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话题:论崇高与美丽的区别。

崇高是一种美学范畴。也被称为壮丽。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巨大的力量,表现在人格和道德行为、自然事物的表象、艺术作品的形式和风格等方面。就审美体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有一种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与其他美学范畴相比,崇高和悲剧是相似的,都伴随着巨大的情感起伏。实践主体能动性的崇高性表现为人格和先行为的巨大力量。实践对象化领域的崇高表现为自然事物的强大力量。I康德曾经把它们分为两类:数学的(数量的、体积的、空间的、静态的)和力学的(力量、能量、动力和动态的)。事实上,它们经常交融共存。艺术作品可以将这两个方面融为一体,以人格和灵魂的崇高为内容,以物体和场景的崇高为形式,使震撼力更加凝聚和集中。在欧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1世纪一篇关于古罗马崇高的匿名论文。作者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并以海洋、尼罗河、多瑙河和莱茵河为例加以说明。在西方美学史上,严格区分崇高与美的第一人是英国的e·博克。英国的其他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造成的。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往往用“大”来表达。它关注的是主体和社会价值,而不是客体和自然表象。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气节”。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了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并提到“满即是美,满即是大”。他所说的“大”在程度上比普通的美更生动、更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更宏伟,是一种辉煌壮丽的美。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这种崇高的概念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如果将这种品格与相关的经历联系起来,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也包含了造成苦难的因素。还是接近西方美学中所讨论的崇高特征。

什么是美?这是美学中最古老的问题之一,至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也是传统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美的本质。对美的本质的追问是对人类审美现象终极意义的哲学探讨,历代哲学家都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正式提出和讨论始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

自柏拉图以来对美的本质的讨论是历代西方哲学家哲学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美的本质的解释必然与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基本派别有关。

2.从精神层面探索美的本质。

从精神层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客观的精神层面,如柏拉图、普罗丁、黑格尔;一是从主观精神上,如休谟、康德。

柏拉图把美设定为“单一理念”,它是一切美的根源,是美的本质。

普鲁丁进一步将这个想法神秘化,称之为神圣的理性。这种神圣的理性是宇宙万物的源泉,是美的根源和本质。对中世纪的神学家来说,这种观念被直接称为“上帝”,上帝是一切美的根源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