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人物评价

鲁迅先生说,“陶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是‘全沉默’。”

梁启超说,“自然是他慈爱的伴侣,常向他微笑”。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中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朴实而令人敬畏,让那些聪明世故的人汗颜。”。

这是一个名人对他的评价。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隐士,我在陶渊明的隐逸中看到了诗意的隐逸,诗意而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在中国整个古代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仕隐情结一直是许多古代文人百思不得其解、深感不安的情结。作为其中一员的陶渊明也不例外,他身上所体现的这种独特、鲜明、执着的仕隐观,是后世文人所无法企及的。

据说他最后一次从官场辞职的时候已经42岁了。这就是人们谈论的最著名的行为,“五斗米不弯腰”。从此,他彻底回到了农村。然而,陶渊明并没有从现实中抽身,从而成为一个虚无主义的隐士。相反,他更热爱具体的生活,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忘记他的深层次原因。陶渊明只是退出了仕途,而不是退出了生活。换句话说,他退出了他的仕途,回到了他更私人的生活。正如木斋先生所说,“生而不死。”这样,陶渊明就成了陶渊明,只有我们处在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中,才能成为我们自己。

陶渊明隐逸之后,赋予了他的诗歌以清新的自然气息。陶打开了自然与哲学之间的通道,实现了人生苦难与自然旨趣的调和。即使是最普通的农村生活场景,在他的作品中也表现出一种无限的、意味深长的美。似乎在毫不犹豫地告诉世人,他的隐居和他的诗一样优雅。

也许陶渊明是孤独的,但孤独也是一种美。他爱隐居做官,爱隐居做官,又归隐。这也标志着他的仕隐观的成熟。“真”可以说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全部,不做作,不虚伪,不违和。自然、生命、人性都是美。陶渊明能够把平凡的生活艺术化、美化,是因为他的洞见、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对真理即美的认识。也是“真”的体现。

陶渊明活在诗里。诗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人生哲学。陶渊明陶然时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天气一天比一天好,鸟儿也回来了。"他过着一种审美的生活。这种美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是终极的审美状态,所以他“想分辨却忘了说”。

除了陶渊明本人的节操,陶诗的哲理和佛性,我更佩服他字里行间那种独特的语言美。很难想象陶渊明属于东晋。当时东晋文坛盛行浮华雕琢之风,而陶渊明的诗风却完全相反,甚至比唐宋后期的田园诗还要朴实自然。那些产生于东晋的作品,早已经不起历史的考验,销声匿迹。只有陶渊明在漫长的文学史上大放异彩。他的诗歌早已超越了时代的束缚,被他的思想所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