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理论不是关于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即什么因素决定货币需求的理论。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理论的重述是从货币需求出发的。
弗里德曼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形式,用消费者需求和选择理论分析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根据消费选择理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必须考虑三个因素:收入,构成预算约束;商品价格以及替代品和补充品的价格;消费者偏好。
1.同样,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个因素是预算约束,即个人所能持有的货币量受限于其总财富。并以永久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永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未来收入的平均值,即长期收入的平均值。弗里德曼注意到,总财富中有人类财富和非人类财富。人类的财富是指个人赚取收入的能力,非人类的财富是指物质财富。弗里德曼把非人类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重要变量。
2.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个因素是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和价格变动的预期率。
3.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个因素是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将货币作为各种资产之一,通过对影响货币需求的七个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货币需求的函数公式。货币学派强调货币需求、永久收入和各种非货币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之间存在函数关系,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他认为:
y是实际永久收入;
w非人类财富与个人财富的比率;
rm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固定收益证券的Rb利率;
Re非固定收益证券利率;
预期价格变化率;
u其他可变函数。
他强调,永久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经常收入的波动幅度小得多,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因此货币需求相对稳定。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因为:
1.影响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因素是相互独立的。
2.在函数变量中,有一些是相对稳定的。
3.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稳定函数。
所以货币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的供给。
[编者]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假说[1]
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二战,战后欧洲文艺复兴,世界经济长期低迷。所以1936到50年代末,是凯恩斯学派的鼎盛时期。然而,在此之后,大规模的经济萧条现象不再是世界经济的主题,取而代之的是通货膨胀。到了20世纪70年代,简单的通货膨胀变成了更加复杂的“滞胀”。经济环境的这种变化导致了货币数量理论的复兴。弗里德曼的假说与凯恩斯的假说在以下两个方面不同:
1.长期分析表明,价格起作用,同时也对未来的价格预期起作用。
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大幅增长,如图2-10,产出(Y1)接近或达到充分就业Y *的产出。如果仍然按照凯恩斯经济学指导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总需求会进一步增加(从AD1到AD3),结果只能是“滞胀”——只有物价上涨,没有经济增长(从P2到P3的物价)。从长期来看,价格变量是可变的,并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范围从P1到P2),价格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从Y1到Y *);;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持续通货膨胀对人们对下一时期的价格预测产生了影响。价格预期肯定有三种:看涨、看跌、不变。前两者将对人们的支出产生影响,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正如很多经济学家所说,“大多数人预期的事情都会发生”。
2.货币数量的层次是,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与凯恩斯不同的是,弗里德曼扩大了货币的覆盖面,将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的层面,也就是业内人士所说的。众所周知,钱有很多种定义。例如,美联储对金钱至少有六种定义。大多数经济学家从纯理论的角度讨论货币的定义,即货币的功能。货币学派则不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的定义应该用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确定。确定最恰当的货币定义的标准是:
(1)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例如,如果M2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大于M1和M3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则M2更有可能被用作货币。同时还要看第二个标准。
(2)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大于总量各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比如M2与GDP的相关系数大于M0(现金)、Dd(活期存款)、Dt(定期存款)与GDP的相关系数。
以上两个标准必须同时满足。根据这两个标准,Friedman和Anna Jacobson Schwartz(1915-)将M2定义为最佳货币。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1]
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著名论文《货币数量论重述》。在本文中,弗里德曼将货币需求的理论函数表述如下:
(1)
方程(1)中的符号意义以及函数与自变量的相关性如下:
1和Md是名义货币需求,是因变量,由自变量决定。
2.p是价格指数。为了实现正常的消费或经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就应该需要越多的货币,这是正相关的。
3.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其中rb为债券利率。令人困惑的分数是债券利率的预期变化率。为什么要写成这种形式?下面我们对此做一个简单的解释。经验表明,债券利率随时间变化,即rb = f(t)。如果要求函数在任一点的变化率,就要求函数的对数导数(lnrb)t。根据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有
(2)
理解了数学表达式的含义后,我们再来讨论变量与函数的相关性。当前债券利率减去债券利率的预期变化率,就是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债券预期收益率的提高意味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理性的经济个体必须尽可能减少对货币的需求,代之以预期收益更大的债券。反之,则相反。显然,债券的预期收益率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4.它是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其中,re为股票收益率;对于资本损益的预期率,即股票价格的变化率,数学意义和以前一样;是股票收益的预期变化率。
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的机制与债券相同,变量与函数MD负相关。
