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政策支持:碳交易与绿色金融
北极星大气网讯:本文结合钢铁有色、能源化工、建材、电改、交通运输、轻工、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从碳约束和碳交易机制对各行业的影响入手,探讨各行业供需格局和价格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这是给你的精选报告。第三章:碳中和政策支持:碳交易和绿色金融。
(1)碳交易:配额和定价
在减排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将建设配额交易市场的计划提上日程。2011 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这份通知开启了中国建设碳市场的大门。在随后的十年中,中国市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不断探索,并将试点经验推广到全国。最终在2021 1年10月,通过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全国碳市场的定义,将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交易主体、核查方式、报告和信息披露、监管和违约等内容。
中国配额碳市场的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部分:1。确定覆盖面和目标总量;2.确定配额分配;3.衡量、报告和核实(MRV)和4。实施机制建设。
确定配额总量和覆盖范围:2018年,国务院通过了《全国碳排放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案》,明确了全国碳市场总量和配额的设定原则。总定额的设定通常有两种方法,即“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前者根据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的减排目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从宏观角度设定配额;后者从实体企业出发,根据排放控制企业的年排放量之和估算出总配额。中国目前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全国碳市场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八大行业,包括原油加工、乙烯、电石等18子行业。此外,其他企业自备电厂也纳入发电行业。
分配方式:配额分配有两种方式: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常用的自由分布方法有历史法、历史强度法和基线法。有偿发行主要分为拍卖和固定价格销售。我国目前主要采取免费发放的方式,今后将逐步提高有偿发放的比例。
MRV:MRV是一个名词组合,即“测量、报告和验证”,是监管碳市场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过程。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做好年度碳排放报告核查和排放监测计划制定工作。
合规机制:碳市场合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排放控制企业需要按时提交合规监测计划和排放报告;二是排放控制企业必须在地方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根据年度实际排放指标完成碳配额的结算。合规是碳排放交易的重要环节。没有完善的合规机制,碳市场的公信力和约束力将受到严重打击。虽然国内不同的碳交易试点城市对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同,但从达标率来看,除重庆外的6个试点城市历史达标率均为96%,可以认为国内碳市场合规机制较为完善。
交易情况概述:截至2019,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中,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深圳5个试点地区完成6个履约,湖北、重庆完成5个履约。纳入七大试点碳市场的排放企业和单位超过2900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总量约62亿吨。2019年,7个试点碳市场配额交易总量约2291万吨,达成交易金额约7.7亿元。成交价格方面,北京成交均价最高,达到55元/吨,湖北成交量和成交规模最大,但价格较低,仅为22.6元/吨,重庆成交均价最低,仅为16.7元/吨。试点建立以来,交易量逐步上升,说明企业已经接受碳市场,积极开展碳管理。但从成交均价来看,中国碳均价偏低,距离巴黎协定75-100美元/吨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绿色金融:支持和杠杆作用
1,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呈指数级增长,但人类对高度发达的工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认识明显滞后,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意识到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并探索出合理健全的解决方案。直到20世纪后期,人类才认识到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问题不是靠源头的政策控制或末端的技术治理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将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收益、风险和成本融入金融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业务活动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控制,通过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流程
绿色金融作为环境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典型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其发展离不开人类在自然和人文领域的一系列新认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相关理论和重要的社会历史事件进行总结,梳理绿色金融概念诞生的全过程。
人类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就像气候问题一样,始于20世纪中叶。1952伦敦雾霾事件造成近12000人死亡,给世界各国政府敲响了警钟。《寂静的春天》(1962)这本书闻名于世,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1972年,智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一文,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发了经济学家对环境污染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的广泛讨论,环境经济学由此诞生。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即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其产权不清晰(本章开头提到的政策限制和终端治理),用传统手段很难解决问题。金融业的主要任务是将资本分配给最具生产力的行业,以实现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学术界认为,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促进资金流向环境友好型企业,获得长期投资价值,是对传统手段的重要补充,绿色金融的概念由此诞生。
在实践领域,1974年,联邦德国成立了全球首家专注于社会和生态业务的“GLS银行”,成为绿色金融的早期探索。65438-0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与多家银行联合发布了《银行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声明》,标志着UNEP银行计划(UNEP BI)正式成立。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该计划扩展到保险业,并与瑞士再保险公司和其他公司一起发布了《保险业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65438年至0999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起建立全球契约的倡议,号召全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做好企业公民。这份合同拓展了绿色金融的内涵。除了环境,人权、劳工、反腐等原则也被投资机构纳入考虑范围,目前火热的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投资也源于此。随后,联合国发布了可持续投资原则(PRI,2006)、可持续保险原则(PSI,2012)和可持续银行原则(PRB,2019),这三大原则* * *与当今联合国绿色金融体系同构。该原则发布后,全球多家知名金融机构纷纷响应。截至2019年末,华夏基金、博时基金、南方基金等国内22家金融机构签署了PRI原则。
3.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了首个由中央政府部门制定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体系。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标准建设不断加快,绿色金融统计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主体环境信息披露日益规范,环境执法信息主动收集机制逐步成熟。同时,中国也是全球绿色金融的重要倡导者和引领者。2016杭州G20峰会上,中国提出将绿色金融纳入议程(首次)。2019年,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发布,全球27家机构签署。
从市场规模来看,2015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仅为2500亿元,2018年已快速增长至21万亿元,但总供给为1.3万亿元,供需缺口为0.8万亿元。据德意志银行预测,2060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将增至100万亿元。近年来,中国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的规模也迅速扩大。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达到11.95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2019年,中国以3862亿元人民币(558亿美元)的总发行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来源国。
在信息披露方面,我国市场主体环境信息披露日益规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提高。含有主要污染物的上市公司被强制要求披露环境信息。约有27%的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沪深300公司中这一比例高达86%。但距离港股84%的上市公司发布ESG报告还有一定距离,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国家能源信息平台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