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如何提高物理复习课的效果?

如何提高物理复习课的效果

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改革,目前课程改革仍在进行。改革的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高中学习阶段,物理课程仍然定位为基础课,高中物理等课程为高考选拔人才奠定基础。共同肩负着为建设祖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尖端创新人才的重任。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宏伟目标的主要途径。对于高三物理教学来说,物理复习课是学生的一个套路。为了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系统化,物理复习课要收到非常好的复习效果。

首先,分析复习课的特点;复习课比较难,尤其是高三学生,老生常谈,课型不吸引人。大部分同学都是为了高考。复习课往往是教材的再现,内容缺乏新鲜,复习方法单调。复习的时候,知识往往是系统化的,有条理的。大部分老师会把概念、公式、规律梳理的比较全面详细,再加上带着问题训练,但是效果甚微。老师和学生会发现,复习课上多次强调的问题,甚至记错了书,但以后还是有很多学生犯错,老师完成了任务,学生没有接受任务。复习课的效果值得玩味。

其次,物理复习课有两个误区;第一,将复习课变成老师的表演课。老师片面强调知识“有条理、有系统”,上课重点不突出,难点不解决。复习的时候,全面列出学生学过的内容。学生处于回忆状态,一般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在脑海中闪现。但他们缺乏将概念规律应用于具体物理问题的方法指导,对知识的类比和联想不够重视。所以,复习课成了老师的独角戏。第二,练习课代替复习课。练习对巩固知识有重要意义,但单纯用练习代替复习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练习只能是对复习效果的检验。通过大量练习来弥补知识结构上的缺陷,是一种低效的做法。复习课的练习要有针对性,根据难点和重点,或者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把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为复习课的主要部分,这样会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第三,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物理复习课的效率。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材的难度来说难度更大,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实现这一三维目标,必须从有效教学入手,采取有效策略实现有效教学。下面,我将从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发散改进三个方面来探讨复习的有效策略,以求进步。

1.知识梳理。知识梳理是上好一堂复习课的重要环节,但在教学实践中,知识梳理往往变成了概念的罗列。为了系统地总结所学知识,往往需要通过写复习提纲和清单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划分知识。我们以质点运动学的复习为例。有人这样划分:

例1把机械运动“分成”三类。

直线匀速运动

机械运动{变速运动}

曲线运动

示例2将变速运动“划分”为六个类别。

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速减速直线运动

变速运动{曲线运动

抛物运动

圆周运动

颤动

显然,以上两种情况只是随意列举,并不是逻辑上的划分。因为逻辑划分必须遵循以下规则:(1)根据同一基础;(2)子项的扩展和必须等于父项的扩展;(3)分项必须互斥;(4)不越级分工。将上面的示例重写如下:

例1 (1)除以运动轨迹。

机械运动{线性运动

曲线运动

(2)根据运动状态是否变化。

机械运动{匀速运动

变速运动

以上两种划分都是允许的。

例3根据加速度a对各种变速运动进行分类

a和V加速方向相同(如自由落体)。

A =常数(匀速变化){a和V反向匀速减速(如垂直向上抛)。

变速运动

{a和V不* * *行平抛和斜抛。

A变化(非匀速变化){ A的大小不变,方向变为匀速圆周运动。

变化和振动的幅度和方向。

这样有效提高了完整知识复习的效率。

2.检查有无泄漏并填补间隙

其实就是找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和“易错点”,然后利用这些薄弱点和易错点作为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在这个环节中,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通过测试发现漏洞或发现不足,是关键。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往往没有漏洞。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不一定代表真正理解了知识,可能只是记住了问题的答案。所以要设置不熟悉的问题情境,还原学生存在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错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下面以摩擦评审为例,说明使用“试错法”查漏补缺。

摩擦力是被动力,是基于其他力的存在,与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有关。它会随着其他外力或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分析时,要谨防摩擦力随着外力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而突然变化。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只能根据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FN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示例1。将一块重量为G=200N的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μ=0.2,桌面与木块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45N,那么当静木块分别受到水平拉力F1=15N,F2=40N,F3=60N的拉力时,木块将

问题:1¢。想拉一个物体,拉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2.怎么求静摩擦力?滑动摩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滑动摩擦力等于拉力吗?

以上复习的好处是问题发散,学生容易混淆相关问题。有些同学很难分析。让学生相互讨论,及时发现错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