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是语言教育还是文学教育?

曹晓东摄

本来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并不矛盾。但现行一些教材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理念造成了二者的分裂,迫使语文教学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特级教师周益民曾在《谈小学语文七种教材》中指出:“现在小学语文界有一种所谓的主流观点,认为小学语文课是语文课,重在语言文字的学习。”由此可见,当前的中国教育界呈现出一种重视语言教育而忽视文学教育的倾向。

文学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理念。

虽然从比例上看,文学作品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但所选作品的文学质感、实践的理念和操作方式都与文学教育相去甚远。

文学教育应该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理念。我曾经做过教育部的一个教材项目,小学语文教育。在本项目的研究中,我提出了“文学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理念及其操作方法,得到了本项目两位评估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吉林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崔峦的充分肯定。在《审查意见》中,他们认为“文学教育”的理念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普遍缺乏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操作。‘文学教育’的提出,会引起小学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思考,形成新的认识。”“从‘文学教育’入手,可以有效地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因为‘文学教育’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儿童语言学习规律,符合小学阅读教学规律。”

所谓文学教育,是指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将儿歌、儿童诗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古诗等的语言教育价值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能力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是一张纸的两面,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虽然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在比例上占据主要地位,但选文的文学性与组织语文习题的理念和操作方式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文学教育不能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观念,有问题的小学语文教材就无法回到它应该立足的坚实基础上。

给孩子一个完整丰富的语境。

单词要通过语境学习来掌握。因为教科书的作者忽略了上下文的重要性,所以课文被缩写和压缩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一个信息丰富的故事更容易感受、理解和记忆。

识字和单词解释应该在上下文和阅读中进行,而不是孤立地进行。每个单词的意思要根据它在课文中的位置来试猜,也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是孩子通过阅读来学习单词的一种方式。然而,我们的一些课本和单词并不是在阅读中教授的。比如《直写》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故事。然而,这篇文章的教学是如何设计的呢?对比一下,然后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以下几个词的理解:善意的话、谎言、直言、谣言、忠告。我在课文里查了一下。除了“口无遮拦”,文中没有找到其他词语。也就是说,“善言、谎言、谣言、忠告”与这篇课文无关。但教材编写者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以下单词的理解”。还有的教材设计了“朗读背诵”的练习,让学生孤立地背诵成语,列举白衣天使、玉解冰青、心平气和、众志成城、众志成城等等。有些教材甚至花大力气教学生孤立地记忆短语结构,如AABB(强大的)、阿巴布(漫步的)、ABB(黑暗的)、ABCC(有才华的)。这真是在教无用的死知识,浪费孩子的时间。写文章的时候,是否需要在动笔之前考虑我是应该用一个AABB、ABB还是ABCC这种结构的词?如果是这样,我相信所有的作家都不会写。无论如何理解短语的结构,甚至把字典里的单词都背下来,如果不在上下文中理解这些单词,仍然无法获得读写能力。

离开了具体的语境,离开了具体的形式,离开了语言体系,孤立地教授一些死字和无用的“知识”,这是一些教材编写者所理解和实践的语文教育。可能他认为回归语境就是教文学,单独提取文字来教就是教语言,就是教语言和文字。但是这种做法,不科学,是行不通的。维果茨基在《思维与语言》中说:“实践经验也表明,直接教授概念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效的。一个试图这样做的老师除了空话和孩子们鹦鹉学舌般的背诵,一无所成。”他还以列夫·托尔斯泰的《给农民的孩子教汉语》为例,赞同托尔斯泰的观点,即“孩子需要的是一个从普通语言的语境中获取新概念和新词语的机会”。遵循托尔斯泰和维果茨基通过在语境中阅读来学习语言的思想,我们将不可避免地回到文学教育的立场。

