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一个又一个传奇?
拒绝对萨特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这一次真的让他心灰意冷,几乎无法忍受。这本书对他倾注了太多心血。早在他服役期间,论文《偶然》就是这份手稿的第一个版本。1934在柏林读书的时候,他完成了第二版的修改,回来后,他听从波伏娃的建议,一页一页地修改。才完成了第三版的修改,命名为《忧郁》。将近六年的努力将化为乌有,萨特难过得忍不住哭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件罕见的事情。
然而,1937年的某一天,一个信使萨特眼前一亮:是加利马尔出版社让他尽快去一趟。略不安:不安。萨特终于见到了拍摄他手稿的博朗。波伦直截了当地告诉萨特:手稿不能发表在他们杂志社主办的《新法兰西评论》杂志上:“你投给我们的作品太长了;需要六个月。要是上传了,等你第二次连载的时候读者早跑了,但是,”他顿了顿,“这是个好作品。”他开始赞美《忧郁》,萨特僵硬地坐在那里,紧张得额头渗出冷汗:“他很快就会通过对比来挑我作品的毛病。”他暗自猜测。
“你知道卡夫卡吧?”果然不出他所料,博朗说出了一个萨特以前就知道的名字,但此时大脑一片空白,他摇了摇头。博朗的兴致越来越高:“虽然你们两个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当我读你的小说时,脑子里突然出现的只有卡夫卡。”一切都开始明朗了。原来萨特和波伦之间有一些误会。波伦没有看不起这本书。他只是拒绝在《新法国评论》上发表。至于能不能以书的形式出版,他不确定。现在,加斯顿·加里马尔本人也读过这本书,他爱不释手:他太爱它了,爱不释手。,决定在1938发表。出版商只是对书名不满意。萨特提议将书名改为《安托万·罗康廷历险记》,但取书名有绝招的加利马尔不同意,因为这可能会误导读者认为这是一本通俗的冒险小说。经过深思熟虑(zhuó),他建议改成“恶心”,萨特接受了。
1938年春,《恶心》出版,评论界以欢迎和肯定的态度接受了它。
恶心的成功是必然的。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许多欧洲小说所表达的一种情感的早期预演,因此它是一本及时的书。看过这部小说的人第一次觉得,文学与其说是揭示生活秘密的手段,不如说是研究内心、消除幻想的共鸣板。
同时,《新法兰西》杂志还发表了萨特的短篇小说《墙》,引起了较大的轰动。该墙描述了西班牙战争中犯人等待处决和执行死刑的情况,并生动地写出了所谓的“恐惧”心理。这堵墙使萨特这个新的文学人物备受关注,许多读者纷纷给他写信。
1938的春天,是一个忙碌而有趣的春天。除了继续在巴斯德公立中学教书,改写其他要发表的短篇小说外,萨特还开始从事文学批评,成为一名批评家。
5月1940,10,德军出人意料地突破马奇诺防线,进入法国本土。出乎意料的法军没有做出任何抵抗,真的是“kuì”了。5月23日,萨特最亲密的朋友保罗·倪瓒在前线阵亡。6月21日,萨特35岁生日,他和几千名战败的法军一起成为俘虏。
萨特最初被关押在巴卡拉,两个月后被转移到西特里尔集中营,随后开始了近9个月的战俘生涯。生活在被占领的巴黎的波伏娃对萨特深感忧虑:这个被娇惯得受不了管教和胁迫的人,能忍受做一个囚犯吗?但萨特热情洋溢的来信让她感到一丝宽慰。信中说战俘营的情况远非不堪忍受,补给也不够,但囚犯们不用工作,所以他还是继续写。集中营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也交了很多朋友,越来越觉得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很有趣。波伏娃半信半疑:萨特对这一切变化真的那么适应吗?如此明显的痛苦生活,他怎么会“有浓厚的兴趣”呢?
