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儒家的。科学从何而来?
关键词:儒家文化,古代科技,古代科学家
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至今众说纷纭。许多学者根据众多的古代文献,用史实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甚至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正如英国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所说,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重要方面,古代中国人“走在了创造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人物的前面,与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保持了西方在公元三世纪至十三世纪之间无法赶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一度“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尤其是15世纪以前”]。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基于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科学”,中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来证明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作者持中国古代有科学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具有明显的儒家特色,与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同。这一观点或许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科技辉煌却未能实现向近代科学的转化。
一个。中国古代儒家科学家
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科学技术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孕育和发展的,因此必然会受到一定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儒家文化对古代科学家的影响上,表现为大多数科学家都不同程度地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中国有两部重要的古代科学家传记作品。一、《中国古代科学家传》,杜石然先生主编,[] * * *选编中国古代科学家235人,明清时期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外国人有14人,该书收录的古代科学家较为完整;其次,卢嘉熙先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收录了金秋鹏先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人卷,【】本书选取了春秋战国至清末77位著名科学家(除汉代数学家张苍、清初地理学家刘宪庭外,大部分都收录在《中国古代科学家传》中),书中收录的古代科学家更为精炼。以下根据杜世然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传》,参考金秋鹏先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人物卷,分析了古代科学家与儒学的关系。
据笔者分析,《中国古代科学家传》所收录的科学家,大多与儒家思想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根据这些科学家与儒学的密切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次:
一是在儒学史上有较重要地位或写过儒学著作的科学家。这样的科学家有:汉代的张衡、崔瑷,魏晋南北朝的陆机、俞、何承天、祖冲之,隋的,宋代的沈括、黄裳,明代的罗洪宪、宋、张履祥,清代的朱彝尊、戴震、阮元、王来、李锐,等等。其中,汉代天文学家张衡撰写了《周官注》;东晋天文学家余《解律令,注《孝经》];南北朝天文学家何承天整理《礼记》说,“截并,继同类,三百卷”[19],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撰易、老、庄之义,释论语、小经”[19];《五经》是隋代天文学家刘卓写的。宋代科学家沈括写了《孟子解》,天文学家、地理学家黄裳写了《王府春秋讲义》。宋·应星,明清之际的一位科学家,著有《谈天论气》。清代数学家王来著有《十三经注》、《说文解字》等经学著作。数学家李锐协助阮元校勘《周易》、《谷亮》、《孟子》,著有《周易虞氏略例》、《召诰日名考辨》等。
二是明显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儒家思想或运用儒家经典中的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这样的科学家有很多,比如班固、刘虹、张仲景、皇甫谧、裴秀、刘徽、李道元、贾思勰、王晓桐、贾丹、杜佑、李继父、陆龟蒙、韩娥、苏颂、、刘、、、宋词、高力。
