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文选题的价值原则

价值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真理,所以它是科学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是“人”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条主线,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同时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宗旨,即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更注重揭示“原理”课程的科学一面,而不去挖掘其人文精神。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原理"课程教学的整体性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并尝试探索"协作式"专题教学模式。这对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原理”教学的立足点

《原理》课程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一个重点”),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原理”课程开设6年来,教育部和各省(市)举办了多次“原理”课程教师培训班,组织制作了“原理”课程“精彩一课”整体教学演示片,编写了一系列与统编教材配套的教具。高校涌现出一批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这些做法极大地促进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仍然停留在教材的“翻译”阶段。

从整体教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既科学又有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二者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任何片面的、肢解的解读都不利于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2]。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仅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科学线索为主线,对“原理”课程的价值强调不够,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理解不够深刻。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价值追求,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角。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既要把握“科学性”这条线索,又要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这条线索。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相辅相成。目前教师在讲授《原理》时,仅仅局限于知识性教学,会带来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如果仅仅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组织教学,会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要求,会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出现偏差,使他们误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重视人,没有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二是不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挂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体现和保证,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基本原则中的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理论渊源。如果只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一面而忽视其价值一面,学生就无法深刻理解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其次,老师的知识结构不符合教材的整体要求。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并没有设立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是分门别类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虽然不同学科的设置可以加强不同学科的研究,但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每个人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对基本原理有不同的视角,结果就是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基本原理。为了全面提高“原理”的教学质量

教师的理论素养,各级教育部门都举办了各种培训班轮训教师,但这个问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其影响还会存在一段时间。

二、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原理”教学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突出特征,是其生命线[3]。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后理论研究的重点。

首先,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一整块钢”,要求把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不仅正确揭示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而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指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向新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把* * *生产主义确立为人类的最高社会理想。科学已经解开了人类历史的谜团。它不仅追求真理,也追求善与美。因此,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整体性,将其作为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正确认识科学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即科学是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价值是科学的必然归宿。

其次,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原理”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教学过程,教师处理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和精神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教材上而不是脱离教材,同时根据理论逻辑、学生认知逻辑和现实生活逻辑高于教材,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感染力。

第三,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原理》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1]。因此,要准确把握《原理》课程的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局限于传授知识,而应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原理》课应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既有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科学真理的知识教育,又有鲜明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中的重大社会问题,使他们坚定* * *的理想信念。最后,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原理”课是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渠道。《原理》课程从基础理论的角度帮助大学生明确以下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师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才能在教学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景式的解读,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讲效果。

笔者认为,“原理”课的教学既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又要突出人文精神的价值。基于这一理念整合教材,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要求。该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学生认同理论的科学性,坚定* * *产品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协作式”主题教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有效形式

教学系统是教材系统的再创造,是教材内容进入学生头脑的关键环节。"原理"课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向学生有效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协作式"专题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开展主题教学的目的不是取代系统教学,而是以问题为核心,提炼重难点,整合教材[4]。运用专题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专题设计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整合教材内容。第二,遵循整体教学理念,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第三,主题教学不能代替系统教学,而应作为整个教学的一部分进行,穿插在每个教学单元之后。

基于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要求,笔者设计了三个专题。第一个话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科学精神及其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精神为基础,并与之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归宿是“人”。正是由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我们才把人的解放作为根本的价值诉求。第二个题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本课题意在系统讲授教材第四章和第五章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第三个话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科学体系,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为此,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教学小组,实施专题讲座。专题教学组由名师和有专长的“原理”教师组成,主要任务是组织实施专题讲座。主题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研究和主题深化研究提供的成果。专题讲座穿插在系统教学中,其基本流程是:绪论→第一教学单元(第1、2、3章)→第一专题→第二教学单元(第4、5章)→第二专题→第三教学单元(第6、7章)→第三专题。在每个单元和专题教学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以检查和反思教学效果。

总之,主题教学是实现“原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有效载体。根据《原理》教学任务的要求,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探索新的转化途径,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