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雕制作程序

由于圆雕作品富有立体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所以对石材的选择比较严格。首先要设计好圆雕的造型,要特别注意:圆雕作品从长到宽到厚都要和实物有合适的比例。

“下料”是第一道工序,也是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大型圆雕,要先在土上“留白”,点了“泥稿”后再在石头上“留白”。

“制坯”的目的是保证雕刻的各个部分都能达到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一般圆雕都是从前一个位置开始雕刻,同时特别要求注意作品各个角度、各个位置的统一、和谐、融合。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能站得住观众的全方位“视角”。打粗坯一般以成型的立体泥稿为基础。先用刷子在材料上画出大致的轮廓,然后借助斧头和雕刻工具将画出的轮廓外多余的材料去掉,再凿出粗坯。具体操作时,将材料放在制坯台上用绳子牵住,或者放在地上用脚撑在地板上制坯。毛坯凿槽多为宽度较大的平凿槽和反向开口较大的圆凿槽。先做一个大的形态比例关系,用一个几何立方体来塑造。强调大拐点和成交量方向。

以人物为例,一般先凿除头部体积外的四肢,再凿除头部、胸部、骨盆。然后切出形状块面,如垂直、倾斜等。人体基本形状完成后,再根据人体的结构和比例逐一凿出各部位的凹凸形状,如脸颊与五官之间、胸与颈之间、乳房与乳房之间的起伏,这样在划分凹凸时就要给后面的两道工序留有余地。惠安最早的圆雕作品有东晋惠安县王林路墓地的和石羊,宋代洛阳桥上的石将军像,洛阳龙川尾山上的三座石佛。此后又有将军、马、虎、羊、华表等雕刻。明代嘉靖年间张越墓(1522 ~ 1567)。这些以石像、兽像、佛像为主的圆雕,在技法上仍保留了唐代以前中原文化的特点,呈现出古朴粗犷的艺术风格。

明代石狮制品较多,常见的有两种:寺庙、府邸、坟前守护狮和各种柱头上的小坐狮。崇武三元宫前的石狮,洛城北部的李氏、刘氏府邸,洛阳的刘望海墓,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线条直白简洁,造型浑厚有力,在细节装饰上很少巧夺天工,保留了北国古朴粗犷的风格和威慑力的神圣内涵。万历年间(1573 ~ 1620),菲律宾回族华侨雕刻的一些婴儿耶稣的大理石雕像也受到当时人们的欣赏。

明末清初,由于青石的广泛使用,以后期雕刻的狮子、龙柱为主的各种圆雕工艺品层出不穷。他们的工艺擅长镂空技法和细凿斧劈,讲究线条流畅、结构对称、造型逼真,做到形神兼备。

清代五峰石雕大师李周将绘画艺术运用到石雕工艺中,艺术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粗犷到精致典雅灵动。

李周雕刻的福州万寿桥18“拳狮”,福州兴化堂一对石狮,福州南郡堂两根青石龙柱,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南郡会馆的龙柱被称为“李攀龙柱”。

此后,惠安的石雕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尤其是青石龙柱的雕刻。安溪、晋江、惠安等地一些寺庙的雕龙柱、花鸟柱、人物柱相继出现。其中,晋江安海龙山寺的一对青石龙柱被视为具有闽南独特风格的石雕杰作(该寺后来被台湾省数十座龙山寺仿照,竞相模仿),安溪文庙的龙柱也很有特色(该寺建筑被称为“关巴闽”),惠安东岳庙的龙柱, 其中能通过敲击声辨别性别的,还有被誉为“精雕细刻,其他寺庙罕见”的沙阁宫中的龙柱。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聘请惠安工匠,在台南为福建龙角围镇白蕉的后人修建薛佳慈济宫。同时,10盘龙石柱和两根雕花方柱被精心雕琢运回龙海,建造白蕉慈济宫。

