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的概念是由美国法学教授基思·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的。他所谓的“信息茧房”,是指传播系统的个体化所导致的信息封闭的后果:当个体只关注自己选择的或能取悦自己的内容,减少与其他信息的接触,久而久之,就会像蚕一样逐渐被困在自织的“茧房”里。

许多研究支持这一假设。例如,加勒特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受试者更倾向于选择和接收符合他们政治观点的新闻内容。所以,如果说有什么“茧房”,那也只是人性中趋利避害的元素编织的茧房。换句话说,封闭思维的“锅”要抛弃给人类思维的惯性,而不是算法分配。

其实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饱和爆炸的时代,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哪怕只是潜在的兴趣,也一定会展现在你面前。

所以我们真正的困难不是我们焦虑得不到知识,而是如何抵制我们不喜欢的知识——与信息茧理论所呼喊的正好相反。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大致分析“信息茧房”的成因,包括:

算法推荐代替了个人的自主选择。

碎片化阅读取代深度解读,推送碎片化、碎片化。

目前信息太多,只能尽量筛选自己喜欢的内容。

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口味来选择信息,听自己想听的,看自己想看的,和立场相同的人接触...——我们给自己织了一个茧,然后只能听到“我的声音”,就像蚕蛹一样,看不到整个世界。

以上抄自知乎。今天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然后在知乎上搜索,发现了这篇文章:如何突破信息茧房?

我在想,人的学习是形而上向上的,越专业越细致。大致来说,我们受到思维和恶劣环境的限制。

上次看牛妈的文章,看到袖姐留言建议她买基金的钱去投资股票,这样收益会很快。牛妈觉得这样有风险,认为虽然基金收益少,但她有自己的办法稳定盈利。

我觉得这是他们两个人的思维习惯,成长环境的差异。袖姐看了她的文章,在股市摸爬滚打十几年,研究股市理论十几年。这期间她也经历了股票的分红期,很幸运。所以她有自己的方式和信仰。

牛妈进入股市稍晚,分红期已过,但在她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时候,迎来了“黑色星期五”。她对股市持谨慎态度,可以说是坏思想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