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行知阅读的思考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工作和创作的时间就像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溪来滋养。老师要定时阅读,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容易。”这句话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看完《走进陶行知》,我觉得受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受到他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越是敬佩他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越是被他人格的伟大所感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让我觉得,教育教学要让学生读活书,读活书,读活书。传统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成绩为目的,把学生分为好成绩和坏成绩。陶爷爷形象地把传统教育比作吃人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也教人生活。健康是生命的起点。他注重健康第一,他反对各种害死人的考试。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的重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主。他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现代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实现和谐发展。
陶行知还“教与做相结合”,可视为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说,“教学做合一”就是对生活现象的解释,也就是对教育现象的解释。在生活中,说的是做事,为自己进步而学习,为人教学,只是人生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不相让的过程。“教书是一回事,不是三件事。我们应该边做边教,边做边上学。在职授课的是先生;是学生在做学校的事。
从师生关系看:做就是教;按照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做就是学。以其为师来教是真的;学生边做边学,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他以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要想在田里干,就要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既是一种生活规律,也是一种教育规律。意思是教学方法要以学法为基础,学法要以做法为基础。“你应该边做边学,边学边教。教而不做不是教;学而不做不是学。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的。”由此,他特别强调了在亲自“做”活动中获取知识的必要性。
看了陶行知先生浅显而深刻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生活即教育”和“知行合一”的理论,其实是从陶行知的生活和实践中衍生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果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所以我觉得作为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是老师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人们常说的“修身治国”,“先成长后成才”,都是把人才的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作为教师,通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要要求自己作为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陶行知先生以其非凡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陶行知先生把“教千人求真,学千事做人”作为他的教和做人。他的“求真务实”的要求;
一是求知,学真本领,探真理,献身真理;
二是拥有真善美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三是不做主人,不做仆人,而是做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些要求现在和将来都不会过时。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极其深刻和丰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做的也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应该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与孩子们相处,与他们成为亲密的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的优秀教师。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我参加过很多论文比赛,但是从来没有参加过“行走之杯”比赛。这次偶然在苏州教育学会的网站上发现了一个行走技能人的比赛。我仔细看了通知,论文的选题范围和写作要求需要设计到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看到这个通知我很惭愧,因为我只知道陶行知的名字却不知道他的理论思想,所以我决定买一本关于陶行知的书。
最近看了走进陶行知的第一期专题:陶行知的教育生活,感觉受益匪浅。“爱全世界”是陶行知奉行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体罚,讽刺孩子。他说:“你的指针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里有爱迪生。”作为一名当代教师,我体会到对孩子应该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财富、相貌丑陋,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有偏袒、偏见和通奸。此外,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很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孩子也有尊严。同时也要对他们严格要求,要真诚的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们会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做老师,要有一颗善待每一个孩子的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和宽广的胸怀,积极倡导和实践爱的教育。他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他对教育的热情和激情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有时候我们对幼儿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用爱幼儿的心态去对待幼儿。认为这些幼小的孩子可能是一个特殊的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融化和锻造。老师没有涵养就不可能爱孩子。他们要注意克服自己的情感弱点,“把你的生活放在孩子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和未来。当我们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的时候,也为我们的教育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作为老师,没有对孩子的爱,对教育的爱,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爱孩子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就像我们学校的校训“爱可以创造一切”,我们爱孩子,喜欢他们,用温暖善良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对待他们,让他们离自己越来越近。在两颗心逐渐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教师遵循规范,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教学的每一步都浸透着期待和成功的喜悦。如果老师缺乏对孩子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乏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之间心灵和感情的交流,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幼儿的技能。但是,如果一个老师只爱一部分孩子,就说明他对其他孩子漠不关心。这种爱是一种偏好,一种非理性的情感,不是一个老师应有的真爱。所以,教师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理性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只有老师爱孩子,教育才能实现,只有孩子爱老师,教育才能产生效果。
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应该为孩子扮演“亲人、朋友、导师”这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孩子的知识传授者,也成为孩子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孩子的“心灵鸡汤”。
读陶行知的感想3最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很多故事,有些故事深深地激励着我,有些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还有一些故事让我明白了世间的各种道理。虽然我听不懂陶行知爷爷有些深刻的话,但我还是能体会到他高洁的品质和读书的艰辛。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的楷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陶行知爷爷勤俭节约的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他顺从地让妈妈给他剃了头,哪怕剃得再好。这把剃须刀剃了陶行知家三代人的头。所以陶行知在《母亲留下的剃刀》诗中说:“这把刀剃了三代人的头。算算省下来的,弄两担油。”读到这里,不禁想起自己之前的浪费行为。
以前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钱。我以为在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都得听我的。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命了,什么都不听。但是买回家就觉得不好吃。我怕父母批评我,就偷偷还了回去。有时候,看到好看的东西就要买,但是买了之后就不一定要用了。有时候在超市看到一箱箱好喝的牛奶,就吵着要爸妈买。如果我不买,我会撒娇,甚至哭。买完之后,不喝完一瓶都不想喝。我觉得不好,就直接放在那里,直到快过期了,爸妈会赶紧喝掉,以免浪费。
有一次,我去鞋店买鞋。我已经有五六双运动鞋和两双靴子了,但我就是想买。看着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款式的鞋子,我迫不及待地想全部买下。最后,我试了几乎所有的鞋子,才找到我喜欢的。我赶紧打电话给我爸买,他拒绝了,说价格太贵,家里已经有好几双了,再买也是浪费。“我不要,我今天就买!”我确定。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我父亲不得不买下了这双鞋。买鞋不会停,衣服裤子也要买,一次买两三件。回到家,每天只穿新衣服,旧的就不管了。长大了,旧的穿不了了。当时我妈就难过的说:“唉!买这么多鞋不穿还挺新的!扔掉太可惜了!”