这些科学家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需要指出的是,上面列举的这些科学家几乎囊括了古代科技体系中数学、天文、地理、医学、农学五大学科中最著名的科学家,是科学史上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家。而且事实上,除了上述科学家之外,还会有很多其他的科学家与儒学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大多数官方科学家必然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些道教和佛教的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以及在他们的科学研究中,都会与儒家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古代科学家与儒家的这种关系,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人从小就学习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是古代文化的载体,不学习文化知识就不能学习儒家经典。同时,儒家经典是培养理想人格的教科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得学儒家经典。而且儒家经典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入仕途,还必须学习儒家经典。当然,古代的大多数科学家也不例外。而且,在社会交往中,大多数古代科学家都不可避免地与儒生交往。从家人到老师,甚至朋友同事,总会有儒生或者有儒家背景的学者。宋词,宋代法医学家,先师从朱弟子吴之,后常师从朱弟子杨芳、、易邦加、蔡远、蔡深。当他进入太学时,他的文章受到著名理学家甄的赞赏,并师从他的老师。梅文鼎,清代科学家,其父是一位读儒家经典的学者;后来又与著名儒生朱彝尊、颜若渠、万斯同以及清初著名儒生黄宗羲之子李光地、黄百加等交往密切。他的很多思想,包括一些科学思想的形成,都或多或少与他交往过的儒生有关。再比如,清代数学家李锐,师从著名儒生钱大昕,与儒生焦循在数学研究方面的接触较多。他和焦循、王来一起被称为“聊天三友”。
中国古代科学家在成长、社会交往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大多处于儒家文化的氛围中,儒家文化是他们心灵、思想、知识和情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国古代科学家具有明显的儒家特征。他们大多具有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对儒家文化有着深厚的认识,对儒家经典有着浓厚的学术兴趣,以至于他们的科学研究要么包含了对儒家的研究,要么运用了儒家经典的知识,要么包含了儒家情怀。
两个。儒家古代科学研究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科学家不仅价值观、人格、学识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科学研究中,他们的研究动机、基础知识甚至研究方法也受到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
(1)儒家价值观影响科研动机。
古代科学家研究科学技术的动机有三:一是为了国计民生的需要;第二,出于“仁”“孝”之德;第三,以经学为目的。
古代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国计民生的需要。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姚敏书》中对此有很好的论述。书的序言陈述了作者学习农学的目的,说:“建神农为雷,造福天下。姚命令四个儿子要尊重人民。舜命后稷以粮为先。于造地,万民大惊。殷周盛世。《诗》和《书》里都提到,要以和为贵教人。”【】他还举了很多例子:“耿寿昌的不断清算,桑弘羊的输赢法,利国利民,神仙之术”;“仁言,王敬,是使铸为田器,教其耕,开年,赐于民”;“皇甫隆为钹犁之师,力存一大半,故五谷获五”;“书上说:种田之难。”《孝经》云:用天道以利地,俭用以养父母。”《论语》说,“民不足,则君何人,谁足乎?".这些论述,无非是想说明他写《齐·姚敏书》的目的是“利国利民”,利国利民。元代农学家王镇在《农书序》中说:“农为天下之本。丈夫不耕田,或者他饿了;女人不织,还是教她冷。古圣先贤尊民政,重农为先。他们教人们耕种、种植和饲养动物,他们什么都学。”他的《农书》的宗旨也是国计民生。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数学、天文、地理、医学、农学等方面都很发达,都是因为这些学科与当时的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框架和内容,涉及的问题大多与国计民生有关;天文学讲的是“敬民”,地理学讲的是治国安邦,医学讲的是治病救人,这些也都关系到国计民生。
古代科学家学习科学的另一个动力是“仁”与“孝”之德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学医,以“上治贵亲之病,下救贫,上养贵生”为宗旨,其要义在于“爱人而知事”,“爱人而知心”[1]。魏晋时期的医学家皇甫谧在《针灸A-B经序》中说:“不精通医法,则忠孝。可见他学医的动力在于贯彻“忠孝、仁爱”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他的著作《备急用》和《本序》中也指出:“有亲人不能医治的疾病者,非忠孝。晋代医学家张从正明确地把他的医学著作命名为《儒林外史》,以表明他学医的动机在于“家学”。实际上,科学研究的动机与国计民生的需要和“仁”“孝”之德是一致的。关注国计民生是对“仁”、“孝”美德的进一步弘扬;所以那些符合国计民生需求的科研,也是建立在“仁”“孝”的美德之上的。
另外,古代科学家还有一个研究科学的动机,就是经学的动机。大多数古代数学家将他们的数学研究与周易和周立的“九数”以及儒家的“六艺”联系在一起。魏晋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序中说:“昔包家始画八卦,以启神明之德,以万物之爱作九九之数,合六爻之变”,“周公作礼而有九数,九数之流为《九章》;孙子的数学经典认为,数学是“六艺之学”,可以“研究人生的感受而不用道德原则”;唐代数学家王孝通在《商吉谷舒静表》中说:“闻九域,纪写于《易论》;六艺有成,数理涉性”;这一切都是为了说明他们对数学的研究是对儒家经典的继承和发展。宋代数学家秦在《九章序》中认为,数学“能开导神明,循其命,小能处理天下之事,各种之事”。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思源遇见》序中认为,数学“以悟性为务,必达乘、除、升、进、退之理,为神明之学”。事实上,宋代以后,科学家将科学研究与追求“自然原理”联系起来,如“数理原理”、“历法原理”、“物理原理”、“医学原理”等。在他们看来,当时所谓的“自然之理”是儒家“大道”中所包含的一条“小道”,正如朱所说,“小道也是一个道理”[1],所以学也是为了解释儒家的道理。
从根本上说,古代科学家研究科学的上述三个动机都是围绕着儒家价值观。为了国计民生的需要,是贯彻儒家民本思想;出于“仁”、“孝”之德,是为了践行儒家的仁爱观;以经学为目的,就是发挥儒家之道。所以,古代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动力最终来自于儒家价值观。
