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童年的故事
分析: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父亲进京赶考。掉队后去江淮一带旅游,母亲在家管教孩子。这期间家里发生了一件事,在《苏东坡传》、《宋史》和苏辙为母亲写的长文中都有记载。母亲正在教她的孩子们读后汉书。书中记载,后汉未修,政权落入宦官之手。当时的文人和儒生反抗黑幕小人的统治。贪婪、贿赂、勒索和不分青红皂白地逮捕无辜的人是司空见惯的。因为地方官都是宦官养的走狗,忠厚老实的人,学生,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弹劾汉奸。改革和* * *的声音,此起彼伏,调查和审判,层出不穷。当时,学者和学生在圣旨下不是被折磨就是被谋杀。
在这群正直的学者中,有一个勇敢的年轻人叫范滂,苏洵的妻子正在教她的儿子读范滂的传记。
建宁二年,发函惩戒党员,紧急逮捕。武道,杜佑,到了郡里,捧着圣旨,听说让出了床就哭。我一听就说:“肯定是给我的。”也就是从监狱里。县令郭毅大惊,放印时,弓全死了。他说:“天下之大,子在此何如?”孙:“你若死了,将是一场灾难。你竟敢让你的丈夫背负罪恶,让你的母亲无家可归!”它的妈妈和它在一起。到了母亲节:“仲博的孝心足以供养他,他将从龙书君那里回到坟墓里,他的生死将在他该在的地方。只有大人斩断不堪的恩宠,不要增加感情!”母亲节:“你今天和李、杜一样有名,死了又何苦恨!有你的名字,可不可以兼得?”跪下受教,然后说再见。顾说他儿子的天:“我要使你邪,则邪不能行;如果你是善的,那么我就不是恶的。”路上闻到就会流泪。三十三岁的时候。
小东坡抬头看着妈妈问道:“妈妈,你长大后想成为范滂那样的人吗?”妈妈回答:“如果你能成为范滂,我就不能成为范滂的妈妈吗?”
东坡六岁入学。这个私塾不小,100多个学生,只有一个老师,是个道士。苏东坡极其聪明的少年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了。在这么多小学生中,苏东坡和另一个学生是最受老师表扬的。那个学生就是陈太初,后来通过了科举,却出家了,想成仙。晚年的陈大初,时刻准备着展翅高飞的那一天。一天,他去拜访一个朋友。朋友给他食物和钱。他出去后,把所有的粮食和钱都散给穷人,盘腿坐在门外,准备不吃人间烟火,就此脱离红尘。几天后,他咽下最后一口气,一动不动。朋友让仆人把他的尸体搬走。但是那天是新年,在一年中这样一个吉祥的日子,仆人们不想抬尸体。但死人说:“没关系,我自己扛得动。”他站起来,走到野外,在一个更舒适的地方死去。这就是道家修行者所谓的“白日升起”。
年轻的时候,苏东坡除了读书,还有很多兴趣。放学后,他回家在鸟巢里窥探。他的母亲已经严厉警告东坡和他的女仆不要抓鸟。所以,几年后,鸟儿知道在花园里不会受到伤害,有的就在花园的树枝上筑巢,低到小孩子都能看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鸟,连续几天都去他的花园。苏东坡对这只鸟记得很清楚。
有时候有官员路过梅山镇,拜访苏家,因为东坡的叔叔已经做官了。家里人急了,丫环光着脚跑来跑去,在菜园里摘菜杀鸡,请客设宴。这种情况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东坡和他的堂兄弟们经常围着妈妈玩。他和他的弟弟哲经常去村里的市场或在菜园里挖。有一天,孩子们挖出了一块漂亮的石板,晶莹剔透,上面有精美的绿色条纹。在他们的敲击下,有一种清脆的金属声。他们想把它当砚台用,很有用。砚台必须由一种特殊的有孔隙的石头制成,这种石头善于吸收水分并保存它。这种好砚对书法很重要。一方上品的砚台,往往被文人视为至宝。好砚是文人案头的重要物品,因为他们的生活大多与它息息相关。父亲给了孩子一块砚台,让他一直保存到长大。他还得在砚台上刻上特殊的字,祝愿将来成名。
