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的思想怎么写?
书用了,恨少了,事不难办,过了再说。《学记》曰:“实教而后知难,学而后知不足。”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我知道的太少了。有人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会学生一杯水。这话没错,但是一桶水不加的话,有时候会用完。在我看来,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流水”和“流水”。“问渠何处如此清,因有源头活水”。所以在教学中,书是无声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成功之道。老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背一大堆知识,而是掌握学习方法——知道为什么要学?去哪里学?怎么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所有科目都很优秀,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经常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话,老师的话比圣旨更有力量。他们回到家,谁的话都不听。”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一名教师,我想到的是学生向老师学习,这是一种纯洁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教师要好好利用和发扬。尤其是在学习了魏书生的教育理论后,我特意效仿,在班里立了一个“规矩”:每当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犯了错误,他必须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动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望。在教学中,我有意无意地犯了这个错误,学生会及时为我指出。我也很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每次都会为同学们唱一首歌。这种“惩罚”获得了学生的青睐,不仅师生关系逐渐融洽,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也许,这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老师可以和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会平衡。这样的老师最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愿意接近我。他们经常告诉我他们的真实感受,烦恼和困难。每次同学们对我表示感谢和尊敬的时候,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地感受到我的一个最高价值。毫不犹豫地说,这种崇高是我在读书项目中获得的最大收获,是我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具体体现。学习型社会中的个人学习就像一个人走进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就随便吃吧。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和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进度等等。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空间。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取长补短”、“诲人不倦”为乐,最终传承了他的“仁政”思想;孟子以“师者不必优于徒,徒者不必次于师”为原则,因材施教,最终大获成功;荀子推崇“青出于蓝,取之于蓝,青出于蓝”的理念,学以致用,持之以恒;夸美纽斯的大教学理论内容丰富,富有远见。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工作者通过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和发现,获得了最大的成功和快乐,这正是他们通过接近学生所获得的。看完这些理论著作,内心更加透彻,因为这些经历的教训让我更有信心去接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找到与他们沟通的桥梁,从而打开他们纯真的心灵,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特别是在课堂上,我经常和学生做同样的事情,甚至带头为学生做榜样。比如我充满激情的示范朗读,我充满感情的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课堂上同学们的距离。让学生在快乐中生活,在快乐中学习,这是我毕生教学的最大追求。态度比方向重要,毅力比态度重要。“任凭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爱读书一天容易,爱读书一辈子不容易。任何人都可以实现梦想,但首先你必须有实现这个梦想的信念。信仰有自己的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的法则,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旦你今天停止了成长,明天就停止了教学。作为老师,你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做一辈子的老师”必须“学一辈子的老师”。教师只有重新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以全新的视野不断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读书常常让我明白很多新的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灌输和移植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学习主体(学生),一个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的“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独立知识的学习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储存教师知识和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比例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旧观念,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备成为一条无尽的河流,筛旧、激活新知识、积累学习。老师不是看他读了多少书,教了多少年书,而是看他读了多少书,用心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学、创新教学、重复教学的效果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