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背后:发一篇论文不如做千万次操作。你怎么想呢?
目前,学术造假问题非常严重。在一些大学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导师和教授没有以身作则,但也存在严重的学术造假问题。什么是师德?
之所以学术造假非常频繁,主要是因为很多岗位在晋升和考核标准中要求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一些论文,这些论文成为衡量其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很多人因为利益的追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学术论文的行列上,抛下了自己真正的教学工作和实践能力,甚至触犯法律进行学术造假。
追根溯源,我觉得通过发表论文或者通过论文来评定一个学者的真实水平,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但是这种衡量标准过于死板和片面,也正是因为这种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才使得很多人可以通过挖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术造假问题,解决做千次手术的不合理现象,就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首先,大学和一些科研机构必须整顿学术风气。我们提倡的应该是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研究态度,而不是仅仅以学术论文论英雄,而是全面考察一个科研人员的水平,包括他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他的研究成果。对学者的考核标准应该更加细化,更加注重实际科研能力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引导一个人去竞争科研。实践研究的严谨氛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术造假,鼓励科研人员将精力投入到科研中。
其次,我认为学术造假不仅要追究行政责任,还要追究法律责任。这其实是一种作弊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失去了人们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信任,也失去了国家的科研经费,影响非常恶劣,导致了不良风气。而且对其他努力的学者也很不公平。因此,对于学术造假的学者,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以高昂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再进行学术造假。
尤其是高校,很多高校的老师、教授、研究生都太功利了。他们不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而是追求名利。国家可以适当提高他们的工资,但相应的,他们也要各司其职,在高校和学术界营造清朗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