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孔雀舞的起源、传承及存在形式

傣族孔雀舞的起源、传承及存在形式

在学习和工作中,很多人都写过论文,论文一般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组成。那么,如何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关于傣族孔雀舞的起源、传承、存在形式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摘要:

傣族舞蹈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从生活到艺术的发展演变。本文试图对孔雀舞和傣族孔雀舞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进行梳理,分析其当代存在形式,加深对傣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自强,达到保护、传承和普及民间舞蹈的目的。

关键词:

傣族孔雀舞;发展和变化;当代存在形式;

第一,傣族孔雀舞的起源分析。

(一)傣族先民与孔雀的起源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它生活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等城市,地处北纬30度附近。它是孕育生命、文化和神秘自然风光的黄金地带,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和众多生命源头处于同一纬度。新石器时代以前,傣族人民在九难河、萨尔温江和孟茂河(位于云南瑞丽地区)繁衍生息。公元前850年,傣族建立大广王国,又称哀牢王国。在《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列传》中,傣族先民被称为“滇越”,在《后汉书》和《狄本纪》中被称为“山”1,因为滇越和越人一样。

许多古籍中有关于孔雀的各种记载,云南滇池地区出土的许多汉代青铜器上都雕刻有孔雀,说明古代的傣族先民对孔雀非常喜爱,从服饰到农具、日用品都有。在傣族神话中,孔雀也是幸福的象征:传说中,创世神英霸放飞孔雀帮助巴拉乌建造孟(今云南景洪一带),让它飞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小米,以未消化的小米为种子,人们从此开始耕种;佛教故事《孔雀王》中记载,孔雀是神鸟,是圣鸟。它为它喝过的井水和河水念咒语。人喝了“孔雀水”或洗澡后,可以治病,无病延年。据说在当地修建的完整的佛寺中,佛像周围有一对神鸟,分别是“金(女)”和“金那拉(男)”,佛寺内的祭坛上也会摆放孔雀羽毛。可见傣族人对孔雀的崇拜之情,也正因为如此,滋养了这种舞蹈的土壤。

(二)傣族孔雀舞的起源。

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孔雀一直被视为“神鸟”,是象征着美丽、善良、聪明、吉祥、怕暴力的“神鸟”。傣族人民依靠不褪色的孔雀。通过历史记载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看到“孔雀”与傣族人民的生活、文化和信仰密切相关。

在古老的傣族图腾神话中,有一只长着孔雀头和鸟身的孔雀。因此,傣族先民一致认为孔雀与古代傣族部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孔雀舞”伴随着傣族人民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发展,对傣族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孔雀舞的美丽传说。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佛祖大显身手,大家都来祝贺。一对长着一张脸和一只鸟脚的动物也来祝贺他。他们跳了一个优雅的舞蹈,每个人都跳了起来。这个舞就是今天人们跳的孔雀舞;另一种说法是:傣族的首领叫马苏,带领人民寻找幸福的故事。

大部分傣族地区属于亚热带湿热气候,气温适宜,自然资源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西双版纳,森林茂密,植物茂盛,孕育了孔雀、大象等珍稀动物。孔雀活跃在丛林中。因此,从原始时代开始,人类就非常有可能通过狩猎来观察和模仿孔雀的形态、动作和生活习性。

据史料记载,早在7000年前,云南就出现了农耕文明,成为中国最早的水稻发源地。尧舜时期有“如耕鸟”的传说,人们驯服大象帮助其耕田。这说明人类和动物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非常长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明不断建立,人们不再单纯依靠劳动生存,日益发达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保障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于是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和文化上的满足。孔雀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雅的形式吸引着人们,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模仿孔雀跳舞。同时,还有许多关于孔雀舞的传说,它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吸收万物之灵,深切感受到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的民族性格。

二、傣族孔雀舞的传承

(一)早期传统民间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语中被称为“罗嘉勇”、“樊落勇”或“嘎罗南”,意为孔雀跳跃。它象征着吉祥、正义、善良等传统美德,是傣族人民追求吉祥、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表现。

孔雀舞作为云南分布最广的民间舞蹈,是傣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傣族人民最喜爱和熟悉的,也是发展和影响最大的傣族标志性传统民间舞蹈。最早的孔雀舞是傣族人表演的。表演者戴着面具,穿着类似孔雀的服装,骄傲地站在孔雀形状的架子上作为装饰。他们的动作特征主要集中在模仿孔雀的基本形态和面部表情,并通过手势、眼神和脚步模仿孔雀的舞蹈、漫步、饮水和展开翅膀等动作。舞蹈内容大多是叙事性的,由其他动物表演者伴奏。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序和要求,固定的步骤和套路,让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固定的鼓语。

大多数傣族人居住在云南南部边境。由于交通不便和民族精神信仰,他们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得到了完整的保护,具有独特的风格。从表演形式和舞蹈类别来看,孔雀舞属于广场上的民间表演舞蹈,是早期重大节日和“作钟摆”(佛事会修功德)时在广场上祭祀的道具舞蹈。孔雀舞具有广泛的普及性和传播性,是傣族人民标志性的文化艺术符号。

