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已死

必须承认,麦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学与商业完美结合的优秀典范。“君子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谈论文学似乎流露出一种明显的苦涩。全中国年轻人都读诗写诗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快,纯文学的衰落似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去年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甚至引发了“文学已死”的感叹。除了“过去文学中那些悲壮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袁),文学创作者还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文学赚钱。

在这个问题上,麦家显然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个。2010至今,麦家多次进入所谓的“作家富豪榜”,单本书版税数百万;《风语》港版首映礼上,麦家戴了一块价值1.6万元的手表,立刻引起媒体一阵喧哗。他的作品不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谍战”。毫无疑问,他是中国最畅销、最赚钱的小说家之一。

麦家显然是影视传媒的受益者。他从1991开始写小说,用了十年时间写了一本《解密》。《解密》初稿之初,频频被出版社拒绝,修改了7次。当时的麦家还远非风光,直到文字转化成电影电视剧,电视剧《刺杀》搬上荧屏,麦家的个人知名度才猛增,书籍的销量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以前退稿的出版社又找上门来了,哪怕还没看到一个字,也愿意出高价提前买断版权。麦家心里很清楚,“文学毕竟是个小圈子。如果小说能卖出影视改编权,对编剧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那么我无疑是一个幸运儿。”毫不夸张地说,电影和电视成就了麦嘉,至少是商业麦嘉。

麦家不排除自己被定位为“大众作家”。“优雅可以装腔作势,但有时候‘流行’是一字一句打磨出来的。”这种不走文艺架子的态度还表现在麦家不介意对原剧本做大量改动。和庄的新片《听者》在麦家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改,尤其是在故事层面。麦家并不在意,反而对剧本的改编赞不绝口:“我从来没有反对过导演修改我的小说,但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大吃一惊。这种惊喜并不是来自于他们对我小说本身的改编,而是我发现通过他们自己的了解,听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刀尖上行走》是根据麦家的《刀尖》改编的一部电视剧的名字。对于麦家来说,他不是自由行走在文学和商业的刀尖上。影视圈给予麦家的温暖拥抱,让他从文艺圈走向大众视野,但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迷失在商业的洪流中。今年的悬疑动作片《月光狰狞》上映。制作方为了制造卖点,将“麦家制作人作品”放在海报显眼位置,导致导演不满紧张,现场与麦家发生争执。显然,在很多人眼里,麦家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作家,而是一个可以消费的商业符号。

所以就有了麦家对“十年前无名状态”的怀念。“成名后,很多时间被不相干的事情占据,但写出好东西的压力倍增。”他甚至承认,成名后的几年里,“作品越来越差”,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待遇和荣誉,“只是因为这些年自己做错了,得到了一些虚名”。但他也很清楚,要回到“每天至少写作15小时”的时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干脆把《刀尖》宣布为自己的秘密作品,甚至不排除永远封笔的可能:“就像爬山一样,你可以用尽全力爬到山顶。一旦开始休息,可能就一直在休息。”

不管麦嘉未来是否会继续走在商业和文学的前沿,但必须承认,麦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学和商业完美结合的优秀典范。“君子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滚滚经济大潮下,作家该挺身而出还是冷眼旁观?马歇尔说过一句话可以总结:“根据斗争和生存的法则,最适合从环境中获益的自有有机体才能繁衍。”

根据斗争和生存的规律,我们可以从“文学已死”的环境中获利。

纸上的麦嘉

先解密

麦家和其他小说家最大的不同是,他本来就是编剧。1997从部队转业后,麦家进入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担任编剧。麦家承认写了剧本后,编故事的能力大大提高,对小说创作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故事先行”的创作理念也让麦家的小说在文学性之外更具可读性和视觉性,非常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所以,才是麦家后来在影视领域的成功。

遭到...的反击

谁也想不到,导演张莉会在《皓月当空》的发布会上公开挑战麦家。

当张莉突然开始炮轰麦家是名义上的制作人,并表示不明白为什么电影一直强调是制作人的作品时,专程来到电影站台的麦家显然相当惊讶。后来还带着张力有过一次言语交流,然后在微博里讽刺这部电影是“屌丝片”。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做了一次好人,享受了友情,却不想遭遇“凶残的人性”。无论这场闹剧是片方还是导演刻意炒作,无疑都是早有名气的麦家“暗算”。

有“风”

伴随着麦家耀眼光环的,还有来自各方面的质疑。除了质疑麦家的文笔过于商业化,类似“一千万稿”“零首付版税”的噱头也经常见诸报端。名表在香港版风言风语上展出后,麦家回到北京,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在香港拿到的版税是名表。麦家无奈地说:“那块表是我自己买的。我不能买任何手表吗?”被热议,这是对作家的一种围剿。“其实麦家厌倦了出版商的各种宣传方式,但也理解出版商的难处。“出版商以这么高的价格拿走书籍的版权。如果不配合,就是对出版商的不尊重和不负责任。”

在刀尖上

《暗算我》播出后,麦家不满制作人杨坚署名“二次编剧”以及片名中没有“原麦家”字样,与杨坚及制作人发生口头争执。然后《暗算》在一个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编剧奖,杨健作为第一个上台领奖的编剧,这让麦家感到很气愤。之后麦家对《暗算我》制片方发起了三次诉讼,要求获得原电视剧的署名权,拒绝他人不当署名权,并索要剩余的8万元电视剧改编费,但制片方随即起诉麦家侵犯版权。麦家认为这显然是“一种报复行为”,并将其视为“人生的灾难”。

成为“倾听者”

麦家认为麦庄组是最适合听者的导演,甚至称之为原著小说《逆风情节》的加持。带着这样的信任感,麦家这次也把剧本的改编工作留给了两位香港导演。他认为改编《听者》剧本最大的难点是把“声音变成情节”,麦庄集团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显然得到了麦家的认可。“他们对这部电影真的很认真,很努力,我感觉他们对这部电影很有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