根据一些文字记录,苏东坡十岁时就能写出令人惊叹的诗歌。在他的文章《伏论鼠》中,我们发现了两句话。这篇短文描述了一只狡猾的小老鼠,它掉进了一个土瓮里装死。骨灰盒掉到地上,他就赶紧跑了,这样骗人。大约在同一时间,他的老师正在读一首长诗,描述了当时朝廷的一群著名学者。苏东坡,一个年轻的小学生,在老师的肩膀后面向前窥视,并开始问与他们有关的问题。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因为在苏东坡的童年,中国处于宋朝最贤明的君主统治之下,他大力奖励文学艺术,中国没有和平。中国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民族,如金、辽、西夏等,曾经深受中国之苦,但也与宋朝相安无事。在这样的朝廷下,贤臣当政,一批文才出众的人受到宠爱,侍奉皇帝,点缀太平。正是在这个时候,苏东坡这个小孩子第一次听到欧阳修和范仲淹的名字,目前深受鼓舞。幸运的是,在这位伟大诗人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仍然有这些对他未来出现的预测。尽管苏东坡在成年生活中记录了许多梦和未完成的诗,但现代传记作家结合解释、直觉和幻想来编造东坡潜意识神经病的结构形式,并没有什么是无意中透露出来的。苏东坡根本没提纸尿裤和便秘。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了一所中学,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必须阅读经典、历史和诗歌,经典古籍必须熟悉到可以背诵。上课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对老师站着,避免偷看老师桌上打开的文章。肯下功夫的同学把历史书上的课文全背下来。背书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文章的内容和知识,还要注意用词,因为写作用的词汇都是由此学来的。在不知出处的情况下使用名言典故,博览群书的人会有优雅非凡的幸福感。这是一种互相喜欢的人使用的语言。读者佩服作者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自己看了也能看懂,所以洋洋自得。作者和读者得到的快乐,来自于观念的暗示和观念的联想。这种暗示比了解真相更有力量和感动,因为暗示的魅力在说到点子上的时候是难以捉摸的。
这种死记硬背真的是一件困难又费力的事情。传统的老方法是让学生背一整本书,不加标点符号,让学生加标点符号,以测试是否理解透彻。学习最努力的同学会抄经典和正史。苏东坡读书时就用过这种方法。如果稍微想想中国诗词的朴素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人名意外隐喻,这种阅读方式自有其优势。因为一个字一个字抄完一本书,我对它的了解就不止是看了很多遍了。这种勤奋的方法对苏东坡的未来大有裨益,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为皇帝起草圣旨,或引用历史事例时,他绝不会糊涂,就像现代的律师引用判例一样。而且抄书的时候,他可以练字。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这种抄写工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苏东坡在的时候,书已经印了一百年左右了。粘土活字印刷术是由一个普通的商人毕升发明的。方法是将一种特殊的水泥做成单个的字,刻上字后,水泥变硬;然后把这些字放在涂了一层胶的金属板上。字板排好后,加热胶水,用金属平板压在排好的字板上,使字完全方正。书印好之后,再加热背胶,每个铅字板都会很容易从金属板上脱落,下次再清洗使用。
正当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在大量阅读文学名著的时候,父亲却落榜了。当时的科举有其固定的规则。就像现代哲学博士论文一样。在那个年代,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你必须努力,对记住事实有良好的记忆力,当然还要有正常的智力。当智力和创造力过高时,是考试的障碍,而不是有益的。许多有才华的作家,像诗人秦少游,都没有通过考试。苏洵失败的软肋十有八九在诗歌。考诗,要有相当的艺术品位和精妙的措辞,而苏洵主要重视的是立意。因为一个学者的仕途是除了教书以外通向荣耀和成功的唯一道路,所以当他离开孙山时,他的父亲不可避免地会感到不安和沮丧。
