爸去商店买刀片。店员是16岁以下的小孩。他看到刘璇的爸爸买了这么多双面刀片,就不解地问:“叔叔,现在没人用这种刀片刮胡子了。为什么买这么多?”

刘璇的父亲说:“我不需要,这是给我女儿的!””售货员又问,“用来削铅笔?“这也不安全!”

“不是为了削铅笔,是为了剥女儿手心的茧!她是体操运动员。”售货员一听,感动了。他说:“叔叔,这些刀片是我给你女儿的。她这么年轻,要受这么多苦。我也应该献出一点爱!”

有一次,奶奶拉着刘璇的手,痛心地向刘璇的父母哭诉:“你做了什么让你的孩子承受这些?让她别练了!”

其实,爸爸妈妈也很心疼刘璇。我妈小时候练过体操,知道练好体操有多难。但是,如果我女儿以后在这个领域什么都不能成,还用得着这么努力训练吗?

于是,父亲跑去问教练,“刘璇在体操队的表现是优秀、中等偏上、中等偏上还是中等偏下?”?如果她能练好,就让她练;如果不行,我就让她回学校,否则,两边都耽误!“教练如实告诉爸爸,目前刘璇的成绩只是中等或中上水平,不清楚他以后能否有所建树。

爸爸考虑再三,但还是同意了刘璇的做法。他认为女儿只要有一点点希望,就不应该轻易放弃。刘璇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13岁时,刘璇入选国家集训队。经过更加严格的训练,刘璇成绩斐然。然而,在准备参加在日本广岛举行的12亚运会时。

训练中的一次事故撕裂了刘璇膝盖的内侧韧带。虽然以后能长得好,但是游戏时间到了!刘璇焦虑得几乎要哭了。她多么珍惜这个机会啊!为了取得更好的训练成绩,刘璇咬紧牙关坚持练习,可惜韧带断裂,没有机会参加亚运会!

接到父母的电话后,刘璇首先提到的不是韧带断裂有多痛,而是:“我把它刷出了亚运会的名单,我很难过!”听到女儿的哭声,她的父母非常伤心。他们立即赶到北京探望,并请医生治疗刘璇。因为刘璇练体操,爸爸学按摩已经很久了。

于是,父亲每天给刘璇按摩,配合医生的治疗;与此同时,刘璇经常按照教练的指示做恢复练习。很快,刘璇的伤痊愈了。刘璇笑了,因为她可以参加亚运会。那一次,她与队友配合,获得了女子团体冠军,个人高低杠第二名。

扩展数据:

邓亚萍,1973,2月6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前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奥运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现为河南省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始人。

郭晶晶,1981 10出生于河北保定,中国前跳水运动员,奥运会冠军。1988年,郭晶晶在河北保定开始跳水训练。1993,郭晶晶入选国家跳水队。

丹琳,汉族,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临江镇人。中国羽毛球男单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

孙杨,199112月12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国家游泳队队长,男子15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保持者,男子400米自由泳奥运会纪录保持者。

刘璇,1980年8月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体操运动员、演员。1992,刘璇参加全国体操锦标赛,获得高低杠冠军。

参考资料:

邓亚萍-百度百科刘璇-百度百科孙杨-百度百科丹琳-百度百科郭晶晶-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