在这一时期,寺庙、祠堂和纪念建筑前或庭院里也有石狮。种类很多,有绣球狮、抓挠狮、刮耳狮、古钱狮、北京狮、丝带狮(母子狮)。小的几百公斤,大的几吨。其艺术风格由苍劲有力变为精致华丽,石狮造型喜气洋洋,俏皮滑稽,线条流畅,表情天真活泼,象征吉祥如意,迎吉祥幸福。充分体现出纤细流畅的“南派”风格。代表作有福州鼓山涌泉寺前的雌雄绣球狮(李周佐)、崇武凤山宫的一对狮子(蒋)、福州法雨堂庭院栏杆上的小狮子(蒋文子)、厦门梧村十方下的1对狮子、福州玉山法雨堂前石鼓上的三狮绣球、南京的醒狮、厦门南普陀堂前的石雕狮子等这些作品有的多处镂空,有多层结构,雕刻非常精细。

19年底,国外惠安工匠还为马六甲青云阁雕刻了一对石狮子,为福建会馆雕刻了一对龙柱,为泰国皇宫雕刻了许多石像和马。

光绪二十八年(1902),蒋双甲在崇武城隍庙前雕了一对石狮子。光绪末年,姜文子在北京颐和园工艺大赛中的雕花青石雕花鼓椅、圆桌作品,被誉为“石雕之冠”。

清末民初,五峰的著名石雕人承接了台北龙山寺的石雕生意。其中八龙柱(1对惊天动地的龙)、花鸟柱等作品,技艺出众,影响深远,是一代人的杰作。

民国初年,姜文子还在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刻制了石龙珠,在福州刻制了铁拐李像,都是杰作,影响很大。此外,民国时期,惠安东陵梅庄西龙寺的一对雕有祥龙、八仙的龙柱,技艺独特。这一时期堪称惠安石雕成就斐然的黄金时代。全国仅有的三对“惊天动地的龙柱”(台北龙山寺、安溪文庙、惠安沙阁宫)均由惠安艺人打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惠安石雕人在集美“奥园”雕刻了2米多高的毛泽东、十大元帅、陈嘉庚等塑像。此后,一些石雕人被选中并送往杭州美术学院深造。在学习期间,惠安工匠不断做出优秀的作品。

蒋1959号作品《游击号手》获全国工艺美术展二等奖。这里展出的还有蒋有才雕刻的莲花碗,蒋雕刻的水仙盆,立夫雕刻的灯笼龙柱,都是一代人的杰作。

60年代,惠安石雕厂创作了新作品,如《鹰蛇斗》、《牛郎笛之歌》等。前者形象生动,构思深刻,而牧童手中的牛绳细如火柴棍,雕刻出众。此后,该厂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发了具有圆雕和浮雕特点的灯笼产品。20世纪70年代,惠安工匠在县政府大院和福州五一广场展厅前雕刻汉白玉和毛泽东石像。

从1978开始,惠安的石雕龙柱风靡一时。短短几年,已经出口了几十对盘龙石柱。至今,惠安已拥有白龙柱、青龙柱、黄柱、人物花鸟柱、灯笼柱等系列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惠安工匠雕刻的盘龙珠(包括国内、省内、国内、海外)有110多对。

80年代初,惠安石雕厂的许多工艺品在日本、西德、加拿大、美国等地展出,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五丰石雕厂的系列产品(包括沙陀、园雪、鱼缸、花碗、五塔、十三塔、宫灯等几十个品种)远销日本、台湾省及东南亚各国。

1981年,惠安工匠还雕刻了一对大石狮,由省政府赠送给日本冲绳市民馆。菲律宾马尼拉解放纪念碑前的两个狮子也是由江等三位著名艺术家创作的。这些狮子是用镂空的手法雕刻成型的,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上世纪80年代,惠安生产的小连体工艺品有二三十种,有十二相、十八罗汉、八仙过海、坐莲观音、太白醉、蛙、麒麟、马、鹿。还有出口日本的十多个品种,比如白衣观音,大腹便便的弥勒佛,七福神,歇息后的睡童。

