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
从去年年底开始,国内媒体对近视的手术治疗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是由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去年2月6日65438发表的题为《眼科手术对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太危险》的报道引起的。报道称,鉴于近期部分近视或远视患者接受LASIK手术后出现视力下降、角膜强度减弱、感染、视网膜脱落等问题,其安全性令人担忧,英国政府医疗监管部门在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阻止准分子激光手术。报告还指出:“眼部激光手术的失败率约为10%。”
此文一出,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各国眼科医生和医疗机构纷纷发表意见。大多数人认为英国媒体对此事的报道是“片面的”和“过时的参考”,夸大了LASIK手术存在的问题。尽管如此,该报道在被国内媒体转载后,仍然让国内数百万接受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的人“感到不安”,让正在考虑这种手术治疗的人无所适从。
一家公司的失误导致英国“举国体制”说“不”
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激光手术总成功率在95%以上
据了解,英国政府的医疗监管部门在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阻止了准分子激光手术。主要原因是英国一家名为Boots的制药公司为近视患者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后,患者出现了视力模糊和视力损伤。该公司被迫关闭了九个准分子激光中心。
世界各国专家认为,仅仅一家公司的问题并不能代表世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水平和真实情况。《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的10%的失败率引自《眼科学》杂志。从字面上看,指的是眼外科手术的失败率,而不仅仅是准分子激光手术。美国屈光手术质量保证委员会执行主任说:“我们是代表患者利益的组织。如果LASIK的失败率真的那么高,我们会先指出来。”据统计,2004年美国约有654.38+0.2万人接受了LASIK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其中需要手术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在0.5%以下。
自1990以来,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一直在为那些戴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矫正视力不佳的患者提供LASIK手术,每年约800人,仅占英国每年LASIK手术的0.8%。既然NHS提供免费医疗,对LASIK手术说“不”也符合国际惯例。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已经禁止了准分子激光手术,所以国内一些媒体关于“英国停止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说法并不准确。
国际眼科学会(AOI)唯一中国院士、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赵家良教授告诉记者,我国应用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近视的总成功率已达95%以上。5438年6月至0993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至今已积累数万例手术经验。
2004年6月5438日至2004年2月,国际眼科学杂志发表了北京协和眼科李颖博士题为“26743屈光性角膜手术回顾”的论文。本文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2003年5月6日至2003年5月在协和眼科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的26743例(44580眼)患者。在严格跟踪和保留完整数据的基础上,他们应用数学模型建立数据库,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安全有效,98.7%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视力矫正。
专家指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手术。
各种近视手术都要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谨慎进行。
今年四五月份以来,来自上海、北京等地的消息显示,近视手术出现了“返工潮”。一些综合性三甲医院的眼科,每个月都会接诊近百例因手术失败而要求再次手术的患者。据报道,在要求“返工”的患者中,近70%的人在十多年前接受了近视最早的侵入性手术——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RK手术因并发症风险高,已被大多数医疗机构放弃。
RK手术一度在南方城市“流行”。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眼科副主任吴教授介绍,RK手术是前苏联专家在上世纪40年代发明的。前苏联和日本做得更多,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RK手术是基于医学界对人角膜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粗浅认识。需要医生亲手在角膜周围放射状切开角膜。“这个手术对人眼的影响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吴对说:由于RK手术中角膜切得太深,术中容易造成角膜穿孔和感染,术后患者眼球可能因外力而“撕裂”。尤其可怕的是日本医生在RK手术上的“创新”。他们不是从角膜上皮表面开刀,而是从永远无法再生的角膜内皮表面“动刀”,导致很多患者付出永远失明的沉重代价。好在中国沿用了前苏联的方法,RK手术基本已经被准分子激光手术取代。