5.和前面的原因一样,是预期价格变化率。如果预期价格上涨,就意味着下一个货币的购买力会降低。这样一来,人们势必会减少持有的货币量,用其他可以保值的资产来保值。反之,则相反。不用说,两者是负相关的。
6.w是人类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根据弗里德曼的想法,它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达:
w=
人类财富*
人类财富+物质财富
收入
命运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中的和是什么关系?不知道为什么,弗里德曼没有解释。而且,在货币理论界,也没有普遍认可的研究结论。
7.y是“永久收入”。永久收入不同于我们经常使用的“统计收入”的概念。它是统计收入和“临时收入”的代数和。换句话说,永久收入的统计是统计收入的几何加权平均。弗里德曼为什么用永久收入代替一般国民收入?我们的理解是这样的:长期来看,假设一个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是每月6000元,他基本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消费和支出习惯,从而决定了对货币的需求。他不会因为某个月收入的偶然增减而改变自己的消费和支出习惯,从而导致对金钱的需求。比如增加1000元,他可能用来买国债;减持1,000元,他可能会卖掉手中的部分债券,保证消费和支付习惯不变。如果他确信平均收入已经增加(减少)到一个新的水平,他就会调整自己的消费和支出习惯,从而决定新的货币需求。这里所说的“平均收入”,大致就是“永久收入”的意思。
永久收入和MD的相关性是正的,就像凯恩斯的收入和Md一样。
8.u是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如偏好、与货币相关的制度变迁等等。显然,由于U的随机性,它与Md的关系是不确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多经济学专著中,变量与函数的关系都是用一阶偏导数来表示的。我们知道,导数是函数在曲线上某一点的变化率和该点切线的斜率。当这个斜率大于0时,自变量随函数升降,正数相关;另一方面,如果斜率小于0,自变量与函数成反比变化,负数相关。
后来,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一书中,弗里德曼将单一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简化为:
(3)
式(3)中的符号具有以下含义:
1.是实际的货币需求;
2.Yr是实际永久收入,即;
3.w和U含义相同(1);
3.Rm是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可以理解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的预期收益率。这是一个新的变量,因为它衡量的是持有货币的收益,所以它应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4.Rb相当于公式(1);
5.re等价于公式(1);
6.gP相当于公式(1)。
除了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公式(1)中一些比较难的数学表达式,并加入货币收益率的变量外,公式(3)与公式(1)的显著区别在于,函数用实际货币需求代替名义货币需求Md。这是怎么转换的?换句话说,价格变量怎么会在等式的左边?
弗里德曼进一步假设,函数是由实际变量决定的,即它完全独立于衡量货币变量的名义单位。如果衡量价格和名义收入的单位发生变化,货币需求也会以同样的比例变化。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公式(1)的和是一阶齐次的。复习我们学过的高等数学:
如果函数的自变量乘以常数λ,函数值的变化是λn的倍数,则称该函数为n阶齐次函数。设,函数f(x,y),若f(\λx,\λy)= \λf(x,y),则函数对x,y一阶齐次。
这样,公式(1)可以写成:
(4)
顺序,代入公式(4)有
(5)
根据公式(3)的符号简化并加上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即
在公式(1)(为方便起见,符号简化)的基础上,弗里德曼进一步假设:,则有。
(6)
移动项目,获取
(7)
序,把名义收益写成PYr,代入公式(7),得到
Md = kPYr或
事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相等,可以去掉货币需求符号的下标。
M = kPYr或(8)
顺序,代入公式(8),有
MV = PYr(9)
公式(8)简直就是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方程!等式(9)和交易等式几乎一样!然而,弗里德曼“新货币数量理论”中的持有率K或货币流通速度V不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更复杂的函数。我们可以看到K,V和各种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虽然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理论在形式上反映了凯恩斯的影响,但其内容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更为精确。就货币需求函数(1)和(3)的一般形式而言,基本上被学术界所接受,没有争论。而弗里德曼利用齐次公式将货币需求函数转化为公式(8)或(9),这无疑是对经典货币数量理论的重构。同时,弗里德曼认为,虽然新货币的数量理论不同于剑桥方程和费雪交易方程的常数推断,但它们基本上是稳定的、可测量的函数,甚至“比消费函数或其他主要函数更稳定”。
弗里德曼在《1867年至1960年的美国货币史》一书中,做了一个实证研究结论:在近100年期间,美国货币流通速度以每年1%的速度放缓。划分一大段时间的情况如下:在1880 ~ 1914,货币流通速度从4.97下降到1.91;从1914到1929,货币流通速度没有明显变化;从1929到1946,货币流通速度下降;1946后开始回升,但仍低于1920和1914的水平。
对于V每年减少1%的问题,弗里德曼受到了同行的严峻挑战。后来弗里德曼自己也承认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这种向经济学大师们求实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
[编辑]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简化[1]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包括许多变量和复杂的形式,可以在不损害主要思想的情况下进行简化。我们从公式(3)开始:
(3)
1,假设u稳定。因为与金钱相关的系统通常是相对稳定的,偏好、习惯等因素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可以将其视为常数,从函数中省略。所以有:
(10)
2.因为财富占比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其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所以也可以从函数中删除。所以有:
(11)
3.根据一些国家的统计数据,只有当(或写gP)变化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才会对货币需求产生显著影响。经验表明,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所以也可以省略。所以有:
(12)
4.一般情况下,狭义的货币收益率Rm仅指定期存款Dt的利率,通常并不高。如果定期存款Dt赚取的利息除以M2(M0+Dd+Dt),计算出来的利率应该相当低。而且银行利率的变化一般是相当缓慢的。所以这个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应该是极不显著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有:
(13)
5.这两种金融资产的收益率Rb和Re以大致相同的因子高度正相关。用一个收益率作为变量,可以完全替代和反映另一个收益率的变化。因此,两者可以结合起来,统称为“市场利率”。如果市场利率仍然用表示,则有:
(14)
方程(14)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最终简化方程。
[编者]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论证[1]
实证研究的工作是确定函数中每个自变量的作用。具体来说,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是多少?货币需求对收入或财富的变化有多敏感?货币需求对包含在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其他变量的依赖程度如何?等一下。另外,还有一个基本概念,就是钱是什么?哪种级别的钱比较合适?
