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2000字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2007年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2008年9月15日,有着158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宣布破产。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猛烈的金融风暴。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拉开序幕。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1930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上世纪30年代的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带来了一系列影响。这场危机改变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几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这场危机抑制了负债累累的美国人的消费,世界开始寻找替代品。自2008年9月下旬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一直在共同努力。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积极有效地干预市场。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救市,这些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和刺激经济的作用。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会发生很大变化,美国的比重基本不变,欧洲和日本的比重会下降。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比重会增加。由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全球经济开始出现脆弱的复苏,人们开始用“后金融危机时期”来形容当前的世界经济。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就是把泡沫经济和过度消费变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这场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给世界经济带来一些变化,促使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这场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其影响深刻地结束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其结构形式和发展方向发生了新一轮变化。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进程放缓,特别是美国等重要发达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快“再工业化”进程,这将引起全球生产格局的重大变化,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一定影响。提高发达国家储蓄率和发展中国家消费率已成为发展趋势,这也将深刻改变两个大国的经济结构和生活习惯。这也导致“新兴市场”在全球的比重越来越大,引起了率先增长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注。本世纪以来,新一轮全球化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主要表现在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和规模经济的扩大。东亚、拉美、东欧等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依靠全球分工体系深化推动的“史密斯增长”创造巨大的“全球化红利”。这场金融危机标志着全球化从高潮期转向低潮期,导致发达国家陷入持续的深度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明显放缓。尽管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采取了大规模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政策,但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经历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预计下降1.4%。2010年世界经济预计增长2.5%,其中发达国家预计实现0.6%的小幅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7%。按照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的复苏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金融机构处置大量不良资产、平衡资产负债表还需要几年时间。但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恢复增长,年均增长3%左右,将明显低于危机前5年近5%的增速。各国在开放金融市场方面也会更加谨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可能会放缓,但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构建多边贸易体系,重构全球金融体系,仍将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但发展进程将更加曲折和复杂。
全球金融体系已经改变。
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进一步下降,世界贸易和投资不断扩大,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和美国金融市场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受这些因素影响,美国金融体系在世界上的地位会逐渐下降。相应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加强。我们可以从2009年G20峰会发表的领导人声明中看到相关信息:“G20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IMF中的份额至少提高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危机让人们看到了不受监管的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各国的主权投资基金和金融创新也开始更加谨慎。加强金融监管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强调金融稳健发展原则,回归实体经济,成为良性发展的需要。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必然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接近极限时的一次强制性调整。势必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调整过程。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降低消费率,会使国际进口市场萎缩,而发展中国家则会因外部市场收缩而被迫扩大内需。对于东亚的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萎缩,全球贸易放缓,出口增速继续下滑,短期内难以找到转移出口的新增长点。对于石油出口国来说,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将减少对石油的需求,经常账户盈余和进口需求将大幅减少。全球失衡的再平衡调整,不仅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债务消费增长模式的调整,也表现为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剩余生产增长模式的再调整过程。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方向。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美国缺乏新的增长点来引领经济发展。没有新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世界经济将难以再现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的“熊彼特式增长”。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会引发重大科技创新和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增长模式,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比如1857的世界经济危机,推动并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核能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无论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强劲需求,还是科技积累的能量,都在催生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它促进了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恢复平衡并上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走向复苏和繁荣。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实施“绿色新政”,把发展绿色能源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很可能成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各国在绿色能源科技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有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知识,也可能成为全球合作的成功典范。“低碳经济”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方式,世界气候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地球臭氧层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灾难性的全球气候变化频繁出现,已经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的农业文明。继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伟大进步。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一个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清洁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可操作的解释,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趋势。“低碳经济”有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低碳经济”将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很可能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和转型。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回调在2007年下半年就已经出现,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的经济增速开始逐季下滑。说明经济的周期性调整早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经济已经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如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需的急剧收缩从下游的加工贸易制造部门延伸到上游的能源原材料部门。对中国的实体经济有直接影响。国内股市和房市的快速降温,导致以房地产业为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通过房地产相关部门波及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重化工业,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下滑的深度,使中国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得中国经济调整转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外需大幅收缩导致出口大幅下降,国内工业生产快速下滑,就业下降。但深层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内需外需失衡、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而且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这些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突出,必须通过新一轮的调整和转型逐步解决。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减速压力加大。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依赖不断增加。外贸依存度从2001年的38.5%上升到2007年的64.8%。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依存度下降,保持在60%左右。这场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使中国出口形势面临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对投资、消费和就业产生了广泛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各种限制明显增多,中国稳定出口市场和份额的难度加大;全球失衡的再平衡调整加剧了外部需求的收缩,并延长了其持续时间。这些都表明,继续依靠外需刺激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扩大内需,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不仅是中国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现实紧迫性。而且,迎接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新挑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如果说危机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全球经济繁荣和市场扩张,可以使我们通过扩大出口来平衡迅速扩张的产能,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市场收缩,则明显降低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过去,当经济规模和能源资源消费总量相对较小时,依靠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资可以支撑高速增长,那么随着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供需平衡的变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将不断削弱,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将不断加剧...绿色能源革命使中国科技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走“绿色复苏”之路,发达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抢占绿色能源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在率先推动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条件相对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巨大。绿色科技革命使中国在信息技术扩散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面临绿色能源革命的严峻挑战,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将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中国提升国际地位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也将面临承担更多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压力。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不断提高,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积极参与推动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改革,倡导建立更加平衡和相互制约的国际货币体系,并通过加强区域和双边货币互换安排,尝试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有效推动了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加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呼吁中国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在反恐、核不扩散、控制流行病和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等领域,它也面临着承担更多义务和责任的压力。综上所述,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长将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将显著增强。推动新一轮经济调整转型,既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增强中国发展主动性的需要,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快速发展大国的战略要求。
有点多,但都是我选的。希望对你有用,采纳。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