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常态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农业现代化,从中国开启现代化伟大征程的那一刻起,在新中国积贫积弱的岁月里,在我们农业更多依靠牛拉犁头的时代,这个目标就已经被纳入国家战略蓝图,与全民族的梦想捆绑在一起。星星和月亮旋转,世界随着时间而变化。60年来,我们在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城镇化和信息化建设上完成了丰厚积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汇聚了能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现代农业发展蓝图更加清晰,基础更加坚实,要求更加迫切,动力更加充足。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重挑战的趋势和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雄厚的财力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由于经济体量庞大,实际增量依然可观,而且增长更加稳定,动力更加多元,质量更加优化。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全国财政收入近13万亿元。在此基础上,我国不断出台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201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超过1.38万亿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我们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先进技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新常态下,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要素成本的上升,中国经济发展正在由要素、投资和创新驱动。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国之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力。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牵引力。新常态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撑。同时,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也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腾出了空间,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应运而生,现代农业所需的产业形态和组织形式正在逐步形成。

农村改革的深化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常态下,我们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受益、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改革举措。深化改革再次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必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

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上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补贴效应减弱-

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面临新挑战。

新常态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风险和新挑战。经济发展全局如此,发展现代农业也是如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保持宏观形势稳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今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处于稳中有进发展的新阶段。

在为成绩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新常态下的挑战和为成绩付出的代价。目前整个经济面临三大挑战: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农业不能置身事外。为了保持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高位置的护板爬坡越来越难。农业新旧矛盾、内外矛盾交织,一些“成长的烦恼”亟待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在未来将长期存在,这也是现代农业建设必须面对的新常态。

资源环境亮起“红灯”,保障农产品供给难度加大。近年来,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超利用基础上的。未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土地和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将进一步加剧,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农产品刚性需求将继续增加,供需平衡保障难度加大。此外,一些地方农业区过度施肥造成的面源污染不仅影响生态安全,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压力。

生产成本的“地板”持续上升,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目前农村劳动力、农地、农资价格快速上涨,挤压了农民的收入空间。特别是以前几乎被忽略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迅速上升,占总成本的一半以上。此外,农业生产布局日益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跨区域流通日益增多,运输距离拉长,物流成本也在增加。农业生产经营进入成本上升新常态,口粮化、农副业化、农民兼职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加大。

农业补贴逼近约束“黄线”,农村金融约束尚未突破。现代农业是高投入产业。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尤其是农业补贴,逐渐逼近“黄线”,但补贴的边际效应在逐渐递减。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补贴政策更加高效合理,需要很好的研究和实践。现代农业要想突破资金约束,必须撬动现代金融的力量。但是,农业的弱质性与资本逐利的本性之间存在矛盾,政策支持力度仍然不足,导致作为现代农业发展重要支撑力量的农村金融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依然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充分暴露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不强。

我国2/3以上的耕地是中低产田,50%以上的耕地属于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1/3的耕地易受洪水侵袭。在一些农业主产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当前,我国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且反复发生,农业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不断加大。

面对新常态,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农业科技进步缓慢、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农产品价格逼近“天花板”等问题,都需要研究、认识、寻找新途径、拓展。

巩固农业基础,实现粮食稳定增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

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要有新作为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面临的挑战之严峻、使命之重大、情况之特殊,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面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我们需要新思路、新手段,才能走好农业现代化之路。同时,我们也应该有保持正确方向的战略决心。我们不应该急于求成,更不要盲从他人。在遵循世界农业发展一般规律、顺应国家经济发展客观形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胆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坚持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地位。“民之大事在农”,就是农业在全局和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转型难度加大,农业比重下降。但此时,农业的压舱石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会越来越重要。农业就像一个“陀螺”的尖端,没有它陀螺就转不过来。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更牢固地锻造这个“尖端”,承担更多的压力和重任。只要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牢固,农业的形势越来越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就会有惊无险,顺利渡过难关。

适应新常态就是稳粮增收,夯实农业基础。要稳粮增收,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农业发展需要处理好的重要关系。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也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抓粮食生产才会有发展经济的底气,才会保持发展经济的决心。否则,经济将蹒跚前行,尽管很快就会下滑。经济先行,离不开粮食这个坚实的后盾。增加农民收入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中国要想富,农民必须富。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在新常态下采取新举措、取得新成效。要稳定原有的增收模式,拓宽增收领域,提高增收点,并通过创新进行创新。只有农民增收致富,我们的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实现。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经济新常态的一个特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主要依靠硬投资、高消费、过度依赖外需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环保和扩大内需。体现在农业上,就是要走符合中国实际的集约化、内涵式生态农业发展道路,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要求。只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改变一些地方粗放耕作、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现状,让经济质量发展得更好、效益更高、发展得更可持续,也才能为子孙后代保留一片可依靠的阳光水土,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适应新常态就是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的增值增效空间。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之一是调整农业结构,更加注重农业的效益。农业天生具有地域性和结构性特征。当前,一方面,农业产业需求更强烈,空间更广阔,结构更多样;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区域雷同现象依然严重,农产品“多而少”现象反复出现。因此,要坚持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生产更多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增产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是航标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调整短缺品种、优质特色产品、育种和营销等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功能增值增效空间。

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力度,构建创新驱动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基础。30多年前,我们依靠改革创新实现了农业的第一次飞跃。现在,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要在新常态下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也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为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通过拓宽科技创新道路,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总之,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多年积累的顽疾开刀,以改革创新精神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雄关漫道铁打如铁,现在离开始还差一步。多年来,农业现代化与我们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一起,走过了光辉的历程,期待着新的飞跃。新阶段,新希望,新挑战,新使命。新常态下,我们不仅要有破浪前行的毅力和勇气,更要有探索深水区的智慧和从容不迫的决心。不管前方有没有险阻,有没有激流险滩,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坚定信念,依靠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我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迎来极其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