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组合实践群体理论研究群体
以往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大多是从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差异角度进行的。这样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克服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的矛盾,但难以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提供有针对性的启示。因此,从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出发,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结合的层次对应,明确结合的内外机制,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教育理论被实践群体内化并用于指导实践,研究者根据实践群体的反馈修正和完善教育理论的互动过程。由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分层次的,这就决定了它们的结合也具有一定的层次对应性。再加上不同种类的教育理论在性质和目的取向上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理论都能被实践群体选择和内化。只有那些具备内化条件和组合机制的教育理论,才能成为切实可行的理论,才能真正指导教育实践。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条件
(一)教育理论的实用性
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必须保持自身的实践性。因为实践的理论,才能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回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和发展。那些从学科逻辑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从其他学科移植或翻译过来的教育理论,由于缺乏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土壤,缺乏与教育实践的历史和情境联系,难以直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要走向实践,需要经历从实践到实践的发展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教育理论才能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在创造的方向上对当前的教育实践有目的性,对进入实践群体的内心世界有亲和力,形成针对性、可操作性等一系列实践特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指导实践。
纵观历史上对教育实践产生过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教育理论,可以发现教育理论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这是指导教育实践理论的前提。二是实际可操作性。实践者行为的改变是教育理论最终实践的一个重要标志,往往表现为师生形成新的操作程序。三是实事求是的大众化。教育理论具有实践指导作用,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实践活动的指导是有效的,但能否在一定层面和范围内推广,才是真正显示其指导实践的深度和广度的关键。四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众化,这是教育理论走向实践群体的独特品格。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只有面向生活才有现实生命力,才能与时俱进;只有面向大众,才能获得实践群体的支持,为实践教育理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介
首先,需要形成在两者结合中起桥梁作用的中层教育理论。中层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理念。他主张在整体的社会理论体系和具体的实践研究之间,构建一种与具体领域和实际问题相关的中层概念体系。中层理论的定义决定了中层教育理论的建构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准确、完整、创造性地解读抽象的理论文本,而且要与实践群体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丰富的当前教育实践经验,能够深刻地把握和理解教育实践的现状。中央和省级教育机构的研究人员具有这种独特的条件。他们可以利用自己既是理论研究者又是实践指导者的双重身份,选择教育实践所需要的最当代的理论作为出发点,应用抽象的教育理论,将外国的教育理论本土化,将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指导实践的理论。这样构建的中层教育理论,既坚持了抽象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又将其理论核心变成了一种便于实践者理解和操作的方法,从而起到了连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作用。
其次,借助对教育政策的影响,我们将付诸实践。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大范围结合的最有效捷径是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并借助教育政策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影响。要成为这样一种影响教育政策制定的教育理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教育理论建设的主体有权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这种教育理论建构的主体可以通过建议或提案的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影响相关开发者的思想将自己的理论渗透到教育政策中,甚至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第二,教育理论本身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所需要的。就不同层次的教育理论对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而言,只有那些影响力大、反映时代教育改革脉搏、代表大多数人心声的基础教育理论,才容易引起教育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因为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育政策既能体现时代特征,又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第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机制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外力,而是内在的统一。这种内在统一,一方面通过教育实践深化了个性化教育理论的心理机制;另一方面通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群体相结合的心理机制进行推广。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个体心理机制
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理论的个体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育理论影响教育实践的第一步是实践者学习并内化教育理论的演绎生成过程,他们的理解是沿着原初理论——概念理论——知觉理论的路径进行的。实践者通过这一步形成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综合内化理论,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问题解决者内在实践经验的结合。第二步:实践者应用内化的教育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从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新理论。实践者通过这两步完成从内化他人理论到自我理论的过程,在个体认知中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单靠这一点还不足以使实践者付诸行动,还必须以知识的统一为基础,通过情感的能动作用使他们自觉地实践教育理论。这就需要教育理论的实践者注意首战告捷,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尝到甜头,形成积极实践教育理论的心态。教育理论实践的长周期性决定了实践者必须经过持之以恒的实践,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因此,在实践教育理论时,实践者必须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否则就会半途而废。要增强实践者实践教育理论的意志力,除了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实践者的思想境界和目标追求外,还应对实践者在每个关键环节的小成功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促使他们形成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强内在的成就动机,产生坚持下去的决心。[3]同时,从业者也需要一个宽松的内在心理环境。对失败者要及时鼓励和关心,让他们心存感激,回报支持者,把关心变成重新练习的动力。实践者只有将内化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特定环境下的实践情感和意志力,才能不断地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实现两者充分全面的结合,最终形成预期的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