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如何做文献阅读笔记?(已排序)

1.在阅读文献时,要尽量了解一个方面或一个主题,或一个概念的历史发展,理清脉络。有新旧文献之分,有些学科或专项文献的半衰期很长。阅读经典文档很重要,仅仅下载几个新文档很难理解全貌。

2.要有意识地阅读大家的文献,阅读某个领域或话题的文献或文献综述。这些文档对于初学者了解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发展非常有帮助,提供了一个找到某个阶段重要文档的捷径。从中可以快速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和学说的进展和重要成果。

3.善于分析该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引领学科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的论文目录,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她)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生涯的发展,以及他(她)所领导的研究团队的发展历程。

最好不要读中国文学。我从未读过中国文学。可能一个原因是我在国内这方面做的很少。我个人认为中国文学有很多漏洞甚至错误,或许可以胜任科普读物。但作为参考,似乎不太合适。

5.不要害怕读英国文学,而是要坚持读下去。看完一份文件需要两三天。当初我坚信“一本书读一百遍,其意义自会显现”,但后来我发现我一直在原地踏步。后来发现我思考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于是我又看了一份文件,于是我走得越来越慢。后来我发现,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我几乎都明白了。我觉得《劝学》里的那句“我整天努力思考,一刻也不想学”是那么的正确。

6.多读文学作品,越好。以前看到有同学问读多少文献。我的回答是多多益善。想象一下,一个文档至少应该有三两个优点。多读书,水平自然就上来了。我从研究的第一年就开始发展新的方向,没人能帮我。我只靠文学。我还记得我有半年的时间每天至少写3-5篇文档,然后有点小成功。我弟弟更好——一天三份文件。现在他才博士二年级(硕士两年),很多方面已经超过我们老板了,要知道我们老板也是973的首席!他现在找到了自己的体系。在过去的半年里,他发表了两篇prb(做物理的同学都知道这不容易)和一篇JPCM,其中JPCM被评为2006年100篇最佳文章之一,可以在全球免费下载一年。他告诉我,这些成果很多都是看文献得来的,包括做事的思路,写文章的英文表达。

7.批判性地看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的文献越来越多,我们会发现很多文献是相互矛盾的。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文献——用评论者的眼光看待他。他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把一种观点捧得很高,而要思考为什么有人支持另一种观点。忘了是谁说的吧,更好的研究者是能同时容纳两种不同观点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

6.阅读任何文献或专著时,一定要清楚地记录书名、出处、作者、出版年份、发行卷、页码等信息。这些信息在以后报价的时候是必须的,不用麻烦了。例如,所有作者都需要记录在作者栏中。

7.一些重要文件需要精读。读几遍是不够的。你应该对它们很熟悉。这类文献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如开篇阶段,可能更注重某一方向或领域的理论观点、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实验阶段,可能更注重结果之间的比较,根据文献结果和变化规律对自己的结果做一些趋势预测;在论文写作阶段,我们可以更加注重结果分析、理论理论的验证等等。相应的,大部分文档都需要泛读,可能只需要读主题,可能只看摘要,可能只浏览图表等等。

8.注意论文的标题和摘要,这是非常重要的,简洁精炼的信息。一篇论文的精髓都在这里。

9.阅读文献和专著需要积累,需要持之以恒。多做研究多做教学,恐怕一辈子都要坚持读新文学、新作品。阅读文学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读的越多,积累的越多,需要总结的方面就越多。久而久之,通过知识的融会贯通,知识框架会逐渐完善,你肚子里的“货”会感觉逐渐丰富,使用和拿取的时候会很舒服。

10.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转变,只要有心,只是时间问题。信息是资源,知识是信息的积累、过滤和整合。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研讨会,有些人讲了很多,占用了很多时间,但你会觉得没有多少新的信息或知识。但是当有些人稍微讲了一点,你就会立刻感受到知识在别人肚子里的储存,激烈争论的气氛就会立刻平静下来,听众就会被吸引过来。这就是所谓的专家。专家不是万能的。毕业后,所有的医生都应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再经过几年的训练,我一定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

1.下载电子文档(caj、pdf、html)时,粘贴文章标题作为文件名。

注意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所以\/:*?& lt|和换行符被删除。每次按照相同的习惯设置文件名,可以防止重复下载。

2.不同的主题存储在不同的文件夹中。文件夹的标题应简短,如:PD,LTP,PKC,No

3.看完的文件要分类放在子文件夹里,至少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重要文件按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编号为001,002,003,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件排在最前面。

5.复印或打印的文件要用打孔机打孔(¥10-15),放入硬文件夹(¥10-20/张)。

1.引文的主要信息和研究背景。

2.图表了解主要数据和说明。

3.讨论与结论将图表与结论联系起来,根据图表判断结论是否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