由于对语言存在的孤立、机械的看法,很多教材的编写都是为了让“语言”尽可能的简单、平实、清晰,体现在中国文学教材中,就是矮化文学。语文教材倾向于文学上的简化、压缩和概念化,把特有的复杂演变过程、曲折发展、细腻的心理描写、复杂的性格等等都删掉了,认为这样容易把握。然后就是很简单很平淡的语言。他们认为孩子会很容易掌握这种方式。所谓轻松,是我们教科书编写者自己的感受,但对孩子来说,就更难了。因为对于文学期的孩子来说,一个故事中丰富、细腻、具体的文学信息更容易感受、体验、理解和记忆。不信你可以做个实验。你可以把劳贝尔的《等信》缩写成200字的台湾省教材《雨蛙等信》,用1200字给二年级的孩子看,看看他们对哪个故事更感兴趣,对哪个故事记忆更清晰,能从哪个故事中获得更多的语言信息。

文学教育是真正促进小学生语言发展的语言教育。

文学教育是最能落实语文学习的语文教育。就像孩子学唱儿歌比学日常交际语言容易一样,小学生学文学阅读和文学表达也更容易。因为对他们来说,文学不是深奥的语言,而是身边的语言,是生活的语言。

文学教育包括三个层次:文学语言教育、想象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性的培养。这三个层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学教育是语言教育。不仅如此,文学教育是真正促进小学生语言发展,最能落实语文学习的一种语文教育。

我把文学理解为依靠形象思维的语言,借助想象表达人类在生存中所经历的思想和情感的作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我们用逻辑和抽象的规则来理解物理世界,用故事来理解人文世界,这两种体现人类智慧的文化不仅应该相辅相成,而且故事的智慧(形象思维)是整个智慧的萌芽或种子。

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博大精深,小学语文教育是大众教育,用一些日常实用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对话、交流、简单的写作就够了。教文学只是教阅读,不需要教文学的创造性表达。教学文学创造性地表达了精英教育。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理论家们不了解小学生正处于文学时期,不了解他们有多么擅长文学表达。对于小学生来说,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是高级语言,但不是高深的语言,而是身边的语言,是生活的语言。

1994去南戴河开会,住海边招待所。房子没有隔音的时候,我听到隔壁有人大声说话,一直到很晚。一个孩子的妈妈抱怨她这么没教养,双方吵了起来。这时,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说:“我们家的小狗知道晚上大家都在睡觉,不吵不叫。”那边一听,立刻不出声了。这孩子说了一句双关语,但他不是在骂人。他只是用情境联想,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表明自己的观点。在孩子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教文学阅读与表达对小学生来说更容易学,就像孩子学唱儿歌比学日常交际语言更容易一样。在小学阶段,文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名副其实的大众教育,是为了应对儿童文学能力而对所有儿童进行的普及教育。只有缪斯的能力退化到成人阶段,文学教育才有精英教育的色彩。

文学语言教育具有多重功能。文学虽然整体上是感性的,但也有理性的东西。小说,故事,甚至诗歌,都蕴含着理性。而且有些文学作品既有阅读的乐趣,又有思维的训练。比如《小蝌蚪找妈妈》,是不是没有对事物的认知训练?也是在讲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一个整体不是每个部分的总和。绘本《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七只瞎老鼠》也是具有认知功能的典型作品,对培养孩子由局部到整体的认知有很大帮助。包括儿歌,比如问答曲《什么是尖锐尖锐到天上》,句间结构和场景都是重复的。看到重复的结构和场景,孩子的思维会开始推断,会利用之前的信息猜测答案。文学对思维有启发性,能训练孩子的联想、归纳、判断、推理能力,这些能力与语言能力密切相关。

简而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种语言系统,即体现在文学教材中的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语言系统和以说明文教材为代表的以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与初中以后的议论文或议论文相衔接)。我主张文学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概念,我并没有排斥说明文教学的意思。小学阶段,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工作刻不容缓。本文所谓的文学教育就是语言教育等。,针对文学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此意也请读者借鉴。

(作者是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