(2)儒家经典成为科学研究的知识基础。
科研需要相当的知识基础和专业基础。在儒家文化主流的背景下,大多数科学家的基础知识,甚至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最初都是从儒家经典中获得的。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科技知识。就古代数学、天文、地理、医学、农学五大学科而言,《周易》等著作中包含了一些数学知识,如《诗经》、《尚书》?姚典,大戴李记?夏·《礼记》?《月令》、《春秋》等著作中有一些天文学知识。愚公,李周?夏关司马?《知方》、《周易》、《礼记》等著作中都有一些地理知识。《月令》等著作中包含了与医学相关的知识,如《诗经》、《大戴》?夏·《礼记》?《月令》等书籍包含农业知识。应该说儒家经典具备了古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儒家经典中的科技知识实际上已经成为许多科学家的知识背景,成为他们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古代很多科学家的科学研究都是以从儒家经典中获得的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自己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和完善,为科学做出贡献。从一些科学家的科研过程和他们的科学著作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科研与儒家经典中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儒家经典中的一些知识的发挥和完善。
古代数学家必谈周易。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说:“惠九章之学,为术之根本。探索你的闲暇时间,实现你的意义。因此,我敢于穷尽我的固执,把我看到的东西拿走,并为之做个笔记。”【】也就是说,他通过《周易》的阴阳学说理解了《九章算术》的含义,并为《九章算术》做了注解。宋元数学家讲河图洛书,八卦,九域。宋代著名数学家秦用《易经》的方法研究数学问题,得出了一个同余组的解法,即“大拓求一术”,被认为达到了当时世界数学的最高水平;另一位数学家杨辉,研究洛书三阶纵横图,直到研究十阶纵横图。元代著名数学家朱世杰著有《四玉娟简》,该书用《周易》的概念讨论了多个高次方程的求解。萨顿被称为“中国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著作之一”[1]。
古代天文学家一定要用尚书?么典》为基础,结合《戴戴李记?夏·《礼记》?研究了《月令》、《诗经》、《春秋》、《经典列传》等儒家经典。同时,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历法时也经常使用《周易》中的概念。李约瑟说:“天文和历法一直是‘正统’的儒家学说。”【】充分揭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因为古代天文历法研究需要涉及大量的儒家经典,所以在历史上,天文历法大多是读过儒家经典的儒生。从汉唐时期的张衡、于、何承天、祖冲之、刘卓,到宋元时期的苏颂、沈括、黄裳、郭守敬,这些著名的天文历学家阅读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他们的天文历著作大量采用了儒家经典。
古代地理不可能不谈《尚书》?愚公,李周?夏关司马?员工方面。东汉班固写的《韩曙》?地理“编”尚书?愚公和李周的全文?夏关司马?“员工方”的内容;魏晋时期的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的龚宇地图主要是以《尚书》为依据的?愚公。此后的地理学家李道元、贾丹、杜佑、李继父等都对《尚书》耳熟能详?愚公》,并把它作为地理研究的基本材料。
在农学上,《周易》的“三才”是古代农学研究的思想基础。而且,凭《礼记》?以月令为基本框架的月农书是古代重要的农书类型。先有东汉崔莽写的《四人月令》,唐代韩、鄂写的《四季纲要》,再有元代陆鸣山写的《农桑衣食概要》,等等。甚至其他类型的农业书籍也包括大量的《诗经》、《尚书》、《李周》、《李记》等书籍。农业知识引自儒家经典,如《岳翎》和《尔雅》。
当然,作为科学家,他们的知识不仅仅是从儒家经典中获得的那部分科学知识,还有从前人的科技著作和其他著作中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但无论如何,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从儒家经典中获得的知识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
(3)儒家经学方法已成为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儒家文化背景下,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机与儒家有关,而且所用的知识包含了从儒家经典中获得的知识,研究方法与儒家经典一致。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往往是从阅读开始,然后用经验知识来验证前人的理论和观点,并进行适当的发挥、阐释和概括。与这样一个研究程序相关,科学研究首先需要博览群书,博览群书,其中还必须包括儒家经典,也就是“文以载道”。(www.lishixinzhi.com,历史论文)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还要用亲身实践来验证前人的知识,尤其是地理学家、医学家、农学家,这就要求“实事求是”。所以很多古代的科学著作都是对前人科技知识的整理和总结。
因为古代科学研究和儒家经典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前人的著作,所以一直有尊经的传统。古代科学家首先要尊重儒家经典,尤其是那些包含科技知识的经典,比如《诗经》、《尚书》?尧典,尚书?”和“戴”?夏·《礼记》?《岳翎》、《李周》、《周易》、《春秋》都是古代科学家必须尊崇的经典。此外,理科各学科也都有各自的经典:数学方面的计算经典著作有十部,包括《周篇计算》、《九章算术》、《海岛计算》、《五曹计算》、《孙子计算》、《夏侯阳计算》、《张秋计算》、《五经算术》等。在天文学方面,有周快舒静和石干星经。地理上有《山海经》和《水镜》。在医学上,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脉学经》、《针灸经甲、乙》等。农学包括《氾胜之书》、《齐·姚敏书》、《计雷经》等。这些经典必须受到各个学科科学家的尊重。
