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仙弃妇赏析
弃妇自古有之,诗经第一个把它写进了文学作品。《诗经》开创了“弃妇”母题。在后来的文学中,无论是诗词、诗歌、散文、小说,都继承了《诗经》开创的“弃妇”母题,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弃妻悲剧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鲁迅先生有一个关于悲剧的著名论点。悲剧就是毁掉对人有价值的东西。悲剧有一种令人震惊的力量。《诗经》中的弃妇悲剧为后世文学所继承,其中《孔雀东南飞》、《妇赋》、《井底银瓶》是杰出的代表。这些篇章以其沉重的悲剧力量指引着人们,被传诵了千百年。在弃妇诗的发展历程中,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弃妇文学:一种是直接继承《诗经》中弃妇的悲剧,描写女性被无情抛弃的不幸命运,歌颂弃妇的悲伤和无助,表达其深深的哀痛。另一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弃妇是文人的载体。学者们常常以微妙的方式和优雅的行为来表达他们的忧虑和不满。有很多文人,他们“怨王孙为野草,借美人形容君子”,所以在事业失意,壮志难酬的时候,就在弃妇解怨的诗中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后世文人对弃妇悲剧的发展。1,低声唱的弃妇之歌
继承了《诗经》中“弃妇”的母题,后来又简单地描写了女性的不幸命运,唱出了弃妇的悲凉,抒发了弃妇的深情,包括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等民歌,以及建安晋曹植的《弃妇》、《留妇赋》等。曹丕的《女性赋》:唐代顾况的弃妇词,张继的离妇,白居易的井底银瓶等。这些作品的悲剧与《诗经》中的弃妇悲剧一脉相承,基调悲苦。但在诗歌的具体内容上更加丰富,对社会问题的揭露也更加直接和尖锐。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它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而被广泛阅读。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及其悲剧命运至今仍震撼着人们。诗中的故事是由标题支持的:“汉末建安人刘,是吕布的小官吏的妻子,被钟卿的母亲派去发誓不结婚。他的家人强迫他溺水而死。钟卿听说了,就在庭树上吊死了。当人受到伤害时,那是一首诗。"婆婆不喜欢刘. "此女毫无风度,所作所为皆是自导自演,我意已久。"出于孝心,焦仲卿被迫与妻子离婚。"我没有赶走青,只是逼着一对母子暂时回国。“因此,一对恩爱夫妻被活着分开了。后来刘的哥哥又逼着她跟她结婚。”我有自己的父母,逼着我做哥哥,我要回应别人。”她拒绝了,也无力反抗,只好“脱下裙子和丝绸鞋,把自己举到水池边。”焦仲卿知道后,也“闲庭树下,挂东南枝”。这个故事在《诗经》里没有模式,但里面的悲伤和《诗经》里弃妇的悲剧是一脉相承的。这个故事之所以令人震惊,是因为它揭示了封建礼仪制度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女性,有时男性也是受害者。
曹丕和曹植都为女性写赋,作品感人至深。曹丕的《女赋》写道:“色渐淡而我爱松弛,我信古今皆有。”傅直接指出了服饰制度和男淫对女性的危害。曹志福写道:“结了婚忘了妾,我很幸福,但爱你,我很难过。”写了那个被抛弃的女人的悲伤和怨恨。
白居易的《井底新乐府银瓶》是一首新颖独特的弃妇诗。诗里有个故事: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认识,互相私奔了。“妾得青梅短壁,君骑白马垂阳。我在墙上你在直系远亲望,一见君知已有断肠之德。知道你断肠的话,你的终南山松柏树。我感觉君主的松柏变成了心,我的庙宇去了君主那里。”在五六年的时间里,我因为没有被明媒正娶,被姑姑的精神折磨。“五六年间,我去你家,你家大人频繁交谈。若聘之,为妻为妾,不忍主拜。”最终,你无法被赶得离开却又羞于回家。“你终于知道,你的家人住不下去了,也没有地方出去。我没有父母吗?我的家乡也是一家人。近来杳无音信,今日之惨耻,不能还。”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奉劝天真的姑娘们,小心不要对别人掉以轻心”,要善于保护自己,不要相信这个社会,不要相信甜言蜜语和别有用心的男人。”(8)诗中一句“善待丈夫一日,作妾百年”,更是如泣如诉,既是对弃妻的苦涩反思。