专家指出,随着手术设备和检查仪器的不断更新,手术方法和技巧的不断提高,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安全性较“RK时代”有了很大提高。
准分子激光是由氟化氩混合产生的一种不可见的紫外光束,属于冷激光。这种光束可以分裂几层角膜分子键,使细胞组织汽化,但对周围组织没有影响。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就是利用这种高效率的光束改变角膜表面的曲率,从而降低角膜的屈光力,达到精确矫正近视的目的。
目前,一种被称为“个体化切割”的新手术开始出现,即“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医生通过将眼球像差仪的分析系统与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连接,可以完全矫正人眼像差,使术后裸眼视力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人眼极限视力3.0,代表了近视激光手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赵家良教授指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手术。准分子激光手术从诞生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目前,这种手术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成千上万的人恢复了清晰的视力。单从这一点就已经充分说明了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优势。同时,准分子激光手术和其他任何手术一样,都有一定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因为手术是在正常的角膜上进行的,所以是锦上添花的手术,没有必要。因此,医疗机构应辩证地分析各种近视手术,根据自身条件慎重开展。在手术前,患者也应对这类手术的风险有更全面的认识。只有精挑细选医院和医生,才能保证安全。
李颖教授《屈光手术远期临床效果分析》的核心结论是:不同的手术方式有其适应证,LASIK手术适合绝大多数患者,低度近视可选择多种手术方式,角膜较薄的患者可选择LASIK;完善的术前检查、熟练的手术技巧、严格的无菌操作、合理的术后用药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市场巨大,全国有600台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在运行。
卫生部发放了65,438+0,000多份“就业证明”。
33岁的北京某公司员工米莉,高度近视1000多度,一度让她离开比啤酒瓶底还好看的眼镜,无法动弹。今年春天,她下定决心告别跟随自己几十年的“啤酒瓶底”,于是去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做了LASIK手术。摘下眼罩的那一瞬间,她惊呆了:对面护士的黑眉毛是那么的清晰,连她头上的细纹都能一一数出来!窗外的天空是如此的蓝和明亮...她激动地掐住丈夫的脖子,说了一句“超级爽”,把屋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相关会议上,各国专家对“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的治疗进行了讨论,大家都建议“要把矫正“屈光不正”作为防盲的一项重要任务”。
赵家良教授说,近视是中国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1998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统一安排下,他和同事们去北京郊区调查5-15岁学龄儿童近视患病率。结果发现,男孩和女孩在5岁时几乎没有近视,女孩的近视患病率在8岁后增加,在15岁时达到55%,而男孩在10岁后增加,达到65438+。据广东省视光协会负责人介绍,该协会近期完成了对广州296万学生为期8年的视力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分别为80%、60%和30%。更令人担忧的是,幼儿园近20%的孩子视力不好。与三五年前相比,学生近视患病率增长率超过10%...极其庞大的近视人群,由于上学、招工、招聘以及像米莉一样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等因素,形成了一个近视矫正潜力巨大的市场。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多达600台准分子激光治疗机在运行。全国大中城市的医院,甚至县医院。2004年,接受手术的患者超过50万,超过了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数量,由此带来的市场竞争也不可避免的“白热化”。一些技术力量薄弱、设备(有的甚至引进了国外淘汰设备)、环境不理想的小医院为了吸引病人,竞相降低价格,有的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赔本赚吆喝”。价格低了,势必标准低,质量低,更不用说医生的“手潮”,操作流程也不规范。比如本来应该用一次的手术器械,比如角膜刀片,张三用完就要用,结膜灌洗液本来应该一个人用,但是在小医院一瓶结膜灌洗液要四五个病人用,消毒不到位,非常容易感染...5月265438+
许多专家强调,准分子激光手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一个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和一台先进的激光手术设备,绝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术前检查、手术设计、术中操作、患者配合、术后用药及护理、随访等,每个环节都与手术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提高准入门槛,规范运作,加强行政监管。
李颖现任中国眼科学会角膜学组准分子激光手术领域负责人,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大型医用设备使用者国家资格考试专家组成员。据她介绍,为了加强对包括准分子激光机在内的大型医疗设备准入和使用的监管,早在1998,卫生部就委托中华医学会开始实施一项名为“大型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岗前培训”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只有培训后考核合格的人员才颁发资格证书。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000多名持有行医执照的眼科医生获得了准分子激光治疗机的使用资格。培训每年举行一次。起初只有不到100人报名,去年有近600人报名。李颖说,一方面证明准分子激光手术确实“火”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规范化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视手术并不能“治愈”近视。