因为对经典的尊重,科学研究只在经典的范围内进行,只对经典的解读起作用。先有《九章算术》,后有《九章算术注》;先有《水经注》,后有《水经注》;先有神农本草经,再有神农本草经,等等。这和儒家学习经学的方法是一致的。特别是明清时期,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当时中国大多数科学家持“西学源于中国”的观点,采用引用中国古代经典的方法来解释西方科学。这种科学研究方法还是从儒家那里继承来的。[ ]
三个。儒家文化对古代科技特征的影响
由于古代科学家的研究动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大,所以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经验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实际上与儒家文化密切相关。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古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动机之一是满足国计民生的需要。因此,大多数具有儒家价值观的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技术时都注重科学技术的实用功能,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实用特征,充满了实用主义精神。虽然有科学家研究了纯科学的问题,但总体来说,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还是相当明显和重要的。在谈到中国古代数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九章算术》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时,中国数学史家钱葆桢先生说:“《九章算术》的编纂者们似乎认为,所有具体问题都已经回答了,把抽象的数学理论当作‘算术’来讨论,是无伤大雅的;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回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题。虽然数学理论是可知的,但很难全部理解。学者应该有一种中庸的态度。这种重视感性认识而忽视理性认识的观点不能证明它源于荀卿,但它与荀卿思想非常相似。”【】如果说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九章算术》以受儒家文化影响为特征,那么古代数学的发展与儒家文化的密切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医学和农业的实用特征也与儒家文化的务实精神直接相关。
与实用特征相联系,古代科学家强调感官经验和经验描述,使古代科学技术具有明显的经验。在科学理论上,主要是用一些现成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儒家理论和概念,如气、阴阳、五行、八卦、理等。经过思维的加工和转换,对自然现象给出一个抽象的、思辨的解释,只注重定性分析,不注重定量分析。导致科研只停留在经验层面。比如唐代天文学家和尚一行,在天文仪器的制造、天文观测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他的《大衍历》是当时最好的历法。但他在解释自己的《大衍历》时说:“易”:日数五,地数五,五者相合,故成鬼神。天数从一开始,名额从二开始,两者结合从一个刚性位置开始。天数最后是9,名额最后是10,两者一跃结束。天数五,位数六,两者合起来做日历。.....所以战术数是60,战术数是240。它以大衍为天地枢,如无尽之环,涵盖了历法的大规训。”[]再如,宋代科学家沈括在解释黄河中下游陕县以西黄土高原成因时,说:“今陕西以西,水无减一百余尺,其泥向东流,皆为大陆土。这是必然的。”[]他又说:“五运六气,冬寒夏热,雨雹,鬼神厌奇物,节甘苦寒暖之气,先胜后用。这也是自然的。”[]由于实证描述和思辨解释,科学在理论上相对薄弱。
因为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受儒家经典的方法影响很大,对于科学家来说,不仅儒家不可侵犯,各个学科的经典也不可侵犯。这种经典的学风使得后来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继承、沿袭或注释、阐释前人著作中的科学知识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完善。因此,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要引经据典,广泛吸收前人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从而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即使有创新发展,也主要是在既定的框架内做适当的改变和发挥。
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经验性和继承性,其实是儒家思想在科技层面上的延伸和发展。由于儒家思想的实践,古代科技重视实用性和经验性,在实用科技上有优势,但在科学理论上相对薄弱;同时,由于尊崇儒家之道,古代科学家总是将自己的研究与儒家思想、儒家经典联系起来,重视知识的积累,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可见,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特点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大部分是儒家科学家,而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大部分是儒家的。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明显的儒家特征,中国古代科学是儒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