此外,惠安还在厦门鼓浪屿海滩雕刻了海南三亚、郑成功鹿回头天涯海角大型雕塑(高15.7米,由625块石头拼成,总重量超过1400吨)、石狮市市徽“东方醒狮”、湄洲岛“空中圣母”(高65438+)。1989年,惠安石雕厂还完成了台湾省定制的500件罗汉雕塑。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时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北朝时期在福州地区陆续出土的“人兽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寿山石雕。据有关资料的研究分析,自南北朝以来,圆雕一直是寿山石雕的主要技法。即使在清初寿山石雕的兴盛时期,圆雕技法仍是雕刻人物和动物的主要技法,但与古代的南朝相比,这一时期的圆雕技法不可同日而语,作品的艺术水平也大相径庭。著名的有杨宇轩、周尚均、魏汝芬、魏开桐、董沧门等。都是圆雕大师,虽然雕刻风格不同,他们的很多圆雕作品也成为了传世佳作。如的《卧僧》、的《弥勒佛》、魏的《罗汉上虎》等数十件寿山石雕,以及上海博物馆、天津美术馆、福州博物馆收藏的杨、周、魏、董等传世作品,都以自然的坐姿、悠然的神态、饱满的面额,展示了清初寿山石雕技艺的高超水平。从《佛珠数罗汉》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石雕艺人已经善于运用巧妙的色彩。他们不仅懂得用石头的彩色部分雕刻袈裟,还会用无色部分雕刻罗汉的身体,有的还巧妙地用金粉填充罗汉禅定的蒲团。第一代大师杨宇轩也在罗汉服饰上镶嵌宝石,以衬托雕像,使其华丽多彩。

古代寿山石雕多为独立个体,如仙、佛、猪、羊、马等。,而且尺寸比较大。它们通常是放在几个桌子上的小雕刻,或用作扇子和挂件等装饰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寿山石雕的题材不断拓宽,石雕技法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出现了雕花和链雕。在表现内容上,也从独立的个体发展到人物、动物、山水相结合的大型群体雕塑,使圆雕在技法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完善。同样的圆雕作品,往往是圆雕、雕版、链雕等多种技法的组合。如“东门宗”大师冯九鹤雕刻的“小猪满圆”,以一群母子猪反映农家生活的繁荣;陈景翔的《求偶鸡》,刺激奔放的造型,创新的刀法,让人耳目一新;郭公森的山水雕塑《武夷风光》集福建山水于一身,意境无限。林衡云的鱼雕《海底世界》,没有水的游泳,自得其乐,想象力丰富;林发树《三仙醉》似醉如画;林的《连环画》是由石头和九章连接而成的。王祖光的莲花观音端庄幽静;还有长征雕塑、红色闽西雕塑、井冈山会师、幸福岷山千里雪等。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他们利用大块多彩的高山石创作而成,并在掌握圆雕八大技法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技法完成的,是寿山石雕在造型、题材、技法和巧妙的色彩运用上的重大突破。

由于圆雕作品富有立体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所以圆雕对石材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长、宽、厚必须与实物成适当的比例,然后雕塑家才能按比例“留白”。“下料”是圆雕的第一道工序和重要环节,特别是大型圆雕作品,要先在土上“下料”,待朱修改“泥稿”后,再在石上“下料”。“制坯”的目的是保证雕刻的各个部分都能达到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一般圆雕都是从前一个位置开始雕刻,同时特别要求注意作品各个角度、各个位置的统一、和谐、融合。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能站得住观众的全方位“视角”。

寿山石传统的圆雕工艺有三种,即打坯、刨坯、抛光。

1.毛坯“石头化”后,用凿子等工具敲出石头多余的部分,确定作品布景布局的基本形式。

2.切坯就是用各种手凿,锤刀,钻具等。进行细致的雕刻,使作品的景物层次更加分明,结构更加清晰。

3.完成这个就是雕刻的最后一道工序。用不同的刻刀,用石雕刀法完美的雕刻出场景的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气质和韵味。切刀时,要做到精准有力,有轻有重,抑扬顿挫,直弯拐弯,变化自如,才能给观者以独特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