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浙江)2011学校简介
宁波大学位于宁波高教园区北区,占地2400多亩,总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学校各类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计算机网络系统先进,藏书1.4万余册,拥有5所设备齐全、水平较高的市级附属医院。宁波大学地势开阔,甬江蜿蜒,树木葱郁,建筑隽永,是学习和研究的绝佳场所。
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拥有正高级职称214人,副高级职称587人,博士209人,在读博士教师近百人。全日制本科生21.300余人,研究生741人,外国留学生(含短期培训)1人,成人教育学生9700人。
学校积极倡导浙东学派“实事求是,应用实践经验”的学术精神,全面实施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办学特色之一。学校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及英语、体育等专业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抽检多次在浙江高校名列前茅。学校成立了学生援助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学习指导中心、创业指导中心等六个中心,制定实施了学生非学业因素评价办法和学生事务投诉处理委员会制度,创办了名家系列讲座、“讲宁自己的故事”、“宁波经济社会论坛”等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品牌,学生服务引导工作创新。
综合类学校积极构建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现有学科涵盖经济、法律、教育、文学、历史、科学、工程、农业、医学、管理等十大类。有19学院,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5个本科专业。拥有1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浙江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0宁波市重点实验室、3个宁波市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12个,其中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2个,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专业9个,市级重点专业4个,基本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建设体系和优势特色学科群。
原华侨大学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创办。在发展过程中,包氏姐妹、、曹光标、包玉书、赵安众、李大三、朱秀山、朱应龙等海内外“宁波帮”人士和王宽城教育基金会给予了大量的捐赠和广泛的支持。20年来,50多名宁波帮成员捐资近3亿元,帮助学校建设了一批教学科研楼,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学校高起点、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支持。众多“宁波帮”的捐赠成为学校的一大优势。同时,他们的重教惠子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的独特内涵。
当地宁波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华东重要贸易口岸。2005年,城市综合竞争力已跃居全国第六位。作为一所直接以市名命名的大学,学校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的理念,着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以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为导向,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努力开辟产学研工作的新渠道;以政策措施为保障,以县市科技合作项目为载体,动员教师积极参与服务地方,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整体实力,在地方谋发展,从综合方面找优势,创一流特色。
开放的宁波大学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所新兴大学。学校自成立以来,一直倡导开放的办学理念,重视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迄今为止,已与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4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具有教育部指定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招生资格;每年选派优秀留学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中加合作工商管理、中澳MBA、来华留学等多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学校与港澳台有着频繁的接触和交流。目前已与台湾省中国文化大学等7所高校签订学术交流合作协议。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内涵建设,努力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锐意创新,提高质量,培育特色,融入地方,争创一流,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