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学习就没有技能,没有思考就没有智慧。如何写一篇议论文?
——论《论语》的教育思想
“学而不思则罔”,一个只学而不思的人,等于什么都没学到;“思而不学是危险的”,光做梦不实践也是有害的。2500年前孔子就教过我们这句话。回顾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无论是个人的教学工作,还是学校对教育教学的统筹安排和实施,都闪现着这些想法。
第一,教学上没有课
捷克著名教育家梅纽斯提出:“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教给全人类的艺术。”
孔子之前“学在官”,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做官。但在孔子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塾提供了机会。孔子抓住这个机会,在创办私塾中开始了他的“传道、授业、解惑”,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和官员,以实现他的政治思想。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无疑对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以后,教育成为所有公民的需要和权利,教育的普遍性和普及性更加鲜明和充分。
2008年,我在西宁一所郊区学校教书,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南川东路地区。这里的学生大多来自城乡结合部,家庭条件不好,缺乏家庭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提出“不是每个学生都要发展,而是所有学生都要发展;“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同时提高,而是所有学生都要提高,不是要求每个学生规格一样,而是所有学生都要合格”的创新理念,就是办“让南川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民教育”的具体体现。
第二,因材施教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培养人,教育人,就像种植花草树木一样,首先要了解花草树木的特性,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从古至今,没有一个这样的教育家被学者们崇拜了几千年。他有如此令人钦佩的辉煌成就,除了他的良好品质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一)聚焦需求,分层优化
孔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相当高明的,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如果你在中国人之上,也可以口头上谈。中国人以下,不能口头说。”那么,在学习上,什么是“高于一般人”,什么是“低于一般人”?孔子也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看来,需求,也就是“我要学”和“我要学”,应该是区分其层次的第一要素,而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第二要素。通过这种区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天赋等差异相对符合他受教育的实际情况,更容易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他进行教育,更容易、更经济地发挥教育的优势,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在以学生需求为驱动力的条件下,才谈得上教育的效果;如果你不重视学生需要的教育,那你不是平庸就是愚蠢。学生所需要的教育就像水的源头,奇诺莫托。这启示我们,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沿着兴趣发展,远胜于强迫学生去死。
(二)抓住特点,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这一思想得以实施的保证。它不仅应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而且应该是有效培养学生的捷径。
将这一理论基础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每一位老师不仅关注本学科的教学效果,还起到了关心和教育每一位学生的作用。教师在认真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注重德育渗透;同时全方位帮助和引导学生的成长过程。在学习方法、心理健康、为人处事等方面给予指导。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不同的特点,我们不仅可以按年级划分层次,还可以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划分层次。评分后,会为每个学生设定不同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根据每个学生在作业、阅卷、课堂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学习目标给予不同的评价。不仅如此,我们用各种方法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如语文课的“三分钟口语练习”,英语课的“值日生”;全年级开展《三字经》、《弟子规》、《少年强则国强》诗歌朗诵;全校开展的“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做文明人”的养成教育...已经在各方面一点一滴的教育了学生。像这样经过近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三)终身学习,积累内容
“学无止境”,一位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经常这么说。作为老师,你也需要不断学习。教师需要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教”。为此,我们采取了“跟踪观摩课”、“教研组研讨班”、“学校公开课”等一系列方式方法,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三,开放教育。
21世纪,全球经济向一体化靠拢;中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炎黄子孙的胸怀越来越宽广。肩负国家重任的教育工作者,绝不能“闭门造车”。“教书达理”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民的诉求和国家的需要。教育不能“对天下事充耳不闻,专心读圣贤书”。要和生活社会挂钩,让学生有所收获,学以致用。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造福社会,建设国家,振兴民族,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人格修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要努力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勇于变革,“与时俱进”。
俗话说:风雨之声,读书之声,家事,国事,天下事,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