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1中国审计发展的要求
审计文化的培育是变革时代中国审计发展的基点。中国审计职能的确定和实现都取决于审计文化的选择和导向。审计文化作为审计整体素质的外在反映,不仅能在审计本身营造良好的氛围,还能从观念、精神和无意识层面调动审计人员正确的工作方向和职业精神;还可以在自身体外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审计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审计来说,塑造什么样的审计文化,倡导什么样的审计理念,形成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审计人员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和工作作风,将决定审计能否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审计文化是审计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审计文化,可以进一步推动审计制度创新,深化审计理论和技能研究,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必须在认真总结审计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设审计文化,完善审计法规、审计规范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体系,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审计执行形象和审计行业作风,把审计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2建立市场经济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作为市场经济调控机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审计人员的工作,并将经过审计的会计报表作为决策的依据。因此,审计对行业和公众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它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价值,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有效运行,实现股东和管理者利益最大化,分担企业风险。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自然需要一个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审计文化体系。
3开放政策的影响和国际交流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各领域合作组织空前活跃。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新形势下,中国的审计规则和制度面临诸多挑战,都需要与国际接轨。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尤其是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审计文化是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行业特点的工作技能、行业作风、行为方式和审计理念,一般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审计物质文化是指凝聚和体现审计组织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审计物质活动、办公工具、文化教育研究设施、生活福利、物质条件等物质设施和文化环境的过程。它是审计文化结构中最肤浅的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物质文化是指新的审计技术、工具和手段的应用。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是审计组织及其成员在创建具体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审计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审计组织制度、审计法律法规、审计标准和职业道德的建设和完善。精神审计文化是心理文化、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主要包括理念、价值观、管理哲学、审计目标等。它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整个审计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审计物质文化是审计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起着制约作用。没有审计物质文化,就没有审计制度文化。同时,审计制度的维护需要完备的审计物质设备,审计物质文化对审计制度文化的支撑作用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审计精神文化依赖于审计物质文化,并随着审计物质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当前,是实现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审计文化,倡导什么样的审计理念,弘扬什么样的主旋律,形成什么样的工作作风、方法、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追求什么样的精神,将决定审计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建设审计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不断推进,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作为综合性的财政经济监督机关,如何揭露经济领域的各种违纪违规行为,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广大审计人员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但是,在现阶段,传统的审计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不适应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内容相对单一,技术方法相对落后,审计管理不科学,审计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因此,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通过审计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胡锦涛指出,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生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求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审计作为政府经济监督制度之一,肩负着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重要职责。通过对各类资金的监管,特别是对支农扶贫、生态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民政等领域资金的审计,确保国家扶贫帮扶政策的落实,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主法治建设。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健康的、与时俱进的审计文化。
(二)审计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1983成立至今,审计机构走过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通过“边干边建”、“抓重点、打基础”、“积极发展、逐步完善”、“全面发展审计事业”、“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等各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审计监督正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这一时期审计的目标是关注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企分开,社会中介组织的逐步规范,执业质量的提高,传统的财政收支审计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应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 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挂钩,实现真实、合法、效益并重。 审计目标和重点的调整,审计对象和范围的扩大,审计内容和形式的深化,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倡导正确的审计理念,追求高尚的审计精神,形成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方式,实现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进军。
(三)文化建设理念的需求
目前,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个时期意味着整个社会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就业形式、分配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一是社会经济成分和群体利益的多元化,导致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二是改革的深化和主题的变化,需要及时正确的工作来引导人们质疑、迷惑和解决矛盾,凝聚人心;第三,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更加突出;第四,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思想、精神和心理带来了各种压力;第五,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日益渗透到思想文化领域,加大了思想工作的难度。作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审计文化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审计文化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