专家呼吁进一步加强广告监管。
去年,中国至少有50万人接受了准分子近视手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有50万近视人群”?专家的答案是否定的。
赵家良教授指出,现阶段所有治疗近视的方法都属于“对症”治疗,而非“因果”治疗,准分子激光手术只能“矫正视力”而不能“根治”近视。每一个接受过或者将要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患者都应该清楚:手术只能让你摘下眼镜,改变不了你近视的本质。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术前近视1,000度,术后裸眼视力1.0,就不用戴眼镜了。虽然表面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但是你的眼内结构和视网膜还处于高度近视的原始状态。高度近视所有可能的并发症,如青光眼、视网膜脱离都有可能发生。不要因为不需要戴眼镜而忽视眼部卫生。
此外,准分子激光手术并不适合所有人。不适合以下情况的患者:18岁以下近视儿童(因为其屈光系统不发达);近视度数不稳定,近年仍有逐年加深的趋势;活动性眼部病变(如炎症、青光眼、严重干眼症);角膜中央厚度小于450微米;患有其他严重眼病(如圆锥角膜)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疤痕体质、严重糖尿病的患者。另外,近视度数在1600度以上的,准分子激光手术不是矫正近视的首选。
“视觉质量是比视觉更高层次的概念。”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科医院眼准分子激光中心于志强博士说。不仅要求1.0以上的正常视力,还要求清晰、舒适、稳定。除了屈光度处于正面状态外,还涉及像差、对比敏感度、夜视、泪膜稳定性等因素。目前准分子激光技术只能改善裸眼视力,不能改善视觉质量。相反,手术还可能导致视觉质量下降。比如夜间视力下降。在准分子激光手术后的早期,一些300度以上的近视患者通常会抱怨晚上的视力不如白天,或者在雨天视力下降。其实这是目前准分子激光手术还没有攻克的难题。主要原因是手术降低了视觉对比敏感度,增加了患者的像差。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人们就能增强对社会上各种夸张广告的“免疫力”。
据悉,由于设备来源不同等原因,目前仍缺乏全国统一的准分子激光手术技术规范和标准。今年年初,由温州医学院牵头,北京协和医院、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10多家医疗单位参与了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提高屈光性角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项大规模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影响视觉质量的因素;探讨如何在安全、有效、准确、稳定和最小损伤的原则下,满足验光中清晰度、舒适性和耐久性的要求。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行业引导是现阶段规范准分子激光手术最重要、最具可操作性的切入点。通过学术交流、科学技术研究和组织协调,拿出适用于全国的指导性意见。
5月21 ~ 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准分子激光手术高层研讨会聚焦“术前”问题,强调两个字“严”。第一,必须严格选择患者,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眼压、青光眼、角膜炎症等。二是严把医生准入关,即使通过了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委托)的培训并考核合格拿到岗位证书,也不一定都能上手术台。要采取类似汽车司机“年检”的措施,加强对已上岗医生的监督管理。李颖表示,准分子激光的术前指导或建议会在本次会议后不久出台。接下来,我们会在手术中、手术后逐步提问。
题目是《分而治之》。
赵家良教授透露,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国家规范和标准将有望在今年出台。
数据传输器
目前,中国有三种准分子激光手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先用微型角膜刀在角膜表面形成角膜瓣,然后用准分子激光切割中间角膜基质,再复位角膜瓣。这种方法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所以最符合角膜解剖和生理。患者疼痛轻,视力恢复快(12小时内)。缺点是他需要昂贵精密的仪器设备,对医生技术水平和手术环境要求高,手术费高。
LASEK: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角膜磨镶术。用角膜上皮环钻切出上皮瓣。上皮瓣打开后,用准分子激光原位研磨,从而改变角膜的屈光度,达到矫正近视散光的目的。然后复位上皮瓣,避免了LASIK手术时瓣制作不良的风险,适用于角膜较薄的中低度近视患者。缺点是视力恢复较慢,偶见角膜上皮下混浊,术后需要滴糖皮质激素两个月以上。
PR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除术。它利用准分子激光的特性,直接切割角膜光学区。操作设备和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但患者术后眼部疼痛剧烈,持续时间超过10天。术后需要长期滴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所以这种操作在国内逐渐失去了市场。
术后服务的几种情况
1、眼球突出或眼球萎缩患者:因戴眼镜、近视而导致眼球突出或眼球凹陷的患者,一旦摘下眼镜,会对自己的形象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眼球突出进行治疗。
