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民歌的历史溯源及旋律特征
下面河南文化为您带来信阳民歌的历史渊源和旋律特点。来和我一起看看吧。
历史渊源
信阳民歌作为河南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其起源时间一直无法考证。就像整个人类歌唱史一样,它的起源有十几个假说,比如达尔文的性欲理论,代表理论的劳动节律理论,情绪理论,喊叫理论等等。相传,在古代,以少昊为首的东夷族就生活在淮河流域。他们以鸟为图腾,认为鸟是神的化身,是人神沟通的使者。他们关注鸟儿的歌唱,认为那是上帝的声音。随后,怀地先民在鸟类的飞行中发展出了“巫术”(舞蹈)的意识。
后来,一个叫唐成的人,他出生在东夷集团,建立了商朝,他的兴趣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商人“喜歌舞,敬鬼神”。从商代到周初,怀地先民信仰鬼神,巫术盛行,客观上发展了原始歌舞。战国时期,信阳地区的音乐已经使用接近十二平均律的十二音音阶,为信阳民歌奠定了基础。这是1953信阳长泰关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战国编钟一瞥。
可想而知,在怀帝的祖先中,有一个人,先是模仿鸟儿的歌唱,然后自己偶尔唱几声,觉得好听了,又大声唱了起来。岩壁回应了他的歌声,这让他非常兴奋。于是他接连唱了几句,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自己的唱腔,唱出了自己想唱的曲调,这意味着他已经能够创作旋律,使音调与目的相结合,形式也变得复杂起来,完全超越了一只鸟在同一个音高或同一群音高上的啼叫,充分体现了人类歌唱最基本、最典型的特点,即音乐的转换。这个人是信阳第一歌手,他的歌声回荡在岩壁之间,是信阳第一民歌。
艺术特色
信阳民歌大致可分为十余种,如革命历史情歌、民歌、新民歌、号子、民歌、田歌、水歌、花灯歌、叫卖、小调、儿歌、时政歌、祭祀歌、叙事歌等。它们深刻而生动地展示了信阳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信阳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是信阳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然经过了锤炼,但依然在不断创新。
20世纪80年代调查信阳民间舞蹈时,有80多种舞蹈,120多种表演形式,400多种传统节目,3350多个表演俱乐部,占河南省舞蹈表演俱乐部1/3以上。1984年5月,河南电视台拍摄了以信阳民歌为主体的音乐专题片《回乡之旅》(第一、二集),于同年6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1年后在本台国际广播节目中再次播放。《中国民歌集成河南卷》中有224首信阳民歌。著名的信阳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为红军》、《花轿送上门》、《车水歌》等。
1989年,河南电视台拍摄了以信阳民间歌舞为内容的电视艺术片《大别山的爱情》,多次在央视播出。信阳著名的民间舞蹈有采花、花扇、花伞、火紫菱、舞狮、春牛舞、竹马舞、旱船、龙灯等。
旋律特征
信阳市位于中州南部边缘。它还与湖北和安徽接壤。这就形成了信阳地区既有湖北韵味又有中州语言元素的独特语言特色。由此可见,信阳地区的民歌语言具有刚柔并济的风格。从旋律线来看,南方山区流行的民歌,有很多人是同调重复,跳四、五、七、八甚至十度。他们音域宽广,热情奔放,清新明亮,能感受到粗犷豪放的特质。同时,塑造了山区人民勤劳勇敢、无所畏惧、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如《十二月点》、《石坠松子》、《下棋》等。淮河流域和中部丘陵地区结合旋律线起伏较大使用民歌旋律的人较多。其特点是节奏平稳,音色流畅,速度缓慢,优美感人,乡土气息浓厚。有时还会被夸大,用搞笑的话渲染。让这些生活曲调变得更加简单、幽默、有趣。如《六仙歌》、《轿子到门》、《如画山河》。还有一些断和弦风格的民谣,表现的是愉悦的心情。如《抢八句》、《慢慢赶牛》、《张先生讨钱》。
规模特征
五声音阶在信阳民歌中占主导地位。完整的七音阶尚未被发现。在少数民歌中,如《穿心调》、《卖柴调》等,这些五声音阶都是短暂的,大多出现在弱拍上或作为过去式,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祈祷的装饰和陪衬,其旋律的基本框架并没有失去五声音阶的本质和特征。
继承意义
据了解,很多有价值的传统歌曲,因为长时间无人演唱或传唱,已经逐渐消失。即使是一个有着悠久民歌历史的小镇,镇上也有一半左右的村民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人大多在县城买房做小生意。他们的孩子在县城上学,孩子连什么是民歌都不知道,更别说唱了。这是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明的尴尬,也是社会进步和继承传统的新课题。
不可否认,有些传统歌曲是需要在特定的场合和活动中演唱的。和情歌相比,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像前辈那样用歌曲表达爱意的心情和环境了。打电话,上网或者干脆直接约会都可以直奔爱情主题,于是情歌逐渐消失。再比如车水歌。时代发展了,不要再说唱车水歌了。就连千百年来依附于车水歌的水车,也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找到。与此同时,由于文化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唱民歌不再是休闲的主要方式,民歌受到冷落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