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自然和社会是活的教材。”语文课程要植根于现实,语文教材要挖掘教材之外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本土文化资源。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是一个江南小城。有风景如画的景点,有叱咤风云的文化名人,有千里飘香的特色小吃...同里地方文化资源不仅随处可见,而且丰富多彩,魅力无穷。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合理挖掘,不仅可以拓展和延伸教材的内容,还可以通过这种整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摘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地方文化。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本土文化的渗透
(一)课堂教学渗透,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适时适度地将本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将本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生活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这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实现了语文教学从课内到课外的自然延伸
比如我在教《苏州园林》一文的时候就说过,“无论游客站在哪里,眼前总有一幅完美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园林建筑来谈谈这句话。很多同学想到了静修园的后花园。业主任兰生为了追求这种效果,建造了静修园。“水香榭”中间有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整个后花园。精致的“揽胜阁”是整个园林的最高点。当你爬上去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整个花园的全景。“雨使凉爽”是夏天主人乘凉的地方。玄关中性如镜,远看像个花园。如果你在一个荷塘里,你可以将花园里的美景尽收眼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游客都能置身于一幅幅美好画面的意境中。因此,学生很容易理解苏州园林的这一总体特征。在深入研究园林布局、衬托、层次等时。课文中,同学们结合身边园林建筑的特点,仿佛身临其境,很快就明白了。
(二)渗透写作训练,在交流中激发情感
汉语学习由听、说、读、写四部分组成。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学习要听、说、读、写并重。他认为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的听和说,以及书面的读和写。接受中听和读同等重要,发表中说和写同等重要。所以,听、说、读、写缺一不可。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口语和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弱化,导致很多学生不会写,不敢在同学面前说话。针对这种情况,我有目的的选了一些东西给每一个同学说,加强练习。比如在教《蓝色威尼斯》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讲了威尼斯的水之美、桥之美、建筑之美、游轮之美、文化之美。鉴于同里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我让学生写同里的水、桥、园林建筑、乌篷船甚至节日。如果有的人还觉得难,就让学生直接写出自己喜欢的同里美食,比如托饼、发酵饼、绿饺子、酥饼、芡实饼等。,然后让学生以口头交流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赞美我的家乡”为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口才和勇气,又能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在中国实践中挖掘本土文化。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综合实践。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开展活动,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真正让学生在“蓝天下的学校”阅读“生活教科书”,找到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实践是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乡土文化中隐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教师若能善加利用,语文教学将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A)追溯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增加历史重要性。
同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耕田烧荒,繁衍生息。同里文化底蕴深厚。唐宋至清末,书院、社学、私塾等讲学、退学的场所十分盛行。
金松岑先生创办的铜川学校开创了该县现代教育的先河。在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铜川自治会及其铜川公学培养了许多精英和学者。比如著名社会活动家蔡琰,著名诗人、社会活动家柳亚子,著名爱国者、《文汇报》创始人严,著名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许多名人和诗人。倪瓒、姚、方孝孺、陈祖范、、胡雪岩等历史文化名人曾在同里古镇居住,为同里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开展综合学习活动时,我让学生一起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同里的历史文化名人,追溯当地的历史文化渊源,增加学生的历史感,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二)融入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欣赏家乡风光之美。
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学生自由积累的天地,应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现实世界,充分挖掘语文资源,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在生活中体验语文,积累知识。
1.走进同里的巷子,了解同里的巷子文化。
胡同是古镇同里民居的一大特色。同里有很多巷子:穿心的,穿皮的,穿西的等等。巷子幽静,悠闲,幽深而悠长,蜿蜒曲折,没有一条路是不通的。巷子深处,两边高墙耸立。斑驳的苔痕,一串串青翠的藤蔓挂在墙上,像一幅古朴的屏风。弄堂是江南古镇古建筑的缩影,是凝固的诗篇。学生徜徉其中,就会被美所感染。
2.走近同里的桥,了解同里的桥文化。
同里五湖环绕,曲径通幽,河流纵横交错,留下了许多各个年代修建的古桥,在岁月的风雨中巍然屹立,成为我们了解同里的耐久之书。在古镇里,有最长最古老的思本桥。还有最小的单行道桥。而最能体现同学们勤奋程度的桥就是普安桥。镇上最神秘的古桥是观复桥。同里的三座桥(即太平桥、吉利桥、长青桥)最具代表性。同里人过去有三桥的习俗,现在是旅游必不可少的项目,是同里最受欢迎的桥。同学们在看桥的同时,也了解了每座桥的故事和同里的桥文化。
3.走近同里北联村的油菜花田,欣赏美妙的春光。
北联村旁的油菜花绵延万亩,宛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山水画。这是油菜花的天堂,也是放飞心灵的地方。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尘土和喧嚣,只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淳朴的民风,现代新农村的宁静生活。笼养久了,回归自然,黄石油菜花开,带学生体会春天的气息。
在实践中,教科书很难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感受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季节的不同情绪。一旦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意识,学生就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甚至拥有了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利用和尝试挖掘我们的本土文化资源,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优化语文教学结构,增强课堂教学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