2.手术后患有近视或近视散光的患者。部分近视患者由于手术不完善或不彻底,术后出现散光或近视,严重影响视力。这个时候,选择保守疗法是非常必要的。但理论分析表明,如果手术失误导致的散光用保守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规则散光才能完全治愈。
3.手术后患近视。部分近视患者因大量近距离用眼,术后出现近视,且程度普遍较轻,不适合进一步手术。保守治疗成为首选。
4.虽然,从理论上讲,术前保守治疗是中高度近视的最佳选择,但对于接受过手术并患有并发症的患者,通过保守治疗预防近视并发症是非常必要的。
5.手术后患远视者。根据用废论,这种情况要靠自我调节,配镜或重新手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眼睛的屈光度。
近视手术适应性调查及术后防治
近视是一步步发展的,或者说人眼的屈光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很难被察觉。一般来说,有的人会相对稳定很久,有的人做不到。由于专业(或相关工作)、生活习惯、用眼习惯的差异很大,眼睛的屈光状态差异很大,有些人的近视会逐渐发展,特别是对于近期用眼较多的人,近视的预防和治疗始终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什么人二十岁以后视力基本稳定?首先,在20岁之前,绝大多数的调查对象都是中小学生或者大学生。这类人容易查考,近视因为升学压力进展很快。但20岁以后,中学或大学毕业后,人员分流,没有那么集中,所以没有准确统计。其次,20岁以后,人的身体发育已经基本停止或减缓,身高已经达到成年人的高度。升学压力消失或减轻,阅读和写作已经能够保持很长的距离,比如一尺多。即使在同样的学习负担和时间下,近视的进展也会变慢。第三,20岁以后,生活环境相对确定,大部分人的近视程度大大降低,所以近视的问题不重要或者消失,所以不被关注或者关注较少。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有调查显示,即使是35岁以上的人,如打字员、作家、画家以及经常上网、玩电脑游戏的人,也会因为经常近距离看东西而患上近视或导致近视加重。第四,20岁以后的人生长发育缓慢,眼睛的适应性降低,可塑性降低,所以保持相对稳定,所以视力也保持相对稳定。
所以,即使手术效果很理想,也不要以为手术后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想法不现实。不管手术与否,我们必须做到:
1)保持眼部状态稳定:根据环境改变,眼睛会适应的理论。一般来说,不需要防止眼睛疲劳影响工作、生活或学习。但是要适当调整,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照顾好眼睛的健康。如果经常上网的患者,有必要减少上网时间,多去户外活动。
2)还有一种情况是,近眼太少,用远眼太多的人会老花眼。如果近视不足以抵消眼睛的自然恢复力,那么近看就容易出现眼疲劳和老花眼。
3)对于手术度数高的人,由于这部分人的眼球结构没有改变,如果近距离大量用眼,近视并发症会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最好让眼睛变老,但最好不要加重近视。
有问题去看医生也是常见的选择,但是合理的调理和平时的预防是非常必要的。赛前眼睛是自己的,呵护眼睛,关注眼睛健康是永恒的话题。这样,就需要讨论和处理问题,对策是:
1,术前服务:
从理论上讲,几百度甚至更高的近视最好用非手术方法解决,但考虑到治疗周期长,需要患者的配合和耐心,在眼过程治疗和努力降低屈光力后再进行手术更为合适,这样就没有了手术的后顾之忧(假设手术效果理想)。
2.眼球突出和严重近视的治疗:新研究的仪器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这应该是做手术的患者首先考虑的问题。
3.近视手术中的欠矫:即手术中屈光度的改变不到位,仍有部分近视度数。这时候用仪器治疗会有两个效果:一个是治疗近视,一个是治疗突眼,美容。因为低度近视治疗难度不大,手术引起的散光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弱。
英国为什么停止眼部激光手术?
据《中国中医药报》报道,英国停止眼部激光手术。
“据海外媒体报道,出于对患者长期安全的担忧,英国政府医疗监管部门正在阻止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进行眼部激光手术。
国家诊疗标准化研究所对眼部激光手术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评估,评估结果是,关于该类手术安全性的“现有证据”不足以支持该类手术在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推广。
在“摘下眼镜”的诱惑下,英国每年至少有6.5438亿+人花费20-3000英镑做眼部激光手术来矫正近视。为了推广他们的眼部手术,一些公司对其效果和安全性做了大量宣传。
然而,国家标准化诊断和治疗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草案称:“对该手术的长期安全性存在担忧,现有证据不足以支持未经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特别同意的手术。”
报道说,虽然有证据表明激光手术可以帮助轻度近视的人改善视力,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许多公司声称的手术安全性。
该研究所指出,由于戴眼镜可以安全地矫正近视,“其他治疗方法必须绝对安全才适合使用。”
去年《美国眼科杂志》说,这种眼科手术的失败率是1/10,而不是大多数广告中所说的1/1000。
从上述报道中可以看出,由于“对手术的长期安全性存在担忧”和“现有证据不足以支持手术”——最终理解为停止的原因并不是手术本身,而是对手术若干年后可能出现问题的担忧。因为是近几年才大规模开展近视激光手术,手术的短期效果可以评估,但长期效果还没有得到证实,证明近视手术是否成功至少还需要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没有进行过如此长期的实验。换句话说,接受过激光手术的病人都是实验者。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近视手术-
1,如果你认为激光一扫,就没有近视,看来这个问题简化了。
2.所谓千分之一,其实就是操作本身有问题。事实上,相当多的人有视疲劳或老花眼。这是手术问题吗?根据同仁在线的数据,似乎有25%的人有类似的问题。
3.手术后老花眼两个、三个甚至更长也应该是手术的后遗症(不算成功),至少按照英国的标准是这样的。
从这篇报道中可以看出,他人的最高目标不是追求所谓的经济利益,而是追求科学真理的态度和有益于人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