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北阁寺建于哪个朝代?
五台山北阁寺建于哪个朝代?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许多古建筑流传至今,但许多文物没有保存下来。下面讲的是五台山北阁寺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五台山的北阁寺建于哪个朝代?1北阁寺建于唐末,唐太宗十一年(公元857年)。
建筑描述:单檐丁典。七间房宽,34米;四间深房,17.66米。其柱网由内外柱组成,形成五室宽、两室深的内槽和一周的外槽;内槽后半部有一个巨大的佛坛,正对画室中央,有三尊主佛和受威胁的菩萨,坛上散落着20多尊菩萨和强大的神灵,都是唐朝的造像。山墙和后墙上的罗汉是后人加上去的。殿前正中有五扇板门,尽头有两扇窗,其余三面为厚墙,山墙后面只有一面“扇墙”。
建筑评价:布谷寺大殿是现存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国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南禅寺大殿)。打破了日本学者关于五台山和中国没有早期木结构建筑的论断,因此被建筑师梁思成誉为“中国建筑第一宝”。
北阁寺的名气很远,因为它是唐朝十一年在正殿东殿重建的。它的发现、成名和命运与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密切相关。
北高寺朝东朝西。最东端高地比前方地面高出约12-3米,宽七间,深四间,单顶,总面积677平方米。
虽然武科寺大殿比南禅寺大殿晚建75年,但规模远超南禅寺,后期修缮变化也很少。因此,东厅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仿唐建筑的典范。
五台山的北阁寺建于哪个朝代?2布谷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隋唐时期寺庙兴盛,在长安、敦煌等地享有盛名,在日本及东南亚颇有影响。唐武宗(公元841-846年)灭佛时,北高寺被毁,现存东殿于唐玄宗十一年(公元877年)重建,内有造像、壁画、石刻,外有墓塔、建筑。
都是唐朝的遗物,价值连城。北寺的内殿很宏伟,有舒朗的布局,主人和奴隶是截然不同的。整个寺庙由三个庭院组成,第一个庭院最低,第三个庭院最高。第二个院子里全是花,环境最美。寺内东殿为唐代遗迹,背靠高台上,雄伟古朴,可俯瞰全寺。
此堂宽七间,深四间,外观古朴。门、窗、墙、拱门、圆柱等都涂上朱红泥土,用彩画装饰。正殿结构精巧,斗拱厚实,横梁切割规整;殿顶铺瓦,脊料为黄绿色琉璃瓦。一对高大有力的琉璃吻立在屋顶两端。整个大厅看起来生机勃勃,美丽而尊贵。
唐朝,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知识点推导:
山西属于佛光新村,离县城30公里。因此,该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弥足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
寺庙中的主要大厅,东大厅,建于公元857年。从建造时间来看,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县正殿,在中国现存木构建筑中排名第二。
唐代北斗寺的壁画和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称为“四绝”。
东殿是北宫寺的正殿,在整个寺庙的最后一个院落中占据最高的位置。该寺建于唐朝十一年(公元857年),在原弥勒佛阁的原址上,由女弟子宁师子和高僧澄澄主持。
东厅宽七间,深四间。用王先生的话来说,这座寺庙是典型的唐代建筑,“大拱远檐”。据测量,斗拱横截面为210X300 cm,是清末斗拱的十倍。寺庙的屋檐凸出高达三六米,这在宋代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是没有的。同时,主厅框架顶部采用三角形人字架。这种梁框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我国现有木结构中居首位。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在大殿的门后发现了有关唐代人参观北斗寺的消息。可见这个大门应该是唐朝的遗迹。可以推断,这块有100多年历史的门板是中国最古老的木门。
另外,正殿屋顶比较平整,铺的是长50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多的青瓦。殿顶以黄绿玻璃烧制,造型生动,色彩鲜艳。
东厅有五个房间。祭坛上有三十五尊唐代雕像。其中佛、佛、佛、金刚雕像33尊,高度从1.95米到5.3米不等。另外还有两个雕像,一个是宁公建造的,另一个是一个愿意老实的和尚建造的。
