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

大家都知道尊刘贬魏把曹操当小人,挟天子以令诸侯,乱世奸臣,却不知道作为三大君主之一的曹操,在才干和能力上,都是优于孙和刘的。

曹操,名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魏国的创建者。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久经沙场的英雄。《说曹操曹操到》《徐庶二话不说就去找曹操》《身在曹操心在汉》......古代很少有像曹操这样的人在任何时候被我们提及。但是,现代人其实并不太了解曹操。人们对他的认识大多是“白脸汉奸”、“汉贼”,可以说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但近年来,随着对曹操研究的深入,以及今年曹操墓的发现,一股新的曹操热随之而来。因此,近十年来,许多学者对曹操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一些论文。这里我将对近十年来曹操研究的概况做一个总结,以方便后人进一步研究。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简单描述一下。

一,曹操的形象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曹嵩是邱的官员;他年轻时机警,足智多谋,被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徐绍评价为“能臣治天下,乱世奸雄”。在镇压黄巾军中首次亮相,历任骑都尉、济南相、滇军。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更加显示了自己的才华。他从董军知府升为州牧,成为占据一州(东汉十三州)的诸侯。建安元年(196),接受荀的建议,迎汉武帝至许都。此后在政治上占据主动,歼灭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逐渐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秋,率军南下,不战而获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和刘备击败,统一全国的计划受阻。此后,他在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同时,加强了对国家大事的控制,为其子曹丕代汉打下了基础。他精通兵法,是汉末最足智多谋的军事统帅。他也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慷慨悲壮。在当时的政坛上,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杰出人物实属罕见。他对汉末局势的发展和三国鼎立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这些方面,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研究;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于历史人物曹操的历史功绩和地位,学术界已经有了普遍的认识,这里就不多做分析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全书中最丰富、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成功的艺术典范。《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对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诠释,而且涵盖了几千年封建统治者的复杂人物形象,因此具有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曹操这样一个集真伪、善恶、美丑于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圆形人物”。他可以被列入世界名作之林中不朽的艺术典型行列,具有永恒的美学意义。

二、曹操的性格

说到曹操的人品和性格,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把政治人物曹操和文学人物曹操结合起来,说他无论是人还是诗都是诡诈阴险的;二是把曹操的政治活动和他的文学创作割裂开来,说他不诚实,诗歌真诚。但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笼统,都把曹操的性格视为不可改变,难免有些机械。作者认为曹操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中青年的曹操与老年的曹操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中青年的曹操豪爽、自信、机警;老曹操忧心忡忡,寂寞难耐。当然,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格是逐渐形成的,不可能有泾渭分明的阶段。作者为了便于考证,把曹操的性格分为两个时期。当然,早期人格的自信特征在后期依然存在,只是慢慢被焦虑的特征所笼罩。前期的大度和机警的性格在后期的诗歌中也有,但更多的时候被欺骗的特点所掩盖。当然,总的来说,曹操的人格是多重的,很多看似矛盾的现象统一在他身上:用人不疑,不用则杀;他有才华,嫉妒人才;他杀人如麻,被处决时痛哭流涕;他生活在一个两万户人家的城市里,极力提倡节俭。这些都表明了曹操性格的多重性。曹操出生在一个宦官家庭。虽然衣食无忧,但社会地位低下,对曹操童年游手好闲的性格影响很大。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曹操日益强大。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斩断英雄,统一北方。然而,赤壁之战的失败粉碎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梦想。从此以后,统一大业和短暂的时间成了曹操生命中的重要和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对曹操性格的演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三,曹操的军事思想

曹操的军事思想来源广泛。首先来自于他对统一战争的实践。在这次实践中,曹操讨论了如何从无兵无地入手,如何打败强大的敌人袁绍,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力量,如何准备消灭统一南方势力的战争。核心问题是在汉末条件下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达到以弱胜强,再以强凌弱的目的。由于他所生活的北方混战比任何地方都激烈,战争造成的人口和经济崩溃比任何地方都严重,曹操甚至优于他人,所以他的军事实践比任何一个集团都复杂、生动、成功,这为他的军事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曹操也是一个好学有思想的人。他30多年来一直在保卫军队,从未离开过他的书本。他白天研究讨论武功谋略,晚上思考经典,喜欢和下属讨论问题。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讨论敌人的坚持和进退的妥当,以及敌人的变化、敌人的虚实和兵法。沿着这条实践、讨论、再实践、再讨论的道路,最终形成了他的军事思想。这个军事思想是他个人才能的产物,是他身边谋士智慧的结晶,是指引曹操走向胜利的思想。曹操反对依靠武力和文学。他肯定了这场战争,并称赞它是帮助世界所必需的。他引用儒家经典说,《易经》说古代有“箭之利”(弓箭的好处是树立天下权威),《论语》说“兵足”(要保持足够的武装),而《尚书》?洪范的八项政策叫“分”(古代八种政事都是建立和使用军队),易经,“张世珍仁济”(战争是正义的,冷战指挥下有德高望重的人,就是吉祥),诗经?Daya?易帝“王赫斯怒征其旅”(天帝警告不可觊觎他人之地,秘人来侵,文王大怒,步出阻止其侵),以上述经典证明儒家并非全反战。曹操有举出史实,说明黄、、三人“用盐济世”,并引用司马法的话“有人杀人,杀了也可以”。如果不是,它可能会像徐偃王一样很快失败,他只是在语言上很弱,结论是:“依赖语言的人会死”。曹操坚持武力统一中国。一个宰相命令他停止与刘备作战。曹操说,你应该了解我,你要我坐以待毙,只宣扬周文王的美德。恐怕我不是那种人。

第四,曹操的文学成就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一方面,他依靠政治上的领导,广泛征集士人,造成了建安“雅”的文学局面;一方面,用他的创作创造新的文学氛围。他的诗都是乐府歌。史家说他“在帝国军三十余年,登上顶峰,必赋新诗,皆成曲”,确实是真实的记载。这些乐府歌虽然沿袭了汉乐府的古题材,但并没有沿袭古歌的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偶然发生的》(汉书?《艺文志》和《乐府题诗》(清代方方言)的精神反映了新的现实,呈现出新的面貌。曹操的诗极其自然,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朴实的形式揭示他的心灵,使人读他的诗如读其人。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所以诗中也是“似老将幽燕,风韵浓厚”。虽然在语言形式上与汉乐府十分接近,但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曹操的诗歌不仅对建安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因其巨大的创造性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以古乐府诗写时事的实践,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从他的旧乐府,到杜甫的新乐府,再到白居易等人发起的新乐府运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脉相承的发展。另外,诗经之后,优秀的四言诗很少。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传统,创作了一些感人的篇章,使四言诗重新焕发光彩。后来嵇康、陶渊明等成功的四言诗都是沿着这条路走的。曹操也是“变法文章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和诗歌一样富有创造性。受辞赋影响,汉代散文趋于骈文、骈文,各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形成一定的固定框架。曹操的散文,只是把自己想说的话,用简单朴素的笔调,自由地写出来,却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比如《让郡主知道自己的故事》,用朴实的文笔倾吐了自己一生的心事,有一个政治家的磅礴气魄,也有奋斗的锋芒。文章说:“国若不孤,不知有多少人当皇帝,又有多少人当国王。”这些话是曹操力所不及的。曹操“素雅”的散文风格展现了建安散文的新特点,对魏晋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时至今日,对曹操的研究仍会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评论为他将拥有一种永恒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