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恨水《金粉世家》的艺术特色
程毅中2005年8月22日
今年是张恨水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联合举办纪念作品研讨会,很有意义。我对张恨水先生的小说知之甚少。两年前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看了他的两篇文章《小说考证》和《水浒好汉评点》,才知道他对古典小说的研究非常细致独到,对我们研究中国小说史也很有启发。在小说史上,如何融合古今、雅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张恨水先生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他在创作中大量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这里只是几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他的小说使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回文,回文的标题从实用标题发展到了装饰性的对仗,这也是中国小说文体的特点之一。他的叙述用的是流利的白话文,与传统小说一脉相承,而他的回归则非常工整飘逸,超过了很多古代张辉小说。张恨水小说的回眸,注重情节的渲染,经常使用想象的写法,而不是简单的标注人物名字和情节点,很有诗意。古代张卉早期小说,标题由单句改为对仗,一般人名地名表示要点,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智计雄才,关云长义放曹操”;《水浒传》中有“林风雪山庙,鲁烧草料场”的记载。张恨水先生的小说,用诗意的语言来描绘场景,如“月终,破梨寒,人间寒草怨。”“巷中悬魂难回头,寒林葬魂何处?”《啼笑因缘》的特点是“清高言雄伟尘满醉,琴弦悲秋”;《金粉世家》中“一场月夜访永祥,一场让你厌倦朋友隐居的盛宴”;新闻是诗人悼秋扇,事业寄幻影梦老妇。“我们注意到,他习惯用九字对仗,多采用‘上五下四’的句式,突破了旧体诗三字尾的格局,与现代诗人提倡的九字诗相一致。这是他的张辉小说的一次新的革命。
其次,他经常在小说中穿插诗歌,这是他的长处之一。张恨水先生的诗写得很好,他为书中人物所作的诗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各有不同。比如《春明史》里杨杏园和李唱歌,《金粉世家》里为诗社请来的一帮假文人写的诗,笨拙得让人忍俊不禁。中国古代小说一直有诗赋结合的传统,如《唐传奇》,被前人总结为“为多体而写”、“见史英才,写诗议论”。这一传统在张卉的《清明》小说中也得到了保留,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丧葬诗,《海棠社》中的诗课,史湘云诗中林黛玉的对联,都是小说人物语调的作品,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的“诗为证”的陈词滥调。这些诗词增加了小说的文学性,赢得了一些文人学者的欣赏,对普通读者也起到了文学熏陶的作用。
再次,叙事委婉细致,情节曲折生动。总的来说,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技巧。张恨水先生在《啼笑因缘》的序言里讲了小说的三种手法,一是渲染,二是穿插,三是切割。他以《水浒传》中的“宋武打虎”、“月夜走柳塘”、“三打家寨”等故事为例,说明渲染与穿插的艺术特色。关于剪裁,他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说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修养,所以他的小说引人入胜,风靡一时,至今仍受欢迎,不无道理。
正如茅盾先生所说:“三十年来,张恨水先生应该是第一个利用张惠体,去其好,去其坏,使张惠体得以延续新生。”我们关注的是“续新生”二字。张卉风格只是一种风格特征,是否延续并不是很重要。然而,张恨水先生的作品却赋予了新的生命,这与以往的张卉小说不同。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些真实内容,表达了他的爱恨情仇。另一方面,他的小说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参照新体小说的表现手法,在旧体的基础上逐渐改变笔法。这是一种尊重传统的创新,也就是茅盾先生所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来我写八十一梦的时候,就放弃了引经据典的形式。因此,张恨水先生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