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从“无为而无不为”谈“有为”和“无为”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学而优则仕,道而劣。失与失,以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往往无,取天下不足。”
研究知识(意为仁义礼智信等知识),情欲与日俱增;当我们学习道的时候,我们的情欲一天天减少,然后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清静主义反而可以为所欲为。治理天下总是靠清静主义,平庸就治理不好天下。
“清静”就是克制外在欲望,静下心来,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是“无违”,即不做违背自然的活动,不违背事物的本性,顺应自然,万物包括自身。“无为”在人事方面,真正有智慧的人,在见过彻底失败的时候,是不会被迫做事的。即使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你也会所向披靡,无所不能(前途无量)。
“道”的概念有两个层次:无为的层次和有为的层次。
也就是只有在“无为”(不违)的基础上,才能“有为”!
对于人事,进一步理解,为了“有所为”,在不违背个人条件,不勉强做事的情况下,要“无为”。
也就是扬长避短。如果能找到每个人的闪光点,专注,专注,坚持,执着,极致。避免“不作为”的弱点(不勉强做无能的事),就可以“有所作为”,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