当时没什么感觉,但是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我爸妈用汗水买的!他们工作非常努力。陶行知爷爷从小就很懂事,很节俭,我这样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真的不对!
陶行知爷爷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激励着我们。我不仅要学习陶行知爷爷勤俭节约的美德,还要学习他的其他优秀美德,努力做新一代更加完美的“小陶子”。
看了关于陶行知的报道,我在学校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我并不了解他的教育理念。当我拿到《走近陶行知》这本书,看到“一个不了解也不学习陶行知的人,在中国怎么当老师?”。仔细看完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既涵盖了生本教育的教与学,又强调做,与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学识和人格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陶行知认为,怎么学,怎么学,怎么教;教法、学法、练法要融为一体,教师教与学,学生学与做;教学不仅仅是教人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边做边学,边学边教。老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学生的学要看怎么做,所以一切都归结为“做”字。
比如在跑步的过程中,一年级的孩子往往跑不出一条直线。当老师要求他们跑直线时,孩子们就学会了如何跑直线。因为他们年纪小,小脑不发达,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不强,老师会教他们先走,然后在地上沿着直线跑,慢慢让他们形成直线跑的空间感。所以学生要想达到一个水平,就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去学习,学习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不同的学习条件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方法,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会相应改变。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实践应该是一体化的。所以,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和做事。
“做”字带教。没有学生的参与、行动、思考、探索和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同时,陶行知也认为“做”很重要,教与学都要落在“做”字上。没有做,就没有实践,没有实践得到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但这个由教师实施的过程,就叫教育。老师用嘴告诉学生,没有学生动手参与的传统教育,就像人类吃维生素片不吃蔬菜,吃各种营养素不吃食物一样。虽然吸收了营养,但人体消化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消化器官就会退化。如果学生不经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直接从老师那里拿已经形成的知识,他们的大脑就会慢慢退化,变成一台生锈的、不会动的、不会思考的机器。
比如学生在学习弯道跑的时候,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整个身体向内倾斜,左膝微外展,左前脚掌外侧着地,右前脚掌内侧着地。同时,摆臂时,左臂微微摆动,靠近侧面来回摆动;右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稍大。学生只知道模仿这样的技术动作。如果让学生先体验直线跑,再体验曲线跑,让他们说说两种跑的区别,让他们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总结出曲线跑的方法,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曲线跑的技术动作,更是一种思考和分析的方法,得到更多的思维锻炼。
这与陶行知先生“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责任不是教学生或停止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思想是一致的。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一种自由、安全、轻松、积极的状态,让学生的学习思维进入一个自由的空间。
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方法,都要基于生活的需要,教育与生活要高度一致。你想要什么样的教育,你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那么现在的学校,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脱离了生活,是不是通过生活来实施教育呢?我们告诉教室里的学生不要乱扔垃圾,要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遇到老师长辈要礼貌的打招呼,但是离开教室和校园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记得不要乱丢垃圾?在学校外面看到老师记得打招呼?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学校外面,一个学生和他妈妈去逛街,看到对面的老师迎面走来。他们立刻把头转向一边,假装没看见。
那么我们来自生活的教育,这是课堂和学校之外的,是更好的教育机会。
走进陶行知的读书思想5说起陶行知,我们一定不陌生。他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作为一个爱读书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学习陶行知的各种精神和生活方式,我在寒暑假期间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印象最深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道士,武功很高。只要他用手一指,他面前的石头就会立刻变成金子。有一天,他让弟子们围着他坐着,用手指点着了一堆石头。这些石头立即变成了黄澄澄和闪亮的金块。弟子们看了又惊又喜,都拍手叫好。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你就拿去买点东西吧!””门徒们冲到黄金堆前捡起来。只有一个弟子没有拿到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士旁边,盯着师傅的手指,一边看一边思考。
道士问他:“你为什么不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金子虽好,总会用光的。我看中了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到这里,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想:这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住了,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手指。作为一名学生,在学校学习不能只想着获得现成的知识。这些只是好的,但只是知识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的知识会不够用,有的用不上,有的会显得过时。我的一些同学想尽办法背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即使他们能一个一个背下来,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也会遇到很多新的东西和问题。那么,他们能怪老师不教,书上没看到吗?不加思考的死记硬背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和老师“教多少记多少”,落后于时代,优于老师...
是的,我们不能像书呆子一样学习,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把从学校借来的课外书拿出来,或者做一些有用的练习。晚饭后,我会和邻居的同学玩一个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很好玩。它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数学,还可以放松我们的心情!
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辈子永远探索知识,我们就可以超越老师,我们的国家就可以一代比一代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