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学的第一次演讲是600字。

有人说:人生如戏,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样;有人说:岁月如歌,跌宕起伏,每一个音符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弦;也有人说,人生如茶,平平淡淡,却越品越香。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对于一个18岁的人来说,我似乎没有权利去评论阅历不多的生活,但也不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说时光如诗,青春如梦。诗很短,但内涵丰富。是短暂的,正如孔子站在水边的感受:“逝者如斯夫。”时间的过去似乎很不近人情。我们从懵懂的孩子一路走来,哭着闹着摔倒,却笑着唱着爬起来。我们每一个人都真诚地怀着情感,勇往直前,谱写我们自己的诗篇。一路走到现在,我已经迈进了大学的大门,成为了一个成年人,一个社会人。在这里,我们将继续写我们的诗,一个不同的行。我相信这条线会更成熟,更理性,更有思想,更有魅力。因为大学是一个可以提升人的品位和气质的地方,“百花齐放”,那种芬芳浸润灵魂,陶冶性情。

至于梦想,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是上帝给年轻人的礼物。有了梦想,我们觉得人生有追求,有意义。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人只有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能谈人生。你想知道生存和生活的区别吗?动物活着,而人活着。没有梦想,任何人都没有生活。”总结的很精辟,道出了作为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和内涵。那就是:为理想的生活而奋斗。可以说,人生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记得去年的中秋节,也就是我高三那年的中秋节。晚上,我一个人在大操场上跑步,缓解内心的压抑。一直觉得那时候的生活很苦很黑暗,为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奋斗,但是却考砸了,一直在打击,甚至觉得离那个梦想越来越远。我边跑边哭。在大操场上,很安静。突然我抬头,我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皎洁的月光映在我身上。我当时就想:要是明年中秋节能在北大未名湖赏月就好了。这真的像一场梦。转眼间一年过去了。今年中秋节刚好是我到北大报到的第二天。晚上,新同学们在未名湖畔一起举行了中秋班级联欢会。今年中秋,凝望灯火辉煌的鲍亚塔,仰望明月,不禁感慨万千。在这个聚会上,每个人都互相介绍了自己。我跟你说了这件事,同学说我梦想成真了。我说我们大概都有梦想吧!也许这个梦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甜蜜,但是追梦的过程是无可替代的,它是我们自己的人生财富,它很可能是一首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读懂的诗。

考上大学,考上北大,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梦想。在大学,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很多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很多能力需要我们去锻炼,当然还有很多梦想需要我们去追求。这几天我经常在想:大学是怎样的一首诗?大学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之道》中对“大学之道”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作了精辟的论述:《大学》一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至善。”若论其目的,善解人意、学识渊博、真诚正直、修身养性是“明德”;而家庭、国家、世界,都是一个“新人”。不疲者尽其才,是当今大学教育的重要图景,也是“大学一解”之作。(梅贻琦:《大学的一种解决方案》,载于杨东平主编《大学的精神》,三海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69-81页。)“止于至善”,至善无止境,至善是一个过程,一个绝对统一的过程。第一,一个地方目前有相对的善,必须止于此,然后才能安定,宁静,安全,体贴,可得。(《中国教育史论》高等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第359~361页)大学是智慧的象征,是求知求真的地方。大学是精神家园,是不断充实心灵,提高素质的地方。大学是人生和事业成功的新起点。

