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一篇与旅游和文化相关的论文,题目是“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的关系”。希望有人能提供一个大纲或者范文。谢谢你。

文化的解读(1)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机构和组织。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其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出发点。但是,从上面对文化定义的表述可以看出。许多文化定义反映了文化的相似性:(1)文化是社会表现形式;(2)文化是后天获得的;(3)文化是适应性的;(4)文化是价值的载体。(二)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属于文化范畴。旅游作为人类为满足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自身审美的需要而形成的综合性文化活动,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文化紧密相连。作为为人们旅游观光提供服务的产业,它是凭借扩大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而存在和发展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跨国跨区域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更多的是因为人们的物质基础逐渐雄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游客的旅游需求已经不是单纯停留在景点的要求上,而是向着文化品位的高层次需求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没有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将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旅游是文化的手段和工具,是文化出现的前提。文化是旅游的成果和目的,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旅游产生文化,文化丰富了旅游。旅游和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产物。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且在横向上带来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纵向上促进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升华,从而形成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2.“背包客”及其旅游消费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业发展的命脉掌握在游客手中。没有游客,旅游业就不会存在。发展旅游业,需要研究旅游者的行为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了解和预测旅游者的行为,找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作为旅游消费者的一个细分群体,我!“背包客”将对国外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统旅游消费模式的改变。因此,对“背包客”的研究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价值。(1)“背包客”是什么意思?“backpacker”Back-packer英文由Backpacking一词演变而来,即背着背包进行长途自助游的人。被称为“背包客”的旅行者经常在有限的预算下旅行,因此他们往往对旅行规划和景点的独特性有自己的看法。菲利普。澳大利亚James Cook O~mes Cook大学的Pearce和LaurieLoker—Murphy根据其特点对其进行了定义:背包客更喜欢住便宜的酒店,注重与途中遇到的其他背包客交流,倾向于自行制定休闲旅行计划,拒绝接受导游,长期旅行,主要客源地为欧洲。我国的背包客也叫“驴友”,意思是旅行的朋友。背包客起源于欧洲。在60年代嬉皮士潮流的推动下,迷茫的年轻人带着问题独自上路,希望凭借那种“在路上”的经历,审视自己,寻找精神归宿。从此,“背包客”开始肩负起某种精神追求,不仅仅是看沿途的风景,而是体验身心。Hottola(1999)在印度和斯里兰卡所做的实证研究将背包客分为以下群体:学生(包括有兴趣看世界的环球旅行者)、专业人士、生态游客、流浪者(寻找重生的机会)、“怪人和近嬉皮士”、“老嬉皮士”。但从实际旅行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中国背包客的主要群体是年轻一代,包括学生、白领和具有时代特征的80后、90后。(二)“背包客”游客消费行为分析。1,旅游消费行为动机分析。动力机器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其朝着某一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机。同样,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都是在相应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对于旅游者的一个亚群体,笔者认为他们的消费动机基于以下几点:(11)追求复杂的需要。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在争论,人们应该努力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保持心理上的单一性,还是追求多样性。复杂性理论的本质是人们追求新奇、惊奇、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于“背包客”来说,他们追求的是复杂的旅游活动,因为这些复杂的旅游活动所带来的东西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大部分背包客的旅行需求已经从寻求工作机会、释放生存压力,转变为追求自我发展和个人、团体。个人与自然、外来文化等积极因素的互动,以及这些因素的实现,可以满足他们对复杂性的追求。(2)追求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以实现深度和体验旅游。旅游产品的单一和平庸是这些追求复杂生活方式的非公旅游消费者难以承受的。大众旅游的一种形式是随旅行社旅游,但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没有个性化,不能满足各种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和背包客的旅游需求。正是由于这些现实原因,“背包客”出现并充当了寻求个性化差异的旅游消费者。2.旅游消费行为和态度分析。态度可以理解为主体对于目标对象的一种行为倾向和评价。人会对对象做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相应地会表现出相应的倾向,包括行为和评价。态度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受个体过去的知识、经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态度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就“背包客”而言,他们对旅行的态度是积极的。认为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是一种成长;旅行是一种学习,对人文、地理、历史有着全新的学习和理解;旅行是调节压力的理想方式:旅行不仅是生活的补充,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生活的目的。3.旅游消费行为模式分析。我们生活的社会形态是不断变化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对未来的影响》一书中对经济形式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当前社会处于实体经济社会,人们追求的不是享受服务的简单要求,而是居住的体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者对旅游有不同的需求。当市场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时:一种情况是。创造新产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旅游者改变自己的旅游需求或实现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产生了更多的自助旅游或其他不同于大众旅游的方式。背包客作为一种不同于大众旅游模式的新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背包客”旅行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自己的旅行计划,包括路线设计、住宿安排等。,完全脱离了旅行社提供的服务;(2)多选择游客较少的景点或未开发的景点作为旅游的最佳目的地。喜欢走比较难的路线,在景点体验不一样的体验;(3)很少选择交通工具,一般是徒步:很少选择酒店住宿,喜欢露营。三、文化与背包客旅游消费行为的关系(1)文化对背包客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在西方社会,文化是一种以个人为导向,关注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文化。人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活动的。对于国外的背包客来说,他们的消费行为是自助游或者和新认识的朋友一起旅行,旅行时间普遍比中国背包客要长。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社会的背包客将背包旅行视为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外出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在中国,中国文化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家庭为基础,注重个人的职责和义务。对于中国的背包客来说,消费行为更符合中国的文化。比如中国的背包客“驴友”,选择和彼此熟悉的朋友、同学一起旅行。难得他们几年不回家,把旅游当成一种生活,把家庭和责任抛在脑后。从以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还是在旅游方式上,还是在旅行中,文化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游客的消费行为。(2)背包客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的独特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发生在二战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是普遍的“大众旅游”文化。在大众旅游中,游客追求的是现实的释放,是一种肤浅的审美和愉悦的欲望。大众旅游文化是感官满足和浅层需求的文化。背包客文化是非大众旅游文化。背包客的旅行不是一种时髦的东西,也不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所以它是一种基于生活方式和自由王国的文化。“背包客”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体性”。无论是住有自助厨房和电视房的青年旅社,还是和别人一起乘坐交通工具,或者一起买公交车票,最重要的是分享彼此的经历。这种信息交流使得很多背包客可以互相学习,同时还可以省钱,他们得到的信息甚至比阅读《孤独星球》出版的旅行书籍(最常被引用)更好第二个特点是“真实”。自助游不是度假,而是一种学习。背包客总想体验最真实的当地风土人情,而不是旅游行业包装的一次打包旅行,所以背包客有时会被冠以“回眸客”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