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城市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城市规模、水资源、交通和环境。城市化进程最直接的表现也是城市的规模,它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和经济的利用。其中,三个决定性因素是水、交通和环境。据统计,中国有300个缺水城市,有40个处于困境,北京就是其中之一。不应该说城市缺水。应该准确的说,这些城市原本并不缺水,只是因为几十年来城市的无序扩张和人口的急剧增加,造成了缺水,就像天津把滦河引入天津一样。人们有时为水支付的费用比重建一个城市还多。中东很多国家淡化海水,水比油贵。唐朝有著名的丝绸之路,西域兴盛数百年。后来,这些古城大多消亡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水。水不仅决定了城市的大小,更是城市的命脉。古人以井为故乡,故乡几乎是同一种语言。由于缺水或缺水,许多村庄衰落、消失。香港如果没有大陆水源,就无法生存。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都,如Xi、洛阳和开封,都是因河而建的。北京没有河流,但在晚清,1911只有76万人,面积也只有二环围起来那么大,地下水足够。现在北京人口膨胀到700万,地下地表水已经到了极限。如何解决北京的水源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首都发展和命运的重大问题。现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水源进行全面论证,不能再建设缺水城市。●城市建设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人们可以体会到一个道理,城市的大小和交通的好坏成反比,也就是城市越大,交通越差。城市越小,交通越好。大城市有堵车,堵车和大城市几乎成了同一种语言。从理论上讲,城市大了,人们居住与办公、生活与购物的距离增大,花在路上的时间必然增加。人们现在要上班了,应该预留一两个小时的交通时间。城市越大,人们的交通范围越广,在路上停留的时间越长。你在路上呆的时间越长,交通就越拥挤。结果,浪费了时间和资源,增加了污染。●专家认为,半径五公里、人口五十万的城市规模最佳。我们追求便捷、经济、无污染的城市交通。有了这个目标,制定或规划的城市规模应该是:以骑车半小时为半径的城区为最佳,即以5公里为半径,人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为最佳。之所以把自行车作为衡量交通便利程度和城市大小的标尺,原因很简单。自行车是唯一不消耗石油资源、无污染、使用量最大的现代交通工具。以这个标准来看北京城的发展,最好的尺度是古城墙,现在在二环以内。如果北京还像现在这么大,交通问题就极其容易解决,或者像梁思成先生设想的那样,在老北京外面建一个新北京,看起来像两个哑铃。中间与地铁快速路衔接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不幸的是,这些机会已经错过。有专家说,如果有一天北京市区变成五环那么大,北京的交通将会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即使人们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也无法改变交通拥堵的状况。总结历史教训,不能再让城市盲目无序扩张。这种扩张的后果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所证实。奔向城市,抛弃城市,奔向郊区,这种浪费反反复复,就是所谓的“城市的失败”。交通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虽然科学技术不断改进交通方式和工具,但它也能改善城市的交通。比如日本东京地面的地铁和高速列车,多多少少抵消了大城市的弊端。然而,污染、高能耗和长时间花费在交通上仍然无法消除,中国的城市建设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多中心体系城市相对于单中心城市交通的优越性不仅制约着城市的规模,也决定着城市规划的形态。比如1882,100多年前,一个西班牙工程师设计了一个条形的城市。规划原则是传统的从核心向外延伸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而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要以宽阔的道路和水暖电干线为骨干,城市的宽度要有限,条形城市的长度可以无限。其他的城市规划,如手指形城市规划,单中心结构向弹性多中心体系的过渡,都是以交通为首要设计依据。就连微型单体设计也不例外。住宅小区与相邻主干道的关系,办公与居住的合理交通布局,都是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增绿是城市建设永恒的主题,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人们不仅要看到“绿色”,还要呼吸田野和海洋的空气,以及清澈的蓝天和阳光。在国外,人们对大城市的厌恶与日俱增,由此,出现了花园城市、郊区化和非中心城市。我们无可奈何地看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国家很多城市的发展都一味地强调城市的社会环境。比如单纯追求国际化大都市,盲目建高楼,盲目建超大型住宅区。虽然大城市花费大量人力和资金改善环境卫生,但在评价中仍然落后于中小城市。限制大城市的规模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共同呼声。人们不得不认真考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首先,迫使人们改变过去的规划设计思路,从单纯的材料建造、观赏艺术转向“天人合一”、回归自然,成为追求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满足人们各种要求的综合性场所。20世纪中期,各国城市化进程从盲目无序走向自觉有序,从土地投机走向政府控制下的理性规划。人们协调生产力的分布和区域一体化。根据经济发展、科学教育和文化发展、生态环境和保护、资源调查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制定最合理的发展规划,一般转化为法律法规。世界各国在追求生态城市、步入生态时代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经验。比如俄罗斯的莫斯科多核规划,英法的第三代新城,美国的东京、硅谷、大都市联锁区三个副中心...总之,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布局和规模起着主导作用。●城市建设中的劣势从人口角度看,我国城市化比例不到30%,发达国家是70%以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必将加快。但单纯追求高比例的城镇化是不可取的,因为经济发展最终会消除城乡差别。现在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郊区都分不清城市和农村的界限。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最可怕的是盲目。我国城市规划人才和理论的薄弱,加剧了这种盲目性。中国早就提出了限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政策。1989颁布的规划法再次强调了这一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实际上成了一句口号。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科学的规划无法实现,最大的障碍是土地私有制的失控和土地投机。两者都导致了城市的一次又一次扩张。尽管如此,还是跟不上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交通堵塞,超过了承受极限,市中心开始衰落,有钱人又涌向郊区,进入恶性循环,这是二战后几十年西方城市化进程中的通病。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房地产业的繁荣,中国的城市发展迅速,一些城市已经达到了极限。失控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官商联手,靠行政长官意志,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详细的区域和城市规划,停留在单体建筑审批的初级层面。甚至不顾基础设施不全,盲目上马,先建地上,后建地下。拆楼拆楼更是浪费。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其危害非常严重:1。由于对水资源的低估,目前中国500个城市中有300个缺水城市。全年亏损6543.8+000亿元,这种情况还在继续。2.随着城市的扩张,交通成本增加。世界特大城市交通的出路是发展地铁。地铁造价每公里约4亿元。按照墨西哥城30年建成177公里地铁的水平,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个城市将需要2800亿元,平均每年近100亿元。随着中国特大城市的增多,交通建设投资必然增加。显然,控制城市规模会减少和节省巨额资金。3.城市交通规划滞后于经济建设。很多项目都是先盖楼再修路,或者拆楼扩路,既浪费钱又很难计算。4.大城市垃圾处理费提高到每吨一克黄金。城市越大,环境越难控制,越贵,对人的健康危害越严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可行的对策是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很多大城市的城市规模从一开始就达到了极限,再扩张就是“城市的失败”,只能在被限制或冻结的城市规模中进行多中心的改造、优化和发展。所以大城市的发展只能依靠小城镇,小城镇必然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流。相关法律法规要明确所有新的一、二级工业项目,尽量选址在资源允许、远离大城市的小城镇。开发区也要依托这样的小城镇。也就是说,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应该向小城镇发展,新开发、新项目应该尽可能与小城镇发展紧密结合。用不了多久,十年二十年,中国40%以上的城市人口,中国城市化的未来应该是在一个不到50万人口的花园式小城市。届时,像威海、珠海这样的明珠城市将密布在中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