在这个大花园里,我们有太多的选择,也就意味着更多的迷茫。就像路上的十字路口,从左到右你想选择哪条路?在北大的校园里,我们会遇到太多的强人,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不再是过去的明星,不再是高考光荣榜上的骄傲。我需要更多的谦卑和宽容。第一,我要接受平庸,但我不会安于平庸。我会努力树立自己的理想和方向,经常问自己:“我的梦想在哪里?”冰心生前家中一直挂着这样一副对联:“沧桑已定,胸中之海,梦里飞扬。”梁启超曾写过一首名为《水调》的诗,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不恨时光流逝,恐忧少年,不如杀一半。”在这里,他们都提到了“烦恼”这个词,那么什么是“烦恼”呢?一种常常存在于内心的信念和追求,有了这种“忧患”,即使“世事沧桑”,也无所畏惧,有了独立的人格,在世事变迁时不迷失方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果断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的“烦恼”往往因为时间的流失而逐渐消磨,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这也是上帝对年轻人的祝福,把我们的梦想给了那些在天空飞翔的人。那我们怎么能浪费这个宝贵的机会呢?敢想敢做,敢拼敢闯,是我的性格!人的梦想有大有小。我们不能说大的好,小的坏,但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如果你想买一棵大树伸手可及的苹果,你的能力只能局限于“伸手可及”,永远也够不到最高的树枝。记得高中毕业的时候,毕业大会上,校长对我们说: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做大事。我觉得一个有能力做大事的人,必然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不能只把梦想定格在个人得失上。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工作,他可能成为著名的学者、极其聪明和优秀的诗人,但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伟大而完美的人。”因此,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关心世界的感情。毕竟我们以后会成为社会的希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力量!

当然,仅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再漂亮的花,我们也要种下甜美的果实。否则,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怎样才能写出那首优美的诗,去追寻我们的梦想?杨振宁强调了三个“P”,我认为非常合理。“感知(视力)、坚持(毅力)、力量(能力)。”注意力都是学习,运动总是合适的。在一所大学里,首先值得关注的是人文氛围。严格来说,校园里没有纯粹的自然景观,大部分自然景观都是人文景观,这也是中国大学景观的一大特色:自然与人文的紧密结合。比如北大的燕园建筑,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优美环境的点睛之笔,是校园文化的经典。它实现了建筑功能与环境的统一,与建筑群体形成和谐的节奏,以建筑与景观、道路与森林的空间序列营造出多种多样的美好感受,体现了建筑特有的人文关怀。放眼整个燕园,湖光塔影,山川相依,青瓦红瓦,树木葱郁,美不胜收。(摘自《北京晚报》2002年8月第11051期)接下来要注意大师的风格。梅贻琦说:大学之所以叫大,是因为它不是建筑,更是大师。要谦虚真诚,勤于提问。前几天去北大图书馆看书画展,主要展示当代名家的书法和国画。只是喜欢书画,没有深入研究过,所以对这里展出的很多书画的内涵不是很了解。正好旁边有个老大爷认真看完,拿笔在本子上记录。我冒昧地说:“爷爷,我想你一定懂字画。能给我讲讲吗?”爷爷听了一笑,谦虚地说:“我是搞国画的,欣赏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赏角度。除了我自己的看法,我什么都不能告诉你。”接下来,他很认真地告诉我欣赏这幅画的步骤,以及欣赏什么。然后他从绘画谈到艺术,然后谈到今天的国情。我对他的记忆还是不深。他说:艺术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爷爷提到自己的经历时说,他今年70岁了,经历了国家的变化和发展。突然觉得身边的每个人都是值得学习的老师,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平凡的故事。尤其是在北大,像我身边的这位爷爷,他可能是某个领域的知名教授,甚至是专家型大师,但他们都是那么的平凡,谦虚,可亲。至于在大学里锻炼的能力,用华的话说:专、识、漫。首先,你要掌握一两项专门的能力,这可能是你的专业,也可能是你的一项优势天赋,比如演讲、设计、策划等等。然后要“博客”,也就是多接触各种东西,多读书,多参加社团活动,挖掘自己的潜力。当我们学习到一定程度,就会融合甚至扩散到其他学科,成为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就像井底之蛙,永远向着井口那么大的天空敞开,只有勇敢地跳出来,才能收获真正的蓝天!

有一个故事:大草原上,一只狮子不停地奔跑,但面前没有猎物。当被问到为什么要跑时,狮子说,我只有跑得比猎物快,才能得到食物。同样的,一只鹿一个人在跑,问他为什么跑。鹿说:“我必须跑得比其他鹿快,才能避免被吃掉。”这告诉我们:无论强弱,只有领先一步,不断努力,不断超越,才能生存。

所以,为梦想努力奔跑吧!用我们的青春和激情写一首无悔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