晚辈朗读经典,老一辈靠在床上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老一辈认为是人生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就可以纠正儿子的发音错误,因为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很多困难。就像欧阳修和后来的苏东坡都是靠在床头听儿子读书一样,现在的苏洵也是靠在床头听两个儿子甜美的读书声。他的眼睛盯着天花板,他的心情大概就像一个猎人射完最后一箭,射不中那只鹿一样,仿佛要抓住一支新箭,让儿子再射一次。孩子的眼睛和明亮的声音使他的父亲相信他们会成功地追求名誉,于是他的父亲重拾希望,受伤的荣誉之心无药可医。这个时候,两个年轻人的儿子,在背经和优秀的书法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父亲,但是年轻的风比旧的风更清晰。后来苏东坡的一个学生曾说,苏洵天赋异禀,但苏东坡作为一个儿子,在学术思想上比父亲更有学问。苏洵并没有完全放弃成名。虽然他考砸了,但如果他还不能相信儿子的高中,那他就是天下第一大痴呆。我无意对这位父亲不敬,因为他以纯净优雅的风格教导儿子,教导儿子把研究史书作为治国之道,乃至国家兴亡之道。
对苏东坡来说幸运的是,他的父亲一直坚持文章的朴素风格,并敦促他克制当时流行的华丽习气。因为后来青年学子赶到北京赶考时,礼部尚书兼礼部主考官欧阳修决心发动一场改革文风的运动,于是借机把所有只醉心于雕句、卖弄华丽辞藻的学子排除在外。所谓华丽的文风,可以说是为了达到文章的美而堆砌难懂的文字和晦涩难懂的典故。在这样的文章里,很难找到一两句简单自然的话。最忌讳的是以物代称,最怕的是句子平实不做作。苏东坡说,这篇花枝招展的文章用词支离破碎,不顾全篇的效果,就像戏开演那天怀里挂着华丽珠宝的老姬。
这个家庭的氛围正好适合有文学天赋的年轻人发展。各种各样的书都装在书架上。祖父现在就很不一样了,因为二儿子已经做了官衙的判官,父亲也有了“大理判官”的头衔。这些官衔完全是荣誉性的,主要好处是便于称呼其他官员。有时候似乎得到这样一个刻在墓志铭上的官衔,并不是虚度一生——等于说,如果一个人不是生来就是士绅,至少他希望死得像士绅。如果你恰好死得太早,还没来得及得到这个荣誉,有一个便捷的方法可以让你死后得到被赋予的称号。事实上,在宋代,即使是朝廷的正式官员,他们的头衔也与他们的实际职责关系不大。读者在读苏嘉墓志铭时,很容易误以为苏东坡的祖父是大理的法官甚至是老师,父亲也是太子的老师——其实这些荣誉称号都是苏辙当侍郎时朝廷授予的。苏东坡此时有一个当官的叔叔,两个姑姑也出嫁当官。所以他爷爷和外公都是有官衔的,一个是荣誉性的,一个是实用性的,就像我刚才说的。
在苏家,东坡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将来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人,就是他的弟弟哲子祐。他们兄弟之间的爱情,以及日后兴衰过程中的深厚兄弟情,都是苏东坡一生吟唱的主题。兄弟俩在难过的时候互相安慰,在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在梦里相见,互相写诗寄语。即使在中国的伦理道德状态下,兄弟之间的友爱之美也是不同寻常的。紫苏的天然气质是安静、清冷、稳重、踏实。在官场,她比哥哥更骄傲,官位更高。虽然他们对政治的看法相同,但仕途的起伏是一样的,儿子冷静而机警。每次他给哥哥提建议,哥哥都受益匪浅。也许他不像他哥哥那样倔强任性;也许是因为他没有他哥哥那么辉煌和出名,所以在他的政敌眼里,他没有那么危险和可怕。现在他们在家读书,东坡不仅是同学,也是弟弟的导师。在他写的一首诗里,他说:“我对我儿子的原因知之甚少,我的才华是和谐而清晰的。是我弟弟一个人吗?若为贤友,则生矣。”子游也在哥哥的墓志铭上说:“我以公仆为业,并从中吸取教训。你爱抚我,便是哥哥,你教导我,便是老师。”
在这一点上,它只是显示了苏三的名字。根据古代习俗,一个中国学者有几个名字。除了姓氏以外,正式的姓名、书信中的签名、公文上的签名,都应该用这个名字。另外,还有一个词是朋友之间口头和口头的称呼。一般人对一个人客气时,都是先赞其名,不提其姓,再加上“先生”二字,此外,一些学者、文人还有另外一个别称,作为书房的名称,常用在印章上。这样的绰号一旦出名,人们往往会用这个名字来搭配。还有人出版了诗集,还有人用这本书的名字称呼他。此外,还有身居要职、全国知名的人,人们也与家乡的名字相称。如湘乡,袁襄城是。
老苏的名字叫明云,名叫劳权,是以他的家乡祖英命名的。长子苏轼,名东坡。这个名字来源于“东坡居士”,是他自己在黄州居住时创作的。后来,甚至在今天,他以东坡而闻名于世。中国史书上每次都称他为无姓东坡,或东坡先生。他的全集有时被称为“苏文忠公全集”,是宋孝宗在东坡去世60年后送给“文忠公”的。文学评论家常以他的故乡之名称他为“苏眉洲”。萧肃本名子游,晚年隐居,自称“迎宾遗风”。因此,有人称他为“苏迎宾”。有时因其文集为《逸成文集》,故称《苏逸成》。翼城离北平南面的正定很近。苏的祖先200年前从宜城迁到梅州。
