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可持续性的构建_对高等教育财务可持续性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高等教育;金融;可持续性;知道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F230文献识别码:A篇号:1673-291x(2012)24-0088-03。
美国经济学教授克拉克·克尔总结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四个趋同现象:(1)民族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高等教育的普遍主义需求;(2)致力于教育平等,追求卓越;(3)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自主要求和教学人员的职业道德;(4)大学使命陈述的多样化和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的相关性。在同样的趋势下,“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系统性平衡和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保障是普遍性的核心问题”[1]。在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实践中,高等教育管理者普遍采用以完善治理结构和强化责任制度为特征的新的管理方法来应对和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和问题。高等教育日益“在政府管制有限的背景下呈现出有限的市场化趋势”[1],大众化和市场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大众化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根本原因,追求高等教育质量和规模的均衡发展是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大众化和市场化既是问题的根源,也是寻找解决办法的途径。
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继续发展
新中国60年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高等教育实现了向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1999以来在政府主导下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据教育部统计,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65438+341万人,2008年在校生2021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4062人,2007年在校生14057人[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在校生总数达到3550万人。为实现这一规划目标,未来十年该学院学生人数将增加1,000万人以上。高等教育大众化将继续深入发展,高等教育规模将在短时间内继续增长。
第二,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加快
改革发展30年来,高等教育筹集教育经费、分担教育成本、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引入民间资本、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实践活动方兴未艾。“无论是应对外界的竞争,还是应对内在的成长需求,自主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市场经济因素将更加深入地渗透到高校的经济活动中。
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贷款发展的扩张战略。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发布央行统计数据:到2005年底,高校贷款余额达到20065438+亿元,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贷款。2005年后,高校贷款规模持续高企,短时间内无力履行偿债责任。利息支出挤占了教育教学的投入,也阻碍了自我积累能力的提高。高校需要依托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以银行贷款、社会融资、职工集资、校企合作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采取校园置换、委托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化解债务风险,吸引境外资本和资源开展教育服务贸易,依托学术优势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第三,高校的经济责任日益多元化
高校的职责不断扩大,目标趋于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外在特征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内在特征是高等教育结构和体制的改革。”[3]高校应承担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服务现代社会建设等多样化任务。他们不应脱离市场经济环境,需要研究和遵守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处理校内外经济关系时,应适当引入和运用市场竞争机制,这必然催生和促进高校经济责任的多元化和经济行为的市场化。
第四,财务可持续性的含义
200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英国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HEFCE)提出了《当务之急:确保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报告。该报告指出,高校财务可持续性的特点是成本回收和基础设施(物质、人力和智力)投资的适当速度,以及保持对未来的战略规划和为学生及其他客户服务的能力。要实现财务可持续性,应整合发展战略、持续经营、投资和风险管理四大要素,并引入合适的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
发展战略要点:学术发展与金融发展相结合,整合战略规划,注重战略分析与研究,科学制定教学科研学术发展战略、资源条件建设(投资)战略、金融发展战略等。
持续经营的要点:采用完全经济成本核算模式,利用资源创收,回收经济成本,采取有计划的补贴政策,保持一定比例的盈余用于投资。
投资要点:多渠道筹集投资资金,物质设施和人力资源投入并重,进行专业的资产管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风险管理要点:承担的风险与预期的机会和收益对称,建立系统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预警和控制重大风险,避免财务危机。
动词 (verb的缩写)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和发展财务可持续性。
政府和高校必须重视和研究高等教育的财政可持续性。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着规模与经费增长速度不协调、经费区域供给条件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缺乏保障、财政运行偏紧等问题。银行贷款成为高校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巨额债务造成经营压力和财务风险。高校期望政府承担规模扩张带来的债务,政府期望高校通过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来改善财务状况。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改变高等教育单纯数量和规模的发展模式。
随着以内部治理结构和社会参与机制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大学自主办学的空间和权利将进一步扩大,责任和风险将进一步加大。高校的发展战略、持续经营、投资和风险管理都离不开财务可持续性的培育和发展。OECD和HEFCE关于财务可持续性的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可用于国内高校的财务管理实践。
1.培养和发展财务可持续性是高等教育责任多元化的要求。1998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提出“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渠道筹集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要实行多渠道筹资的投入机制,如优先考虑举办者的投入、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并提出在保证教育投入的同时,要成立高等教育经费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加强经费管理,建立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机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将发生一些变化:(1)政府不再是举办高等教育的唯一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可以依法办学、提供教育服务;(2)公立高校要面向社会和特定公众(如受教育者和捐赠者)组织经费来源,市场化倾向会越来越明显,从而相应增加高校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3)融资渠道更加明确,不鼓励高校通过债务渠道直接筹集教育资金。这些变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实践的结果和未来趋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研究员马陆亭认为,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经费来源中,政府财政和个人缴费是主要渠道,未来进一步筹集高等教育经费的重点是学费以外的其他社会投入,包括高校通过教育和科技活动获得的社会服务收入,以及通过积极筹资活动获得的捐赠和集资收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