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也在想这个作文题目,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试题审查要求。
任卫东
纵观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卷17论述题,我们发现一个具有很高推广价值的新论述题诞生了,全国高考两套论述题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提供题的作文形式。从写作实践来看,这种作文有效地解决了以往题目考查难、题目作文开题太宽的问题。这种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作文的内容侧重于材料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材料本身;类似于题目作文,但不出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意思,自己构思,自己出题。这个命题的好处是,既保持了题目作文的开放性,又有助于减少猜题、押题的现象。对于这两道题,国考中心在考后评价中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作文命题尝试采用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特点是给材料不要题目,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体例、题目,在体现作文命题的开放性,给予学生更多写作自主权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可以预见,这种形式的作文命题将在2007年全国高考命题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相比,这类材料作文无疑更合理,更能考验考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考察这类题目呢?
一、作文材料的来源和特点
例1: 2006全国卷1: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鹰从秃鹰的峰顶俯冲下来,叼走了一只羊羔。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事就好了!于是乌鸦模仿鹰的俯冲姿势,努力练习。
有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好,就从树上冲下来,跳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飞起来,可是它身体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么拍打翅膀都飞不起来,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看见了,问这是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名字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也很可爱!”"
需要对素材有全面的了解,但是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构思构图。独立确定概念、风格和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意思,不要抄袭,也不要抄袭。
例2: 2006全国卷2: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1999年为60.4%,2006年5438+0年为54.2%,2003年51.7%,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图书阅读率持续下降的原因有很多。为什么有文化的人不读书?大多数中年人说“没时间”,大多数年轻人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书籍阅读率下降相反的是,网络阅读率在快速提升;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需要对素材有全面的了解,但是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构思构图。独立确定概念、风格和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意义,不要抄袭,也不要照搬。
一个成功的作文题目,离不开言简意赅的好材料。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题目的材料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多人物多故事情节的短篇小说,材料来源于纸媒上的新文章。二是寓言诗和寓言,素材来源于中外寓言。一般再加工后更浓缩,更有针对性,比如例1。三、贴近现实生活的几种说法或调查数据,素材来源于媒体报道或综合加工,如例2。三种不同的材料对考生的写作有不同的指向性。一般来说,短篇小说和寓言更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材料主要通过故事暗示一个或多个人生道理。演讲或调查数据材料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引导考生思考一些生活问题。从考试难度来看,前两种形式大于后者。
第二,题目的构成和材料的构成的区别。
题目的作文要求和近几年的题目作文要求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题目”。以前的话题作文是以“话题”为主,现在的作文是以“素材”为主。没有题目,就不会出现题目和材料有时不一致的情况,考生可以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材料上。材料不仅是考查的第一出发点,也是符合题意的作文的最终范围。所以考试一开始就要求“全面了解材料”。其实,无论是题目作文、材料作文,还是题目作文,“懂”都是进入审题思路的首要条件。考查作文题目时特别加了“全面”二字,强调对这份材料所涉及的范围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材料就是范围,材料画出的范围可能是材料的内容范围,也可能是材料的意义范围。无论哪种材料范围,都会作为衡量考生作文是否符合题意的最终界限。因此,在考试要求中,特别提出了“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其含义”的要求。考生作文在材料范围内(内容或意义)符合题意,在材料范围外(内容或意义)偏离题意。
针对材料题目的写作不同于过去的材料作文,往往需要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写一篇议论文。如果不理解材料的中心思想,就材料的非要点写议论文,还是偏离题目。对材料的全面理解和根据材料范围的写作并不打算面面俱到和千篇一律。相反,增加试题开放性的目的是让应试作文更加多样化,更加个性化。因此,考试要求立即提出“可以选择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考生“自己确定思路、风格和题目”。
三、材料作文的检查步骤
1.检查演讲或调查数据材料的主题构成的步骤。