萨特并没有像波伏娃担心的那样,撒谎安慰她。他甚至一点也没有夸张。战俘生活真的没有让萨特觉得痛苦。他觉得自己正在重新体验一种很久没有过的集体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第一次很高兴成为群众中的一员。战俘营每15人一起睡地板。因为没有别的事可做,囚犯们几乎整天都躺着。但是,这样的生活并不无聊,因为“你可以不分昼夜地和人说话,可以直接平等地对待他们。”萨特从这种生活中学到了很多,开始努力让自己像一个普通人。他发现,难相处的朋友大多是拒绝妥协的贵族,他们之间形成的兄弟情谊既牢固又美好。此外,萨特非常欣赏这些人即兴发挥的机智,这种机智即使在厄的命运中也丝毫不减,集中营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朴实无华也让他难忘。
狱友们也很喜欢萨特,因为他见多识广,能言善辩:他描述的绘声绘色,演讲的滔滔不绝。他的嘴里总会吐出让人发笑的句子。只要他有空,他就会给你上一堂哲学课,讲海德格尔、尼采和司汤达...萨特以前不喜欢讲课,现在却乐在其中,因为他喜欢讲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因为知识真的成了点燃当下生活的火花。
尽管萨特从未抱怨过这种监狱生活——“我住在监狱的帐篷里”,但他仍然热切地期待着逃出牢笼回到巴黎的那一天。因为他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想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未来的设计太丰富太迫切了。萨特和他的狱友们在等待每一个可能的逃跑机会。很快,时间终于到了。由于战俘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通人,德国方面同意释放那些太小或太老、健康状况不佳的人。伪造一份能证明你平民身份的证件太容易了。关键是怎么让德国人相信你不够格。许多伪装者一眼就被抓住了,因为当被问及“怎么了”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我的心脏跳得太快了。”这个症状太容易伪造了,所以把他们放回监狱。轮到萨特了。他睁开右眼睑,露出几乎失明的双眼。他难过地说:“我什么都看不清楚。”医生们对这一证据感到满意,于是萨特作为普通人被释放了。
没费什么周折,萨特顺利地回到了巴黎。但巴黎陷落后,萨特感到惊讶。在集中营里,萨特和他的朋友们发誓永不屈服,与侵略者战斗到底,而法国首都巴黎却做出了太多的妥协。巴黎人远没有萨特想象的那么不屈。为什么人们在黑市上买东西?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在一份文件上签字,声明自己既不是援助会的成员,也不是犹太人?连波伏娃都签了?萨特不禁皱了皱眉:他没想到能逃出集中营,重获人身自由,但同时也失去了那种紧张团结的气氛和简单朴素的生活环境。巴黎不同于集中营。你得活着,但活着就是被征服的民族,意味着你妥协了。萨特不得不思考:如何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实现自己在监狱中为未来所做的一切规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萨特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兵役和囚犯生活使萨特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用萨特自己的话来概括这种变化就是:“战争让我明白,我必须干预我的生活。”
萨特回到巴黎后变化很大,是由内而外的变化。就连和他接触过的波伏娃也觉得他有些奇怪。他的表情经常是严峻的,有时甚至是僵硬的(jiānɡ).)他说集中营的语言,总是对人说教。然而,让他的朋友们惊讶的还不止这些:萨特说,他回到巴黎不是为了享受自由的甜蜜,不是为了单纯地生活,而是要采取实际行动。在德国,势力如此嚣张:(恶势力,邪灵)崛起;放肆。巴黎,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波伏娃既担心又迷茫。萨特认为,人之所以感到无能为力,是因为他们彼此孤立,个人力量太弱。他想做的是打破这种封闭的局面,团结人们,组织一场强大的抵抗运动。
在此之前,萨特立即着手接触政治。他找到了他以前教过的学生,其中许多人是坚定的反德分子。另外,师范大学的同学梅隆·庞蒂被他联系上了,大家决定成立一个抵抗组织。萨特和小组成员决定将这个组织命名为“社会主义和自由”。
“社会主义和自由”团体的成员投入了紧张的斗争。他们经常在酒店或会员家里见面。萨特忙着写(zhàn)一些煽动性(shān)的文章,然后发表在该团体创办的地下小报上,其他人则立即分发这些简报和其他小册子。
作家必须是哲学家。自从萨特认识到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成了他心目中对作家的根本要求。萨特从未停止过他的哲学思考,不仅因为他认为文学必须为哲学服务;还因为它一直对哲学情有独钟。于是,萨特的第一部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出版了。
