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微信和微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有句老话:“没有一滴雨认为它引起了洪水。”
现在大家都在拉票,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在践踏公平。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为什么要选择。为什么不几个专家一讨论就决定结果?这不是让各种人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孩子吗?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公平竞争,这不就是家长一直在呼吁的吗?
父母在微信、QQ上为孩子拉票,是不公平的。如果每个家长都这样做,评选活动就会变成一场人脉竞争。
而且对孩子也不好。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如果他总是用不公平的方式赢得比赛,那么他就会习惯这种不公平的方式,这很可怕。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一个公平的社会不可能由一群践踏公平的人来建立。所以,我认为公平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我们每个人维护的。
或许,有人会想,“我有投票的自由,法律也没有规定我不能这样拉票。”你不让我拉票,就是在践踏我的自由。"
而我想说,公平和自由自古以来就是相对的。你不能同时拥有这两样东西。大哲学家选择了逃避的自由,就失去了法律的公平。
所以,在公平和自由方面,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当所有人都放弃一个事物的自由时,他们才是公平的。
胡适说:“当他们都容忍我的言论时,我就有了发言的自由。”公平与自由的关系,大体和宽容与自由一样,有得有失。
当然,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追求相对的公平。当人们选择投票的自由时,这种选择必然会失去公平性。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牺牲一点自由,那么公平将是我们最好的回报。
从线下到线上
最近微信和QQ上经常出现各种拉票信息。家长们让大家为参加评选活动的孩子拉票。有人说这不公平,有人说这是利用媒体谋取私利。但是,我不能认同这种观点。
如果要加罪,为什么不就此打住?公平利己地做好工作,确实是个好办法。但是,会有人不拉票吗?退一步说,就算有人少受网友的苦,过去的线下评选不是没有拉票吗?这种选择从来都不是清泉。归根结底还是个人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总和。既然选择了网络投票,就应该承担网络影响力的差异,而不是在公平性和目的性上大做文章。
我记得前几天看过一篇报道。各大电商纷纷打击水军。亚马逊检测异常评论,向消费者识别可疑商家。国内一些网站屏蔽了一些评论,购买后才能评价...但是,这些方法真的能阻止水军进攻吗?不可能,在评价和推荐这种模式的存在时,水军是必然的产物。试想,如果线下可以通过雇人来提高店铺的口碑,还会有店主不这么做吗?但是现实中得不偿失,几乎没有人会选择这样的宣传方式。但是,当屏幕转向互联网,在今天这个连批量注册账号都有软件的时代,水军其实成了最好的选择。
我们再回头看拉票的问题。诚然,这也是父母最好的选择。只是比起线上下拉投票,线上会更快更容易让别人帮忙!所以,这不是单纯的公平或目的问题,而是现实在网络上的真实投射,线下和线上,放大了人们眼中原本的问题。
网络只是一面镜子,只能把真相投射到线下。微信和QQ上的拉票,本来就是为了选出这潭水下涌动的暗流,升到水面。没有必要大喊大叫或骂人。我们看到的是身边原本的样子,从线上的镜子里审视线下的自己。
爱是支持,不是胜利。
“孩子们正在参加选拔活动。请帮助我们为XX孩子投票。麻烦大家了。”
我厌倦了这种新闻。在一片批评声中,那句“这是父母爱孩子的表现”差点让我笑出考场。在我看来,爱孩子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支持,而不是表面的胜利。
爱孩子不是表面的胜利。为什么?试想,靠父母帮自己刷票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奖学金本身就是票刷出来的,自然宽松;这孩子的性格被膨胀的票数给破坏了。遇到竞争对手,他想着靠刷票作弊,而他想着有父母当靠山——无能又不道德,无法独立成人,虽然可恨,但真的很惨。而父母却在一次次刷票的胜利中,牺牲了自己的好孩子,丰富了自己日益膨胀的虚荣心。他们在刷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爱”,是对荣誉的爱,是对别人羡慕目光的爱,是对彼此相处的“伟大父母”形象的爱——但不是对孩子的爱。
“爱”的定义极其个性化,但离不开一句话:“我愿意接受最真实的你,哪怕这是非常难以忍受的。”所以“爱”是指比赛中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实际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无脑的刷票。在选拔活动的准备中,家长理解并支持孩子的准备;评选结果出来后,孩子赢了,告诉孩子戒骄戒躁,告诉孩子别人之外还有山,告诉孩子要学会尊重别人;当孩子输了的时候,鼓励孩子“你努力了”,告诉孩子他爱的是活动内容本身,而不是作秀的荣誉——我觉得这才是家长在竞争性选拔活动中爱孩子的正确套路。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物。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支持尤为重要。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位忧心忡忡的母亲因儿子是同性恋而向专家求助的私信截图。私信中,母亲的惊讶、焦虑、睿智、宽容,对应着所有的爱都分不开的那句话:“我愿意接受最真实的你,哪怕这样很不堪。”虽然说这句话的前提是父母本身有足够强大的心理——但这是另一个需要讨论的事情。
爱孩子是支持而不是肤浅的胜利。父母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才是最值得的胜利。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