第一步:全面解读材料,明确方向性。作文提供素材的目的是为了给考生一个清晰的思维范围,所以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考试的第一步是全面阅读材料,明确材料的方向性,找到思维的交汇点。言论或调查数据材料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比如“全民阅读调查”的数据,经过多年调查,从20个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取样。它的普遍性和真实性应该是比较可靠的。这类素材一直在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这种材料的方向性是让考生思考阅读。审题时,首先要把思维聚合到“阅读”上。
第二步:研究关键词,理清材料的分歧。提要主题的短文比一般的材料作文更开放,材料发散,既有集中的指向性,又有灵活的发散性。比如在考试的第一步,我们首先明确了材料的方向性——阅读。继续研究材料,可以看到材料反映了国民阅读率的持续下降,材料中有一句话很关键:“有文化为什么不读书?”(一般来说,材料中的疑问句、感叹句、比喻句、人物对话都是重点句,往往隐含着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这句话轻推了考生的思维,提示写作的思维应该侧重于探究“不读书”的原因。材料借助调查提示了一些原因,但这只是一部分原因,比如读者阅读、出版、发行和销售的难度,图书馆的发行和借阅,社会对图书阅读的需求和氛围等等。考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针对广泛的话题,从多种角度来说。另外,书籍阅读率低的同时,也给人以线上阅读率高的信息。这种对比材料可以让部分考生对整个材料做出新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第三步:认真研究要求,明确写作的“雷区”。征文中对投喂话题提出的要求,主要是针对一些“猫腻”甚至违法的做法。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引导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学习写作,考试要求还提出了“不抄,不抄”,并在评分标准中规定:“抄……适当扣分。对于抄袭,‘基础水平’在四级以内打分,‘发展水平’不给分。”此外,近年来,文体模糊、“四不像”的作文增多,因此在评分标准中也规定了“文体不清要适当扣分”。所有这些写作“雷区”在审题时一定要清楚。
3.检查故事或寓言材料构成的步骤。
第一步:分析故事内容,明确故事的真实性。虽然也是针对材料的作文,但是对于故事和寓言的考查难度更大。故事和寓言材料往往在短篇中浓缩了一个或多个人生道理和社会道理,在审题时一定要找出来。比如,这个寓言故事从整体上表现了乌鸦学鹰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旁观者的评价。我们必须考虑,材料告诉我们什么?一般情况下,需要用哲学知识来分析。寓言中常见的哲理有: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如2004年的国考题(相信自己,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如2005年国考试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对立与统一,比如2005年的国考题(忘记与记住)等等。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乌鸦学鹰这个事件所体现的哲学是主观和客观,表象和本质,一分为二的。具体来说,乌鸦注重学习和模仿的主观愿望却忽视自身的客观条件,只注重老鹰抓羊的表象却忽视老鹰抓羊能力的本质。乌鸦虽然失败了,但也要辩证看待,它挑战的勇气值得肯定。理解了材料中蕴含的道理,考试的大方向就不会错了。
第二步:研究故事细节,抓住关键词,明确材料的发散点。故事素材虽然简单,但为了让考生联想想象,触动考生深层思维,往往会安排一两个小细节,启发考生发散思维。例如,在例1中,一些细节被有意地添加到材料中。在写乌鸦的心理动态时,加上一句“要是我有这样的本事就好了”,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发挥乌鸦的行为动机。再比如,材料描述老鹰“从鸸鹋的峰顶俯冲下来”,乌鸦“从树上俯冲下来”;老鹰像所有凶猛的鸟兽一样安静地扑向食物,乌鸦则吠叫着扑向羊背。如此细致的对比可能会让人遐想,从而体会到鹰和乌鸦的完全不同。
在研究故事细节的同时,要注意重点词语进行深入分析。一般来说,故事结尾的关键句往往是理解材料含义的关键。如果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评论,说明材料的思路是发散的。比如这个寓言的结尾,牧羊人告诉孩子“这是一只不知道自己名字的鸟”,表达了牧羊人的态度。同时,牧羊人的孩子听了牧羊人的回答后,摸了摸乌鸦的羽毛说:“也很可爱!”“有人建议,这个寓言的意义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其他如理想与现实,可笑与可爱,等等。这样通过对故事细节的仔细考量和对关键词的理解,呈现出了提议者的意图。这时候回过头来结合第一步的哲学解读,就能全面正确地把握材料的意图。
经过仔细考察,可以确定材料的核心意思是“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围绕这一点,可以拟定以下话题:自知与奋斗、盲目模仿与科学导向、个人条件与学习经历、人的自知、勇气可嘉、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等。
第三步:认真研究要求,明确写作的“雷区”。这个步骤和其他问题一样,就不赘述了。
四,模拟练习中的喂养作文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哲学教授来到动物园给动物们教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很多空洞的理论,然后说:“一切都要从地基开始,就像任何建筑都要从底层开始一样。”一只青蛙不耐烦了,问教授:“请问教授,所有的建筑真的都要从底层开始吗?”哲学教授看了一眼青蛙:“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驳道:“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你挖井也是从井底开始吗?”哲学教授无言以对。动物们纷纷表示,“是啊,连井底之蛙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需要对素材有全面的了解,但是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构思构图。独立确定概念、风格和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意思,不要抄袭,也不要抄袭。
[考题指导]
从整体材料看,体现了客观全面的二分法哲学,可以提炼出“如何看待事物”和“要看到别人的长处”的题目;从教授的言传身教中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学,可以提炼出“言传身教”、“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的话题;从青蛙的言行中,体现了相对与绝对,* * *与特殊的哲学,可以提炼出“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话题;从其他动物的评论中可以提炼出“人各有所长”等话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天空平静地问:“你是如何赢得世人的赞美的?”天堂回答道:“我能包容一切,所以我能无私奉献,赢得世人的永恒赞美。”由衷佩服:“你包容万物,包容众生,无私奉献。你真的很天真,很美!”"