2.文人趣味的载体。
文人在创作诗词时,往往是追忆往事或歌颂事物,借古讽今,抒发物外之意。也是借花献佛,把生命的威望或者君主的爱永远寄托在心里,所以弃妇就成了文人幸福的载体。这类文学作品有李白的弃妇诗、白头偕老诗、妾的不幸、杜甫的美丽、辛弃疾的触鱼词等。
李白弃妇诗往往带有歌颂历史的色彩。汉武帝时期被贬入冷宫的皇后陈阿娇,似乎永远占据着他的心。他的三首弃妇诗都是在陈阿娇写的,这就产生了他的见解,表达了他的感情。批评的矛头直指薄情寡恩的封建帝王。他的《妾的不幸》讲的是陈阿娇的宠物爱休息,颜色下降,爱放松,被抛弃的事实。
杜甫被迫辞去化州秘书的工作,参军。迫于生计,他带着妻子翻山越岭来到偏远的周琴。杜甫极力忠于唐朝,却最终陷入了弃官随波逐流的窘境。就像诗中的女子被丈夫抛弃一样,杜甫觉得自己被唐朝抛弃了,只好感叹“她告诉我她出身很好,现在已经憋屈到尘埃里了”。即使在翻山越岭困难重重,饥寒交迫的时候,杜甫也没有忘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如此不公平的遭遇,如此贤惠的性格,很像诗中的女主角。因此,这首诗既反映了弃妇的客观悲剧,又赋予了诗人生命体验的意义。
辛弃疾一生以正直为荣,他有自己的成就。然而,回到南方后,他别无选择,只能报效国家。作为一个“改过自新的人”,他被歧视,不被信任。他只能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他的一句“摸鱼”,道出了他当时的心态。“多能消除几次风暴?匆匆,春天回来了。惜春怕早开,何况红花无数。活在春天,看到了就无路可退了。抱怨春天的寂静只能算亲情,画屋檐画蜘蛛网,在日惹无所不用其极放飞羊群。在长门发生的事情一定像一个仪式和一个错误。还有人眼红蛾眉,女儿们像买礼物一样互相买。这是谁说的?你不跳舞,你不看,玉环闫飞风尘,闲情最苦。不倚危篱,夕阳在,柳暗花明。”在这首诗中,辛弃疾用美人凋零又被嫉妒抛弃的不幸境遇来比喻自己的政治失意。诗的第一部分,美人因老而惜春,因惜春而欲留春,因留不住春而怨春,意为“恐美人之逝”(《离骚》)。这里的美,当然是作者的比较。下一部借用陈皇后被抛弃的故事,以此来描述她被拒绝和无所事事。诗真实地描写了美人被冷落后的悲伤和愤懑,以此来表现作者自己对国家无法最大化的悲伤。
就弃妇的关系而言,她们是阳,就她们的男儿臣身分而言,她们只能属于阴。因此,当她们处于男儿身、大臣之位时,就像女性一样,自然会产生认同女性社会角色的心理倾向。尤其是当她们在政治上失宠,成为“释臣追子”的时候,自然会更加清楚自己“闺中怨妇”的身份。所以,当士大夫的政治失意得不到重用和重视时,自然要通过诗歌中弃妇之口来表达对丈夫(丈夫)的“忠和敬”,或者表达自己被抛弃后的悲伤和怨恨。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诗经》开创的各种母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弃妇诗开创了“弃妇”母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痛斥这些文学作品的不幸命运,诉说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一点被后世弃妇文学所继承。在发展过程中,这种男女之爱被扩大,转移到君臣关系上。当男人在仕途上受挫时,就有怨恨称自己为(大臣)弃妇,自己的文字得不到丈夫(先生)的重视和重用。此时的弃妇诗,既能描写弃妇本身,又能成为文人不时表达内心忧虑和不满的载体,成为文人表达快乐的载体。这是弃妇诗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