一个学者有这么多名字,研究中国历史相当困难。苏东坡在世的时候,至少有八个人叫“孟德”,意思是在他母亲怀孕之前,他们都在梦里梦到自己有个儿子。
东坡十六岁那年,发生了一件意外,让他家和母亲娘家的关系变得紧张,也让父亲的性格稍微可见一斑。事情是这样的,苏东坡的父亲把东坡的妹妹许配给了东坡外婆家的一个堂妹,这在中国家庭很常见。现在时间久远,无法得知详情,但新娘在程家并不幸福。也许她是被程家折磨的,总之她死的很快。发生的事情激起了苏洵的愤怒。看来这个新媳妇的公公是个小人。苏洵写了一首诗,诗中暗含恶毒之词,为女儿的死自责。然后,他展示了一个非凡的举动。他编了一个家谱,刻在一块石头上,石头上立了一个亭子。为了庆祝这件大事,他邀请了整个苏家,他要在全家人面前谴责他的婆家。在整个家族向他们的祖先敬酒后,苏洵告诉家族,村里的“某人”——暗指他妻子的兄弟——代表着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使整个村庄道德沦丧;他赶走了年轻的侄子,垄断了家庭财产;他娇惯他的妾,放纵淫行;父子* * *闹宴,家族中女性的丑名广为流传;家里是小人,欺软怕硬,嫌贫爱富;家里的车都亮堂堂的,穷邻居都侧目。他的钱和官场的影响力可以影响政府。最后,“是三里之盗。”不敢告老乡,私下警告我的人。"东坡的父亲自然得罪了他妻子的娘家,但他根本准备与这位亲戚断绝关系,所以他告诉他的两个儿子永远不要与那位表兄来往。这件事之后的四十多年,东坡兄弟再也没能带着表哥程志才回来。然而,在死后,苏氏兄弟和外婆家的其他表亲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苏洵对豪门的挑战和对豪门的公开谴责,略显其性格的凶悍,其病如仇,晚年的儿子东坡也有所表现。
东坡的妈妈当然对这件事很不高兴,也很为小女儿难过。在这场相对的冲突中,很难猜测她是站在娘家那边,还是站在死去的女儿这边。前面说过,这位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父亲在朝鲜做官,官位不低。据我们所知,她曾经反抗过家里的金钱陋习,至少反抗过哥哥的邪恶和不道德的行为。可以说她受到了心碎的打击,健康状况迅速恶化。
中国有一个奇妙的传说,说苏东坡有一个美丽但有才华的姐姐。她在诗歌方面很有天赋。她嫁给了词人、苏东坡的学士秦观。根据故事,在她的新婚之夜,她拒绝新郎进入洞房,她必须等待新郎使她对之前为他开门。很难得到上联。秦观寻访一贫如洗,却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他很着急地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苏东坡却帮了他一把,才拿到了下联。另一个故事说,这对夫妇曾经写过精彩的回文,可以顺读、倒读或循环阅读。在这些故事中,据说苏东坡曾对妹妹说:“妹妹若生为男孩,其功名必胜哥哥。”虽然这是无稽之谈,但大家都愿意相信。但遗憾的是,我们找不到历史依据。在苏东坡和弟弟的数百封书信等资料中,虽然多次提到秦观,但我还是找不到他们关系的任何痕迹。苏东坡的几十本当代笔记,从来没有提到苏东坡有个妹妹。而且秦观第一次见到苏东坡是在他二十九岁,已经结婚之后。苏东坡的妹妹,就算有这样的才女,秦观初遇苏东坡时,也已经四十岁左右了。这个故事后来流传得更广了,也更真实了,成了喝茶喝酒之后最好的奇闻。这些民间故事的流行正说明了苏东坡的性格是多么地被中国人所喜爱。
不过苏东坡有个表妹,是他的初恋情人,她一辈子都忘不了伊人。东坡爷爷去世后,父亲长途跋涉回来,叔叔一家也是。这时候表兄妹们就有很好的机会见面一起玩了。按苏东坡的说法,伊人是“孝顺温柔”的。因为同姓,自然结婚无望。如果他们是我奶奶的表妹,就没有这种困难。后来,这个表妹嫁给了一个叫刘仲元的年轻人。后来,苏东坡在旅行的时候,在她靖江的家里住了三个月。东坡当年在我表姐家的时候,给她写过两首诗。那两首诗是挺难懂的,但是只有把它们当做给表哥的情诗来读才有意义。其他当代作家和研究过苏东坡生平的人,都不曾提及他们的特殊关系,因为没有人愿意提及。然而,苏东坡晚年被流放时,听到表哥去世的消息,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他流放归来,经过靖江时,他表哥的坟就在靖江。此时的他虽然病重,却挣扎着去扫墓祭奠堂姐和她的丈夫。第二天,有朋友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床上,面对着内墙,抽搐,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