(二)从民间到舞台——双人孔雀舞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傣族民间舞蹈艺术家一直试图改革传统的民间孔雀舞,其中最著名的是《孔雀王毛象》。他表演的孔雀舞以其独特的风格、灵动的眼神、矫健自由的动作、生动的形象著称,被缅甸人民誉为“孔雀的化身”。1956年,毛翔在传统民间孔雀舞的基础上编排、加工、创作了《双人孔雀舞》,1957年,世界青年学生节与回族女演员白文芬* * *《双人孔雀舞》表演获得银奖,从而使傣族孔雀舞从民间走向了舞台。

毛翔的《孔雀舞双人组》以孔雀的生活习性为主题,主要表现了一对孔雀的甜蜜爱情。雄孔雀在森林里寻找配偶,和雌孔雀在森林里嬉戏,在泉边饮水,追逐飞翔的场景。动作表演更符合主题,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波动的表演。

“孔雀舞双人”的动态规律主要是以传统的走位为基础,走位时保持上下的基本动态规律具有内在的动态规律;舞蹈创造了单腿深蹲、斜翅展开和一些空中舞蹈,强化和突出了原始傣族孔雀舞中存在的断肩摇技,以表现孔雀快乐饮酒的状态;他在编排上仍然保留了傣族孔雀舞的传统动作,但在动态上使傣族舞蹈风格更具魅力。毛翔第一个把自娱自乐的孔雀舞提炼为舞台艺术想象。他增强了孔雀舞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去掉了民间孔雀舞沉重的架子和面具,解放了演员的四肢和头部,充分展示了演员敏捷的表情,塑造了一对生动鲜明的孔雀舞形象。所以《双人孔雀舞》可以看作是孔雀舞的一次“初级改造”,毛翔在后来的孔雀舞创作中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3)孔雀舞表演者的性别转换——孔雀舞和金孔雀。

传统的孔雀舞多为男性独舞,而金明的孔雀舞和道美兰的金孔雀在性别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孔雀舞第一次由男性表演改为女性表演,是“孔雀舞”发展的历史性一步。

孔雀舞,由金明作曲的女子群舞,1957年获世界青年与学生舞蹈大赛金奖。像孔雀舞双人,代表了50年代傣族孔雀舞的最高水平。在结构上,整个舞蹈以骄傲如孔雀开屏开始,包括孔雀吸水、孔雀洗澡、孔雀飞翔,以孔雀攀枝结束。

在动作处理上,借鉴了芭蕾中拉伸拉长的美学特征。同时,为了体现傣族的民族特色,突出了传统傣族舞蹈中呼吸带动的上下律动的基本元素,尽量保持孔雀舞的风格。为了使“孔雀”从外在形式上看起来栩栩如生,同时又能充分展示舞者的优美姿态,金明把孔雀舞的服装从裤子改成了用蓝色羽毛装饰的大裙子,表演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道美兰、刘金武编导的舞蹈《金孔雀》获1980首届全国舞蹈大赛编导二等奖。“孔雀”之美在苦难中绽放,塑造了展翅飞翔的新孔雀形象。舞蹈从表现孔雀的习性出发,安排了觉醒、嬉闹、飞翔三个环节。在动作编排上,将传统的把头埋在腋下的旋转手法改为抬头望蓝天,抬头挺胸,右手拉衣襟快速旋转,充分表现了孔雀在蓝天中的自由飞翔,象征着金孔雀展翅,再次飞翔。

在创作上,道美兰继承了毛象的艺术理念,在继承传统孔雀舞风格的同时吸收了兄弟连舞蹈语汇的精华,并将舞蹈作品进一步突破为表演性、艺术性的女子独舞表演;自道美兰以来,女子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成为傣族孔雀舞的主要表演形式。

(四)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麻雀精神

如今提起孔雀舞,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一只白孔雀站在舞台上的生动形象;舞蹈《麻雀的灵魂》是杨丽萍创作和表演的经典剧目。舞蹈1986获第二届全国舞蹈大赛一等奖。《麻雀之灵》捕捉了典型的孔雀吸水、梳理羽毛、飞翔的生活习性,提取了傣族孔雀舞中最具孔雀舞风格的姿态和三种曲线优美的肢体动作。

杨丽萍的《麻雀的精灵》虽然也是对傣族“孔雀舞”的描写,但在创作理念和技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她不局限于传统的孔雀舞节目(传统的孔雀舞是以模仿孔雀的行走、开屏、戏水等生活习性为基础的),而《麻雀之灵》强调一个字:“灵”,重在表达灵动之美。