这两尊虽然比三十三尊小,但造型非常传神。此外,正殿西侧和后侧还有296尊明代造像。这些罗汉最初是500尊雕像。1954,由于下雨,一部分被倒塌的后墙碾压。
东厅的墙上,有10多平米的唐代壁画,都是佛教故事。成千上万的人物,连同他们的装饰品和服装图案,都画得非常精致。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君王,五彩纷飞,虔诚的信徒,画的都很传神。腰带飘飘,衣袖潇洒,体现了唐画的神韵。
大殿左右四根横梁下有很多唐代人留下的碑文。“观察处理河东节度”、“功成者为右军副将王”、“佛寺法师已派女弟子宁公来迎”等字样,非常清楚,是唐代珍贵的墨迹。
五台山北阁寺建于哪个朝代?3布科吉(Bukkoji)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南台斗村以东约5公里的佛星山山腰。它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重建于唐代。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大部分木质建筑都保存在明清时期。在北幸被重新发现之前,唐代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大多只能在历史文献中得到验证。
“天庭九门露宫阙,多国袄躬明珠冠”。以文字结尾的唐代建筑的宏伟,一直让建筑师们着迷。早在1932年,梁思成就在他的论文《我们所知的佛教寺庙宫殿》中表达了他对唐代木构建筑的设想和推论:“如果我们未来的学者或考古学家能在隋唐腹地找到木构建筑的遗迹,恐怕也只会是孤迹,并不能显示其整体布局和做法。”
然而,自1932年对蓟县独乐寺进行调查以来,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走遍了全国100多个县市,1800多处古建筑,却连唐代木结构建筑的“孤迹”都没有发现。
例不可考,文字描述有限。梁思成、林对唐代木结构建筑的考证开始延伸到绘画上,兴盛于唐代、艺术题材丰富的敦煌壁画成为研究的切入点。
在这方面,法国人伯希和整理论证的材料为梁思成和林发现和研究武科吉提供了参考。伯希和是一位精通中国文化的汉学家,也是敦煌文化的掠夺者。他于1908年赴敦煌实地考察,历时三周,精挑细选2000余卷佛经,带回法国。
在敦煌期间,伯希和拍摄了莫高窟许多洞窟的照片,整理出版,命名为《敦煌石窟目录》。梁思成在这些照片中发现,61号窟的《五台山图》清晰地标注了唐末至五代五台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貌和寺庙分布,其中有一座名为“大佛光寺”的寺庙。
根据壁画中的描述,梁思成查阅了与五台山相关的古籍,在明代五台山九记之一的《梁青山志》中找到了相关记载。也就是北魏时期修建的北幸寺,在唐武宗时期(845年)被“会昌法南”所毁,但在12年后才得以重建。
发现之旅
如果布科吉在重建后没有再次遭到天灾人祸的破坏,也没有经历后世大规模的重建,那么它的存在将为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研究提供珍贵的例证。于是,1937年6月下旬,梁思成、林从北平乘火车到达山西太原,再从太原乘骡车北上五台山。
经过一天的跋涉,他们于第二天黄昏时分到达目的地,五台山南台外斗村以东约5公里处。所到之处,夕阳下苍山林海深处隐约可见巨大的古建筑斜坡和挑出来的屋檐。走近些,寺庙的东殿就会完全展现在他们的眼前。
“拱大檐远”是梁思成、林对大殿外观的第一印象,这也与史料记载的唐代建筑面貌相吻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在唐代已经实现了模块化生产。斗拱、梁架等木质构件在确定宽度和深度后,即可准确确定规格和尺寸,再由工匠进行程序化操作,在局部构件加工完成后进行组装,于是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斗拱。
在此期间,建筑物的屋顶采用了“两级椽”的风格。这种设计使第一段房檐平缓,第二段向外挑,形成“一折一划”的工整风格。据熟悉中国古建筑的梁思成介绍,北斗寺有丰富的天然“唐风”,但仅凭风格相似,不足以得出以下结论。只有在寺内找到确切的文字记载,才能判断建筑的整体背景和具体的建造日期。
进一步考证的过程更加艰难。年久失修的大厅,只维持着主体结构的完整,厅内陈设凌乱。梁思成后来的著作《五部布科吉建筑札记》中,充满了考证细节的描述:“其上积尘数寸厚,如踏棉花。我们打着手电走访的时候,看到檩条已经被蝙蝠占了,上千的群体聚集在上面,无法驱赶。檩条上是否有铭文还不得而知,令人失望。
我们继续参观,突然在房梁上看到了“双手交叉”的古法,这在国内木结构中是孤例。这样的意外让我们大吃一惊,简直如获至宝。拍照时,蝙蝠见光惊飞,气味难耐,工作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