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的论文
论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一)
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取决于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发展
心理健康是指持续的精神状态,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马斯洛从成功名人的人生历程中总结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精英标准?在他看来,一个有自我实现能力的人,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精神病学家认为,任何没有心理症状的人都是心理健康的。这是什么?关键标准?健康水平低。正视现实和自我,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能力成为国内外学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 * *知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和划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包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个方面。物质自我是一个人自己的身体意识,如身体、衣服、金钱等。社会自我是一个人在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角色意识;精神自我是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根据自我意识的功能,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自我意识,包括自信、自尊、责任感和义务感;第二,消极的自我意识,包括自卑和自我否定。根据自我意识的概念,可以分为自我实现、自我投射和理想自我三类。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为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也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显著的智力发展
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显著提高。他们开始思考生活和世界,喜欢质疑和争论。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他们往往对此感到困惑和不安。这种心理压力既可以是发展的动力,也可以是学习进步中的阻力。
2.增强自我意识
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格品质。但由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往往是片面的、情绪化的、波动的,对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容易因自我意识发展不成熟而产生心理脆弱。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自信坚强,自我调节。
3.情感发展与现实的矛盾
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强,不愿意向他人吐露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个人秘密,自我封闭有时会导致孤独;他们渴望独立并拥有强大的?断奶?渴望,但缺乏经验,复杂陌生的环境导致信心不足;情绪不稳定,容易情绪化,不善于调节情绪与理智的关系;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却低估了现实中的艰难险阻。他们往往被学业、就业、恋爱、不正之风所迷惑,情绪受挫,容易悲观。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持续解决,就会使大学生失去心理平衡。
在大学生成长和发现的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是产生心理压力和冲突的根源,而这些矛盾和压力会随着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而逐渐成熟并得到缓解。其调节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或对真实自我、自我投射和自我理解的准确把握;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学生人生观的定位和价值观的形成。心理健康反映了一个人健康的生活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对生活有开放乐观的态度,他们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他们充满利他精神,他们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面对现实放弃去做?完美超人?这个想法。归根结底,心理健康是生活态度的反映。
人们通常把平衡和适应作为心理健康的特征,但是?适应?并不意味着。服从?,?平衡?不代表你心里什么都没有?冲突?。积极健康的心态应该是渴望生活的挑战,没有压力、冲突和痛苦,寻求生活的充实和意义不是永久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表现为个体与现实的动态平衡,以实现崇高人生目标为目的的有效自我调节,以及内心的平衡、和谐和正常发展。
面对矛盾的日常生活,以生活目标为方向,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是保持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条件。因此,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助于他们对主体有更科学、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以积极的心态解决心理矛盾和冲突,达到积极的心理平衡。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自我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关于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的论文
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
摘要:人的主体性问题已成为当前哲学研究的热点。热点?。研究这个问题,人们首先要思考和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能成为主体?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回避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的研究忽略了自我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特征之一。但正是因为人的自我意识,人才成为人,成为自觉实践的主体,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如果离开人的自我意识,人的主体性地位将因其固有的本质规定的丧失而得不到充分的说明。
关键词:心理学;自我意识;个性发展
第一,?自我?的内涵分析
当人们研究自我意识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自我?,?自我意识即认识主体的自我反思和认识。自我意识的研究要求我们正确。自我?这个概念先做个基础分析。
?自我?“self”或“ego”的英语对等词。在真正的自我认识过程中,自我?表现为双重同一性,即具有整体统一性?自我?分成两部分:?我的主题?用什么?我的对象?。在《自我意识的最初建立》一文中,主客体的分化使人类有了自我与外界的最初区别,有了自我意识,有了朦胧的自我意识。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自我意识是非常原始的,也是极其抽象的。要真正深化和拓展自我意识,有赖于主体在意识上的进一步发展?自我?区分意识的主体和客体。所以,如果主客二分是自我意识的第一个基础,那么?服从我?用什么?反对我?观念的分离是自我意识的第二个也是最现实的前提。因为主客分离是人类走向自我觉醒的第一步,但当时我只是非常抽象地反对外界的一切(整体),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初级阶段。要想从这种抽象的主客体中分离出对立面,发展成为生动具体的自我意识,就必须具备?自我?本身的双重分裂:?服从我?用什么?反对我?分离。所以说,自我本身的这种双重分化,就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步,也就是现实条件。这里我们看到,主客体的矛盾运动和发展构成了自我意识内部运动的基本骨架。
所谓?服从我?也就是意识到自己活动和行为的我。反对我?它是被观察和认可的自我的身体和精神活动的状态。美国人类学家米德称前者为我,后者为我。
二,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
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年龄、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首先,自我意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Marsh、Shavelson和Hater假设青春期的中间阶段是自我意识最不稳定的阶段。Piers和Harris(1964)证实,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在自我意识量表上的得分远高于六年级的学生。中国学者杨善堂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杨欣德的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可能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性别差异方面,Piers和Harris在同年级学生中没有发现对自我概念的实质性影响。Wylier的综述论文包括年龄从6岁到50岁不等的主题。她说,在她阅读的论文中,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年龄和性别对整体自我意识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中国学者杨新德的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略高于女生。杨善堂的研究还发现,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然而,韩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女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高于男生,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戴维斯和格林伯格在低年级学生中做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成绩好的学生在评价自己的三个方面——个人能力、学术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得分高于成绩差的学生。Taliuliag和Gama还在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中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成绩优秀的学生自我意识得分较高。中国杨善堂的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然而,韩的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与农村儿童基本一致,没有显著差异。虽然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三个方面,但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仍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讨论。此外,地域差异、民族文化、环境对自我意识发展影响的研究也有涉及,但为数不多。
第三,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是不同层次自我的协调发展。自我发展没有固定的界限,但正是不同层面的协调影响了自我发展的实际水平。是社会生活本身的影响决定了发展中的协调性。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领域,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它们对不同层次自我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及时、正确、有效地接受这些影响,将有助于发展中各个层面的协调。其次,更重要的是不同层次之间的转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层次的自我都会遇到困难、矛盾和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将根据各层次之间相互关联的逻辑,探索其他层次障碍的原因。一旦发现或消除了这些原因,这一层发展的困难就消除了。由于社会自我的现实性格,困难和障碍最多,往往出现在社会自我中。这时,人们在人际关系和人群活动中感受到矛盾和困难。这时,人们不仅会从社会生活本身,而且会从人的物质和精神自我去寻找矛盾产生的原因,这样问题和困难才能得到解决,正常的发展才能继续。这种转化也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在两个领域之间的运动和转化。我们往往从改变对他人的态度和原则入手,最终达到人际关系和活动的改善。这是从一个自我转化到另一个自我的最典型、最常见的例子。
标签
总之,学者们对自我意识的研究为自我意识的深入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简单的理论探讨和描述到理论探讨和调查相结合,从大规模的合作研究到心理学家的个人探索。但是自我意识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资料:
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左·。自我意识的发展与青春期的特点[J].心理学杂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