天地问:“你是怎样赢得人类的赞美的?”平静地回答:“我承担一切,所以我可以真诚无私地贡献,以赢得世界的永恒赞誉。”天道称赞道:“你不堪,负重,无私。你真了不起!”"
智者说:“能容才,能献才,能忍才,能载才,能知己,能明人,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需要对素材有全面的了解,但是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构思构图。独立确定概念、风格和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意思,不要抄袭,也不要抄袭。
[考题指导]
从整体材料看,体现了个人与集体普遍联系的哲学,可以提炼出“道德是人生最美的”和“认清自己的位置”的题目;从天地对话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包容、奉献、忍耐、担当等话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和美国在字典里对“生活”的定义不同。中国的字典上说:“生命,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一本美国字典说:“生活是为了梦想和兴趣的表演。”你怎么想呢?
需要对素材有全面的了解,但是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构思构图。独立确定概念、风格和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意思,不要抄袭,也不要抄袭。
[考题指导]
这个材料并不难考察,你可以把两种说法结合起来,选择其中一种,或者自己提出另一种说法。
4.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全面了解漫画,独立确定概念,确定风格,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意思,不要抄袭,也不要抄袭。
[考题指导]
漫画作文考试要注意两点。一是观察作文,二是思考意思。
观察构图时要注意以下内容:漫画的形象(人和物)是什么,形象处于什么状态(静态和动态);漫画的排版:按照上下左右的顺序整理出漫画的所有内容,明确是单幅漫画还是连环画。如果有多个漫画,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漫画细节:漫画中形象的特殊性(一般表现为夸张的动作、表情和语言),漫画人物的语言,漫画的标题。
思考寓意:仔细观察漫画后,可以思考漫画的寓意。一般来说,漫画是对现实生活的滑稽、夸张和荒谬的表现。所以,图片越夸张,问题的症结就越多。所以要注意通过夸张来诠释它的现实意义,比如漫画《鸡贵自知》,最夸张最荒诞的形象就是“昂着头大声唱歌”。一只公鸡伸长脖子,张开嘴大声唱歌。画面左中的红日已经升了一半,画面左上方有一行小字:“不叫太阳我不出来。”屏幕左下方是一行大字:“鸡贵自知。”很容易让人想起生活中的一些人,可见鸡被画,人被批判。
参考思路:人有自知之明,骄慢从容,表象与本质。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顶被丢弃的皇冠孤独地躺在杂草中,一群寻找食物的蚂蚁即将经过。无聊的王冠看着这些忙碌的蚂蚁,讽刺地说:“你们这些小东西整天忙忙碌碌。你能怎么办?”一只小蚂蚁看着皇冠说:“是的,我们卑微弱小,但我们也有奋进的力量。”小蚂蚁听后,皇冠忍不住笑了:“哈哈,你有力量吗?在那些日子里,当我在宫里的时候,我很强大。当我下令的时候,数百万人的生死就在眼前。谁不服从我的命令?谁能有我的实力?”小蚂蚁听了皇冠的话,说:“好吧,让人们看看什么是力量。”之后,我召集了几千个同伴来抬王冠。慌乱中,皇冠被弱小的蚂蚁推着,滚落到崖底。
需要对素材有全面的了解,但是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构思构图。独立确定概念、风格和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意思,不要抄袭,也不要抄袭。
[考题指导]
材料一般反映发展变化的哲学,能提炼出“大与小”、“强与弱”、“强”的话题;从蚂蚁的角度,可以提炼出“团结就是力量”这个话题;从皇冠的角度,可以提炼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让我比别人聪明的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无知者比有知识者更自信。只有无知者才能自信地断言科学永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
任何时候,你都不应该夸耀自己的无知。无知就是无能。——车尔尼雪夫斯基(俄罗斯文学评论家)
每一个研究人类灾难史的人都可以肯定,世界上大多数的不幸都来自于无知。
——爱尔维修(法国哲学家)
选择一个或几个句子作为主题作文。要求:自定义,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考题指导]
材料中体现的哲学是二分法。我们可以从消极的角度,也可以从积极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全面地看待“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