她大胆借用现代舞的创作元素,从“孔雀头”这一基本形象入手,通过富有节奏感和层次感的节奏来表现孔雀的敏捷和灵巧,以形式求神,以孔雀嘴的姿态和洋洋自得的尾巴形象出现,创造了新的舞蹈语汇。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和再现孔雀的经典形象。经过反复渲染,加深了孔雀灵动的姿态,增添了孔雀之美的魅力。同时也深刻的体现了孔雀在观众心目中敏捷美丽的形象,会久久挥之不去。在动感舞蹈中,杨丽萍大胆变革,孔雀舞完全解放了舞者的上肢,无需任何道具,用上半身的手臂和头颈动作模仿孔雀的翅膀,体现出鸟类特有的节奏,让孔雀在舞台上更加灵动。《麻雀之灵》侧重于精神层面,动作的大胆创新让人深深体会和理解人们对孔雀的崇拜。《麻雀之灵》又一次使傣族舞蹈的外在形体在舞台上更具表现力和质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可以看出,傣族舞蹈艺术家在经历了从传统民间自娱自乐舞蹈、仪式舞蹈到舞台表演舞蹈的演变后,为傣族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顺应了各个历史阶段观众的审美需求,将舞蹈事业推向了更高的层次,标志着孔雀舞正在向更广阔的大众娱乐方向发展。

第三,孔雀舞的当代形态。

(一)傣族的孔雀舞。

自娱舞蹈作为最早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源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孔雀舞在傣族中广泛流传和发展,随着不同民族的学习和审美价值的不同,舞蹈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其中以瑞丽市和耿马县的孔雀舞最为丰富多彩。

在今天的傣族地区,人们经常在泼水节、闭幕节和开幕节等民间节日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跳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呈现了丰收的节日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如今,在傣族地区的许多地方,都有专门以跳孔雀舞为生的民间艺人。大多数艺术家主要模仿孔雀的神态和动作,如孔雀展开翅膀、洗澡、抖动羽毛、敏感探索、安全行走等。孔雀舞增强了傣族各族群之间的凝聚力,成为傣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石。但由于每位擅长孔雀舞的艺术家个人艺术经历、艺术审美、传承路径的不同,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重视,通过不同的形式促进了傣族舞蹈中孔雀舞的发展,有效地传承了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思想上强化了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认知。笔者认为,应该倡导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扎根人民”,去学习、了解、研究最原生态、最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对少数民族舞蹈、音乐、服饰进行深入的挖掘、探索和研究,不断思考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少数民族舞蹈和音乐,让更多的人熟悉和了解中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更广泛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傣族孔雀舞的课堂教学

作为民族舞蹈的典范之一,傣族孔雀舞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吸引了众多学者和专家对其进行研究、整理、创新和编排成系统的民间舞教材,被艺术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作为教材使用,并应用于民间舞课等教学中。

相对于民间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傣族孔雀舞被编入教材,以进一步实现其价值。教材所使用的素材均由专家从传统民间舞中提取,将最典型、最具审美的舞蹈元素进行合理的编排和创新,既保留了其舞蹈风格和民俗文化内涵,又充分发挥了舞蹈的艺术价值,也使民间舞得以传承。

现在很多高校都邀请很多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进校园与师生交流舞蹈艺术,向师生传授传统的、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师生通过交流、沟通、学习,回归本源,感受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格。目前,大部分学生以学习民间舞教材的形式,系统、规范地掌握傣族孔雀舞。虽然他们完成了教材要求的训练内容,但对传统民间舞风格的掌握还远远不够。民间舞蹈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后积极查阅相关民族资料,并以不同的方式走进民间,深入民间,向民间学习,从而深入感受傣族民间舞蹈文化,准确把握其民间舞蹈风格。也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和自己的感受转化成文字材料,可以更深刻地记录这份珍贵的经历。

四。结论

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舞蹈艺术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人们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舞蹈向人们传递着不同的艺术价值和内心感受,所以舞蹈艺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忽视舞蹈本身的价值,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商业舞蹈是必然的,它的存在价值是为了盈利。此外,还有很多舞蹈在形式上效仿国际舞蹈,一方面作为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迎合当下的大众审美。作为一个传承发展的舞者,既要把握舞蹈本身的艺术价值,又要避免同化。

本文对傣族孔雀舞的发展进行了梳理,从历史根源上看傣族孔雀舞的艺术价值。借助书籍、期刊、网络等查阅方式,基于一定的实地调查而撰写。傣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孔雀舞发展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傣族孔雀舞对傣族民间舞教学风格的把握,另一方面可以引发对傣族孔雀舞创作理念和传承保护的思考;要充分认识傣族孔雀舞的文化传播价值,推动进一步发掘每一个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感受傣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让更多的人逐渐青睐和深入了解孔雀舞,进而热爱和研究孔雀舞,充分领略和感受傣族孔雀舞的魅力。

参考

[1]刘金吾傣族舞蹈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瑞丽市文化馆编戴孔雀舞[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8。

[3]徐梅.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审美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8,(05).

[4]李晓燕曾锦华对舞台生活的艺术传承——对云南傣族舞台舞蹈的学术思考[J].大众文艺,2015,(05): 165-166。

[5]杨震论傣族孔雀舞的发展史[J].大众文艺,2012,(20)-:106+186。

[6]石玉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02):64-69 .

[7]廖大坤从的毛象、烂、孔雀舞看傣族舞蹈的发展[J].民族艺术研究19 89,(05)-54-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