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行为影响的研究
摘要:在任何社会组织中,家庭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最大。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历史传承、家庭种族和民族背景、家庭宗教信仰、家庭时间和地理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文化内容、家庭人际关系、父母的综合素质、父母的教养态度、教育能力、教育方法等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形成乃至人格的塑造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正是上述因素的混淆效应,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留下了浓重的色彩。然而,社会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或家庭教育功能的障碍,成为许多儿童人格心理不完善甚至扭曲的根源。探索这类家庭亲子互动过程中儿童心理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行为,儿童社会化过程,社会组织,历史传承,宗教信仰,地域环境
一、单亲家庭的结构模式和功能特征
现实中,家庭结构至少有四种类型:核心家庭、主体家庭、联合家庭和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多由核心家庭(即由丈夫、妻子及其亲生或领养子女组成的家庭)和主家庭演变而来。离婚、丧偶、一方被劳动教养、非婚生育后被一方抛弃,都会产生一系列单亲家庭。近年来,特别是由于离婚率、非正常死亡率和犯罪率的上升,单亲家庭在家庭结构类型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可能是所有家庭结构中比较多的模式之一。本文只讨论单亲家庭“因离婚而生”的模式
社会学研究表明,家庭对孩子主要承担两大责任:一是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保护孩子免受不良影响;第二,要为孩子进入社会后有正当的行为和接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做好准备。这也是家庭的两个实质性功能。一般来说,核心家庭的这两种功能的发挥障碍很少,有“家庭自豪感、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凝聚力、适应性、沟通意愿、目标核心一致的价值观、家庭氛围愉快”等表象。而单亲家庭大多功能失调,他们很难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支持性的、相互依存的成长环境。他们可能满足不了孩子基本的物质需求,但肯定满足不了孩子健康的思想成长和足够的精神慰藉的要求。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现象上看,属于“典型家庭”的核心家庭是完整的、幸福的,而属于“特殊家庭”的单亲家庭是不完整的、不幸的。事实上,单亲家庭所有不幸的总源头是家庭功能的损伤和障碍。这样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很难一一列举,但以下几个特点是相同的:“不信任、缺乏自信、缺乏幸福感、自卑感强”。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发展主要是童年生活经验的产物”。我们可以推断,孩子所生活的家庭接收到的信息会对他产生负面阻碍。
二,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行为的一般特征
1.离婚前后的短期影响
一些单亲家庭在形成之前首先经历了冲突家庭阶段。父母之间长期的分歧、敌视和争吵,造成了冰冷的家庭氛围,尤其是父母的负面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安全感和负面的情绪体验,在以后的生活中容易出现心理病理症状。社会心理学家施荣华认为,“由于父母之间频繁的情感冲突,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容易出现情绪混乱,降低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父母对事物不可调和的态度和看法,很可能内化为孩子不良的认知模式,从而形成神经质人格和封闭的内向心理,使孩子感到痛苦敏感、焦虑抑郁,难以建立信任。父母离婚前的情感冲突阶段对孩子心理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离婚后进入单亲阶段的创伤性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家德斯帕特也说过:并不是离婚对孩子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而是离婚前夫妻关系的不和谐对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离婚只是这种不和谐的结果。还发现,家庭矛盾严重但没有离婚的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比单亲家庭更严重,孩子表现出更大的攻击性和更多的问题。“父母离婚必然会给孩子带来不幸,但如果生活在一个婚姻非常不幸福的家庭,孩子在感情上受到的伤害会更大。"
国外研究表明,父母离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一般持续18个月,之后孩子的情绪逐渐趋于平静。但在这期间,孩子是极其痛苦的,要经历一个“拒绝、愤怒、失望、包容、顺从”的过程。父母离婚后的这段时间,孩子普遍有负罪感(父母离婚是他们的责任)、自卑、敏感、孤独、与人不和,以及失落、遗弃、焦虑、不安全感等消极心理,这些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感情和工作关系;性格上,他会孤僻、固执、安静、固执、情绪不稳定;语言认知能力有限,社会适应能力差;在行为上,大多表现为学习成绩差、多动、说谎、偷窃、逃学、攻击、反社会、酗酒、离家出走,青少年犯罪和自杀行为也明显高于完整家庭的同龄人。虽然离婚后孩子由单亲抚养,但夫妻双方往往仍保持着某种破裂的联系。如果一些离婚夫妇之间的敌意仍然存在,打架、辱骂和挖苦不仅会引起孩子的焦虑和愤怒,还会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
2.离婚后的长期影响(主要是教养方式造成的)
进入稳定的单亲家庭阶段后,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会逐渐对孩子的心理行为发展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单亲家庭可能会继承家庭破裂前的教养方式,也可能会中断原有的教养方式而改变。但无论如何,没有劳拉·E·贝克分析的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冷漠型。一般来说,采取“权威式”教养方式的单亲家庭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制,并要求孩子遵守,对孩子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热情,尽力抚慰孩子的精神创伤,很少粗暴武断地对待孩子;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密度增加了,一旦孩子出现行为偏差,就会被严格管教。这样,孩子很容易从阴郁的情绪中逐渐恢复到活泼快乐的状态,自卑感减弱,自尊心增强,自控能力也得到发展。采取“威权”教养方式的单亲家庭,对孩子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非常重视孩子的服从。在孩子反抗的时候,不是耐心倾听孩子的意见,为孩子创造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民主氛围,而是希望孩子毫无保留地受到大人的管教,否则就会强迫孩子去做或者施加惩罚,这就完全压制了孩子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意识。孩子持续处于离婚前的冲突所导致的焦虑、孤僻、抑郁的情绪状态,容易出现攻击性、不负责任、学习成绩差的倾向,性格上可能会变得冲动、固执,父母很难对其进行严格、合理、连贯的教育。单亲父母,主要采取“放任”的育儿方式,“视孩子为花朵”,不对孩子的行为设定标准和要求,对孩子进行管教,让孩子自己做很多决定,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决定,孩子的行为随意,基本不受约束;当家庭面临严重的经济压力时,父母在觉得自己无法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时,会有负罪感。这种内疚感使得父母不愿意在情感上刺激孩子,所以在家庭中不严格要求管教,采取“过度保护”的策略,以达到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这种教养的结果是,孩子们变得非常不成熟。当他们遇到与预期相冲突的事件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抗拒,任性,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表现出叛逆的行为。他们可能对父母要求过高,或者过于依赖父母,做事缺乏恒心。“冷漠型”的教养方式在一些单亲家庭中较为常见:父母普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甚至在态度上拒绝否认。只有当他们满足了自己最起码的温饱需求,他们才不再全心全意地尽职尽责;成年人通常面临沉重的生活负担,以至于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忽视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孩子失去了完整的父爱或母爱,无法从单亲父母那里得到正常的关爱,很容易发展出更强的依恋行为。由于单亲家长对教育孩子不感兴趣,通常给孩子提供的刺激较少(如言语交流能力低下),容易造成孩子认知、游戏、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缺陷,并可能延缓和挫伤孩子的智力发展;因为孩子的行为较少受到约束和修正,所以孩子容易出现越轨行为,对他人有强烈的攻击性,逃学,离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