《存在与虚无》是1933以来萨特哲学研究的总结。在柏林学习的时候,他有一个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计划。从他1939年服兵役的时候,就打算写这样一本哲学专著。他用大量的业余时间,把自己的哲学思考和读书感受涂抹在几个笔记本上,从而勾勒出一部哲学著作的轮廓。每当波伏娃在营地看望他,他总是阐述:讨论。想想那段时间思考的结果要点。后来这些笔记本都丢了。但这对萨特来说无关紧要,一切都印在他的脑海里。在被囚禁期间,他延续了这种想法。1941 ~ 1942是《存在与虚无》的写作阶段。因为成熟的思维,萨特写这部巨著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所以不到两年就完成了,同时还写了剧本《飞》的第二部和小说《自由之路》。
《存在与虚无》集中而系统地阐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标志着萨特自己独立的哲学体系的形成。从此,他以一个研究人类生存的成熟哲学家的身份出现,并开始被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哲学家所关注、研究和评论,从英国的实证主义者罗素到匈牙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契。存在主义从此成为可以与其他哲学理论相提并论的哲学流派,对20世纪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终于打响。
应秘密报纸《战斗》的邀请,萨特和波伏娃负责报道巴黎的解放。他们走街串巷,第一时间热情地向大家汇报自己的所见所闻。在街上,人们砍树。挖战壕(háo)筑路障,个个斗志昂扬,精神抖擞。子弹不时打在墙上发出噼啪声。每当写完一篇文章,萨特或波伏娃就赶回《战报》总部,把它送到主编那里,那里有抵抗运动的武装成员把守大门。他们写的一系列报告在当时的巴黎广为流传,让还对胜利持怀疑态度的法国人看到了新的希望,而那些为自由而战的勇敢战士们也因为知道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而备受鼓舞。巴黎将很快在每一个饱受占领之苦的法国人心中激起解放的喜悦。
1945迎来了和平的第一个春天。战后法国经济动荡,人们对一切都产生怀疑,无法再受原有价值体系的调节。然而,这种情况为各种想法打开了大门。我们怎样才能赋予世界一种新的意识形态?通过《集中营时期的巴里奥诺纳》和《被占领时期的苍蝇》,萨特意识到写作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个寻求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时代,真的应该有一个渠道(qú)来及时宣泄人们的急躁、惊讶和赞许;还应该有一个通过介绍文章的内容和倾向来影响同时代人、引导时代方向的园地——打造一本杂志!这种想法一旦在萨特脑海中萌发,就迫不及待地付诸实施:实施(自己的想法);履行诺言...
这本名为《摩登》的新杂志,在萨特和贝沃瓦想到他们最喜欢的查理·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时,被他们取了下来。
1945 10 6月15日,《摩登》杂志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巴黎人面前。创刊号很快被抢购一空,萨特写的充满激情的就职词被广泛阅读。萨特在就职演说中陈述了他一直以来的观点,即文学应该介入生活,他呼吁人们坚决抵制对时代不负责任的诱惑。
创刊号的辉煌成就让萨特名声大振,而在同一周,他的演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更是让他声名大噪。
《摩登》的出版,关于“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耸人听闻的言论,波伏娃戏剧《吃闲饭的嘴》和《别人的血》的定期出版,在法国社会生活中掀起了一股追求存在主义的时尚(máo):用时尚来描述人的装饰性的衣服或其他东西。风。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存在主义成了最时髦的词汇,它涌入了巴黎每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萨特被称为“存在主义教皇”,而波伏娃却不得不接受“萨特圣母”的称号。现在,关于萨特和他的作品的传闻随处可见。在街上,记者们没完没了地拍摄萨特,陌生人不时冲向他问几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有的甚至纠缠他。许多认出他的行人紧跟在他身后,不时有人递给他一本书,让他签名。就连萨特和波伏娃经常去的“Flo”咖啡馆也是传说中的,很多人去那里,希望能见到他们的偶像,或者猎取关于他们的各种传闻。Flo的老板感到很幸运,因为生意空前繁荣。