除了构建科学的模型和使用正确的计量方法,实证研究的前提是获得可靠的统计数据。事实上,如果没有统计数据,实证研究根本无法进行。因此,实证研究的数据多来源于统计工作相对完善的美国、西欧和日本。
根据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简化公式(14),实际货币需求由实际收入和市场利率两个因素决定。但公式(14)只是一般的函数形式,需要用方程形式表示。弗里德曼和他的货币学派在大量的实证分析中摸索出了以下方程:
(15)
方程(15)是幂函数曲线的回归方程,A、B、C是回归分析确定的参数。用回归分析检验非线性方程比较困难,可以用对数法将非线性方程转化为线性方程:
(16)
方程(16)是一个二元回归方程,被认为是“近年来货币数量论者通过对货币需求的大量实证研究得出的基本公式”。回归系数可以用最小二乘法求得。根据美国1892 ~ 1960的统计数据,货币学派计算出:
ln a = 3.003 b = 1.394 c =-0.155 R2 = 0.99
将上述回归系数写入方程,包括
(17)
在公式(17)中,m是广义货币M2,Yr是实际永久收益,I是4-6个月的商业票据利率。方程(17)表明Yr和I的变化可以高度解释(拟合优度R2 = 0.99)m的变化,实际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1.394。收入弹性表明,当实际收入增加1%时,实际货币需求将增加1.394%。反之,则相反。同时,公式(17)还表明,实际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5,即当利率增加1%时,实际货币需求减少0.155%,几乎无弹性。
然而,弗里德曼本人对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结论做了许多修正。
1959,他认为是1.8;
在1970,他以为是1.0 ~ 2.0,分为1.0 ~ 1.5和1.5 ~ 2.0两段。
毋庸讳言,许多学者在实证方面与弗里德曼及其货币学派存在分歧。
[编者]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1]
1.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将货币理论纳入投资组合选择理论的框架,摒弃了古典学派将货币视为纯粹交易工具的狭隘观念。
2.在一般均衡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中,特别强调货币数量在经济中的枢纽作用,纠正了凯恩斯学派忽视货币数量的偏见。
3.在货币需求函数中,首先设定预期价格变化率的自变量,确定预期因素在货币理论中的地位。
4.严格区分名义数量和实际数量。
5.强调了实证研究的重要性,纠正了以往学者在经济理论尤其是货币理论方面的缺陷,使货币理论更接近于可操作的货币政策。
[编者]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
1.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利率限于债券利率,收益则是即期的实际收入水平。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利率包含了各种财富的收益率,收入是一种高度稳定且永久的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基于利率的流动性偏好,认为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低,即对利率不敏感。
3.凯恩斯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的函数是不稳定的。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的函数是高度稳定的。
4.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由有效需求决定,货币供应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一个间接过程,即通过利率、投资和投资乘数作用于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弗里德曼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直接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变化,所以货币是决定总支出的主要因素。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西方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补充和修正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凯恩斯交易需求理论的发展——平方根定律模型及其修正
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交易性货币的需求取决于收入,与利率无关。比如美国经济学家A.H .汉森在1949中提出,当利率上升到相当的高度时,货币的交易余额也具有利率弹性。然而,第一次分析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是美国经济学家w·鲍莫尔(W. baumol)。65438-0952年,鲍莫尔发表了《现金的交易需求:库存理论分析》一文,将最优库存理论应用于货币需求的研究,认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不仅与收入有关,还与利率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