然而,这种存在主义的攻势有很多讽刺之处:既不哭也不笑,描述既让人难受又让人好笑。现象。虽然大家都在谈论存在主义,但大多数人还是不理解“存在主义”这个词,对“存在主义”的理论几乎一无所知:隐喻根本不是...起初人们无缘无故地把留长发的青年男女当成存在主义,后来越来越多的时髦人士把它和存在主义混在一起,一切都变成了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罪行,存在主义的服饰,存在主义。男生都剃成平头,从圣多门二手市场的二手服装店搜出大量衣服。当时,巴黎街头涌现出由格子衬衫、西裤配小脚裤、短袖衬衫、篮球鞋组成的数以千计的时髦服装。女生更喜欢黑色折叠裙,黑色紧身毛衣,长直发...这是他们模仿存在主义歌手朱丽叶·格列柯的风格。1947年秋,存在主义登峰造极,达到顶峰。人们谈论存在主义绘画、存在主义政治和存在主义经济,甚至连萨特和波伏娃最爱吃的猪肉、酸菜、奶酪等食物都成了著名的存在主义菜肴。人们完全混淆了一个哲学,他们不太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萨特成名后一点也没变。他仍然住在旅馆里,经常去咖啡店。他仍然无意去思考如何打扮,仍然保持未婚,仍然回避社交世界,也从未用作家的儿子胡m n来保护自己,虽然如果他这样做了,他的一些“奇闻异事”也是可以原谅的。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写作,唯一的变化是对当代政治越来越感兴趣。他密切关注每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和每一个重要的政治评论。
1975年,70岁的萨特破产了,他最后的积蓄都被他领导和创立的解放耗尽了。
70岁时,萨特不仅第一次开始担心如何维持生计,还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健康第一次被消耗的事实。青年和中年时期的萨特身体通常很强壮,很少为身体感到痛苦。如果他生病了,他会掩盖或否认他的症状(zhènɡ),这使得医生很难为他做出诊断。从20世纪90年代初,也就是萨特65岁以后,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这一方面是衰老带来的生理机能,另一方面也是这个“工作狂”长期“争分夺秒”的结果,用健康换取时间。
萨特一生都有一种紧绷感,所以他从来不放松自己,甚至看到别人放松,比如打哈欠、伸懒腰,他都觉得不舒服。他上班总是坐硬椅子,从来不坐有扶手的安乐椅。他总是提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然后一丝不苟(ɡǒu):他形容自己认真,甚至在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一一落实。为了提高写作速度,他服用了大量兴奋剂,使自己保持高度兴奋状态。兴奋剂还可以消除抑制,使他克服胆怯的各种原因,直接面对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走上通向“真实”的心理道路。萨特在创作生涯的后半段很努力,尤其是写作的时候。他书写的气势和速度,让围观者感觉像是在看一场运动会的特技表演。每当萨特发现自己的心灵空虚,无法自发写作时,他就感到强烈的焦虑,甚至羞愧,觉得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意义。只有当病情严重到无法支撑的时候,他才会给自己一个休息放松的机会。萨特对健康的漠视最终使他在晚年饱受疾病的折磨。
疾病对萨特的打击很大:动脉炎、高血压、脑血栓、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发生,导致萨特出现中风、嗜睡、健忘、思维障碍、幻觉等症状。
与疾病作斗争是萨特晚年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疾病的反复发作让萨特陷入了哀恸(Jǔ),死亡的阴影也一点一点袭击着他的心灵。一天晚上,萨特又处于轻度中风状态。他只是坐在那里,什么也做不了,烟一直从他嘴里掉下来。波伏娃的养女西尔维替他捡起来,他接过来,从手中滑落。整个晚上,这个过程被反复重复。这时,电唱机上响起了安魂曲。“很适合我。”舌病的急性发作让萨特一夜没说一句话,但他几次含糊其辞,让听者不寒而栗。
1980年3月20日,萨特因肺气肿和尿毒症迅速恶化住进了医院。虽然这不是致命的疾病,但身体虚弱的萨特已经到了生命的边缘,因为他无法忍受必要的手术。对此,朋友和医生对萨特守口如瓶:形容谨慎或保守秘密...
萨特似乎感到时机已到,但除了担心自己葬礼的费用,他并不惊慌,平静地接受了自己很快将永远死去的事实。他认为反抗一个他无法改变的命运是没有意义的。他时不时会谈到死亡,但他从不表现出恐惧。萨特在住院期间经常会睡着,但当他意识清醒时,他的平和、紧张、对周围人的友谊和感激,以及对生活的热烈热爱,都让别人感动。“我做了我该做的。”他总是满意地说这句话。
15年4月,萨特终于没有醒来。四天后,蒙巴萨出现了感人至深的盛大葬礼场面,这是自上世纪伟人雨果去世以来从未有过的。参加葬礼的人数从2万增加到5万。人们自发在灵柩旁手拉手,筑起人墙。灵车过后,密密麻麻、络绎不绝的队列井然有序。而且情绪化。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电台和报纸都在报道这一令人悲痛的消息和场景,各路名人纷纷表示悲痛。法国总统德斯坦亲自送别了萨特的遗体。他说萨特的死“就像我们这个时代一颗明亮的智慧之星的陨落。”《华盛顿邮报》称赞“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伟大榜样”,他的斗争“明智、顽强、勇敢”。以及许多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生前都曾受到萨特严厉而无情的批判。萨特的反对者们纷纷发表悼念文章,承认萨特在哲学和文学上的巨大贡献和历史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